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组织、有序开展和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科学指导。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指导老师起码要具备的三种意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诱导学生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指导 课程资源意识 问题意识 研究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笔者以为,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起码要具备三种意识。
一、开发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一)挖掘自身潜能。一个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一面,充分盘点自己。1.彰显学科优势。例如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大家固然值得称道,可家乡涟水的文人墨客也不逊色,如吴强及其《红日》。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2.做好领路人。指导老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清楚在课堂上该让学生干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课程资源问题。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路人,这样才能为学科教学引进一泓活水。3.提升专业水平。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力争“一专多能”。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关注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开展探究、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老师要学会眼皮向下,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三)热爱家乡文化。在许多学生眼里,一方面,家乡是最熟悉的地方,因为家乡养育了自己;另一方面,家乡又是最陌生的地方,对于家乡风土人情知之甚少。所以,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关爱家乡,针对家乡的特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传承家乡优良文化传统的活动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家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诱导学生问题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有研究课题,而确立研究课题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如何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想问。正确利用和引导好奇心,它能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充满探究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事物、研究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好情境。笔者曾经组织过以“捆不住的诱惑——走近高沟捆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伊始,我站在学生面前:手拿两根高沟捆蹄,先让学生看,看完之后,我将捆蹄切成薄片,当着学生的面,用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故意挑起一片放到嘴里慢吞吞地做品味状,把学生馋成猴急状。我顺势满足他们的欲望,一人一片。趁热打铁,向他们发问:捆蹄好吃吗?吃了捆蹄,有关高沟捆蹄,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同学不敢提问,主要原因有三:原因之一,有的同学屈于老师的权威,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老师否定,当场难堪;原因之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胆量较小,不敢当众说出自己的问题;原因之三,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爱思考,人云亦云。针对上述主要状况,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2.师生交流方式多样化。例如,当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口述,亦可以手写。3.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在竞争的氛围中,人的思维比平时活跃得多,特定的情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竞赛。
(三)适时有效点拨,让学生会问。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表现方式。就研究课题的选择而言,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千家万户,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安全隐患,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而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以“食品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到底把什么问题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如何筛选问题?笔者常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例,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要遵循这几个原则:有意义、有价值和可操作。3.让学生学会规范问题。学生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不规范。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把问题规范为研究课题。如何将问题规范成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常见课题的表述方法。如: 关于 现象的思考; (现象、问题)的研究;对 的启示……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规范得多。
三、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研究课题确立后,指导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谨防研究课题虎头蛇尾,或者有头无尾现象。笔者主要尝试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一)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确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是如期完成研究课题的“线路图”。
(二)指导学生做好研究记录。活动方案制订后,老师切不可以“放散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指导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结束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交流。在这个环节,老师可针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尽可能全员参与,多鼓励,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是其必备的专业素养;诱导学生问题意识,又是其起码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则是其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强化这三种意识,才有可能胸有成竹地扮演好指导老师的角色,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姜平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科学指导 课程资源意识 问题意识 研究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笔者以为,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起码要具备三种意识。
一、开发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一)挖掘自身潜能。一个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一面,充分盘点自己。1.彰显学科优势。例如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大家固然值得称道,可家乡涟水的文人墨客也不逊色,如吴强及其《红日》。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2.做好领路人。指导老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清楚在课堂上该让学生干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课程资源问题。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路人,这样才能为学科教学引进一泓活水。3.提升专业水平。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力争“一专多能”。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关注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色就是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开展探究、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老师要学会眼皮向下,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三)热爱家乡文化。在许多学生眼里,一方面,家乡是最熟悉的地方,因为家乡养育了自己;另一方面,家乡又是最陌生的地方,对于家乡风土人情知之甚少。所以,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关爱家乡,针对家乡的特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传承家乡优良文化传统的活动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家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诱导学生问题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有研究课题,而确立研究课题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如何诱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想问。正确利用和引导好奇心,它能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充满探究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事物、研究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好情境。笔者曾经组织过以“捆不住的诱惑——走近高沟捆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伊始,我站在学生面前:手拿两根高沟捆蹄,先让学生看,看完之后,我将捆蹄切成薄片,当着学生的面,用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故意挑起一片放到嘴里慢吞吞地做品味状,把学生馋成猴急状。我顺势满足他们的欲望,一人一片。趁热打铁,向他们发问:捆蹄好吃吗?吃了捆蹄,有关高沟捆蹄,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同学不敢提问,主要原因有三:原因之一,有的同学屈于老师的权威,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被老师否定,当场难堪;原因之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胆量较小,不敢当众说出自己的问题;原因之三,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爱思考,人云亦云。针对上述主要状况,老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2.师生交流方式多样化。例如,当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口述,亦可以手写。3.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在竞争的氛围中,人的思维比平时活跃得多,特定的情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竞赛。
(三)适时有效点拨,让学生会问。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表现方式。就研究课题的选择而言,我是这样做的。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例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千家万户,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安全隐患,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而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以“食品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到底把什么问题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如何筛选问题?笔者常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例,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要遵循这几个原则:有意义、有价值和可操作。3.让学生学会规范问题。学生筛选出来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不规范。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把问题规范为研究课题。如何将问题规范成课题?我们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常见课题的表述方法。如: 关于 现象的思考; (现象、问题)的研究;对 的启示……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规范得多。
三、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研究课题确立后,指导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谨防研究课题虎头蛇尾,或者有头无尾现象。笔者主要尝试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一)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确立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是如期完成研究课题的“线路图”。
(二)指导学生做好研究记录。活动方案制订后,老师切不可以“放散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指导学生交流研究成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结束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交流。在这个环节,老师可针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尽可能全员参与,多鼓励,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开发课程资源意识,是其必备的专业素养;诱导学生问题意识,又是其起码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则是其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强化这三种意识,才有可能胸有成竹地扮演好指导老师的角色,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姜平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