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蝉猴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外篇》中记述,孔子到楚国,在树林里看到一个老头,身体伛偻,手拿竹竿,正在粘捕蝉。他一出手,就轻松捕获一只,捕技神奇。孔子惊讶地赞叹说,你手这么巧,有什么诀窍吗?老头说,我有方法啊,先练习拿竹竿,就是在竹竿顶端,放两颗弹丸,练得不会掉下来,就很少失手了。如果放三颗弹丸,也不会掉,就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败可能。放到五颗弹丸,也不会掉,捉蝉时,就像随手捡蝉一样。仅仅这样,也还不行,还得会隐蔽自己,我站在树下就像树桩,展开手臂就像枯枝。老头还说,天地万物,这么大,这么多,不管周围怎么变化,我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蝉翼上,怎么会抓不住蝉呢?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卖油翁的故事和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要熟能生巧,必须锲而不舍。
  老头捕的蝉,是鸣叫的成虫蝉,大多在白昼捕捉。我小时候,常在长长的竹竿梢,绑上丝网兜,伸到树上,捞捕成虫蝉。或者,在竹梢粘上面粉团,伸到树上,也能粘捕蝉。可是,我更喜欢在夜间,捕捉刚出土的幼蝉猴,那趣味更浓,也更神秘。我家住在长江南岸,有山有水,那蝉猴,在水边的粗大杨树或者柳树上,或者在山间松林或阔叶树林里。小时候,在夜色中,我打着手电筒,到树林中摸蝉猴。当时,每棵树上,我能摸到三五只蝉猴,蝉猴多时,能捉更多。那蝉猴,乘着夜色,爬在了大树上,被我的手电筒一照,立马晕了。当年我不明白,蝉猴为什么会晕,只知道这办法很好,也极灵。后来我知道了,因为蝉猴从卵成为幼虫后,一直在泥土中生活三至十多年,才爬出来,努力攀上高枝,尽情歌唱。可是,它刚出泥土时,皮质细嫩,极怕光照。每次,我在树上取下它时,蝉猴的大爪子,不情愿离开树干,拼命地钩树枝,抓我的手指,让我有轻微的痛感。捉到它后,我很满足,那种快乐,至今记忆犹新。
  有时候,我是去林间和树下挖蝉猴,在没有树木的地方,也可以去草堆或者麦秸堆边挖蝉猴。挖蝉猴时,必须带上小铲子、手电筒、玻璃瓶,小铲子挖,手电筒照,玻璃瓶装,可谓一条龙流水作业。我记得,第一次跟祥哥去挖蝉猴,看到地上有许多小洞。祥哥说,那是蝉猴洞,让我把它逮出来。我蹲下身子,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伸出食指挖出了几个大拇指粗细的小洞,却连一只蝉猴也没有看到。我沮丧地对祥哥说,没有,这不是蝉猴洞。祥哥努努嘴,让我继续挖。我又挖了一阵,还是一无所获。
  这时,祥哥蹲下身子,慢慢地在我挖出来的小洞里,继续挖。他步子很轻,像一片落地的树叶或羽毛,前后左右移动小步。我也大气不敢出,睁大眼睛注视地面。突然,祥哥在一个洞边停下脚步来,那是一个黄豆大小的洞,他伸出手指,轻轻去挖。我问,这么小的洞口,蝉猴那么大,怎么进得去?祥哥一言不发,他示意我,不要出声,低头看洞。祥哥抠大了的洞里面,够宽敞的,里面黑洞洞的。祥哥从树上,折断一根树枝,他撕开树皮,让树的树汁流出来,然后把树枝插进洞内后,对我小声说,等着,耐心些。果然,不久就有蝉猴露头,它刚伸出头,仿佛有所覺察,又缩回洞里。这时,祥哥屏住呼吸,让我用手电筒照着,他用铲子哗啦哗啦地挖起来,很快就挖到了那只蝉猴。他用树枝用力一拔,那蝉猴便被挑了出来,成了可爱的小俘虏。
  挖蝉猴很难,如果挖到,是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乐得眉开眼笑,屁颠屁颠的。没有挖到,会垂头丧气,一脸沮丧。然而,在树上捉蝉猴,只要看见,就能捉到,自然容易多了。但是,无论是捉,还是挖,多是夜里的苦活,很辛苦,却很快乐。至今,我时常想起,那童年捉蝉趣事,它形影相随,让我重温缅怀,意味朦胧。
  (编辑
其他文献
“吾居星塘老屋,灶内生蛙,始事于画。”  这是齐白石在其《白石老人自述》中写下的一句话。“灶内生蛙”,是喻指其家庭之贫穷。因白石老人是湖南人,湖南多阴湿天气,贫穷所致,多日灶火不举,故尔,灶内生蛙矣。若然是北方,自然不会“灶内生蛙”,至多,“灶内生鼠”而已。  我喜欢“灶内生蛙”四字的表达。  贫穷,乃人生之悲苦事,寻常人,大多对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于,怨天尤人,咒天骂地,而白石老人,却独以
张英,清初名臣。他学问好,水平高,能力强,更兼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性情和易,谦逊低调,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但却从不让人知道。他在做事、做人、做官上的巨大成功,令康熙皇帝十分欣赏和信任,“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因此,能够鞍前马后贴身随侍二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致仕回乡以后,康熙几次到江南视察,均格外加恩令其陪侍。  他曾有著名的“三不做”,对家人及后世影响很大,即“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
僻幽处,有清泉环山,咚咚声来而鸟不怕惊扰。  宋人米芾有诗《山林堂》里写道:“洗竹延清景,培松卫岁芳。好峰多漾翠,嘉卉袭人香。犀玉开书札,龙蛇起混茫。微风北窗卧,真可上羲皇。”  虚竹环抱,置于绿荫之下,晨光熹微,青松伟立,几株香草,袭人而来,案上有书卷,此处甚好。宜烹茶,饮酒。世间悠长,三千烦恼丝,终抵不过一盏杯中酒、一口碗里茶。  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幽深的山峦,树林和山谷优美而秀丽,远远望去幽静
肖林是一家重点学校的高才生,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在几经波折后,他成功地获得了一家知名外企的面试机会。  面试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公司人事的单面,第二轮是部门领导的群面。因为有过充分的实习经历,肖林对自己信心满满。那天参加初面的有将近20人,最后只有五人通过,肖林便是那五人之一。  公司的岗位空缺只有1位,第二轮的竞争更加惨烈。肖林和其余的四个人被安排在一间很大的会议室,主面试官给出一个话题后,他
“记住,作为组织者,每次开会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现场!”段主任对我说。  “不用吧?是不是太早了?”我一脸疑惑。  “半个小时对于办公室主任一点也不多,因为得提前到达会场,要检查准备情况,一旦有缺漏,就有充足的时间补救!”  “我明白了。”  这是多年前我与办公室段主任的一段对话。时过境迁,我与段主任各奔东西,但他的这种工作作风我一直牢记在心,成为我后来学习生活的指引。  记得我第一次当办公室主任
父亲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陪伴他多年的书柜忠实地站立在房间,守护着他的安详。  父亲喜欢书,生前视书籍为知己,一旦买回就不舍得丢弃。父亲喜欢整齐,他细心地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本本书挺立着,即使书页泛黄,年份久远,也像贵族般立在书柜里,伴着他从青年、中年到最后的暮年时光。  书柜里收藏了父亲从工作以来购买的中外名著,工作时所需的工具书、工作笔记和文具,还有多年如一日记录生活点滴的日
同学们,著名的語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先生认为,好的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上,狠下功夫。  本单元两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颇为精妙,它们如同津梁,帮助我们深入文本,从两位文豪的童年生活中,感受他们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交代百草园的位置、现状。读后,我们不禁心生疑惑:
写作至半夜,忽接朋友发来的照片,高原的夜空,星星稠密,明亮,宝石一样缀满了苍穹。他让我即刻到阳台上,去看星空,我去了,极目仰望,但城市的霓虹灯遮盖了星星的光芒。  朋友接着打来电话,热切地和我讨论星空,他说,要多到乡下望星空,你要知道,可以仰望星空,是一种能力。  我承认这句话是对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种能力,对我来说,我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我,曾经是有的。  当我还是乡间少年时,对星空无比亲
傍晚,人来人往的马路旁,一对母女正在路边卖气球时,突然遭遇大风天气。气球在母亲手里被刮得乱飞,她极力保护着气球,不想让它们让风刮走。女儿也不过10岁左右的样子,看到母亲手里拽着气球被风吹得站不住脚,立刻跑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可惜因为风太大,最终气球还是被风刮走了,母女俩一起对着天空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这才转身去找地方避风……  当我从手机中看到这段小视频时,忍不住因为小女孩极力抱住母亲的那个瞬间而落
大塘是村里最大的一口池塘。还有两个池塘,一个在南,叫南塘,一个在北,叫北塘。大塘离村最近,又最大,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我们的夏天,都是泡在里面的。最厉害的小黑子憋一口气,一个猛子,能从大塘的这头钻到那头。若干年后,我回乡,路过大塘,惊讶地发现,大塘怎么变小了?问村里的老人,老人说,变了吗?没变啊,一直都是这样的。  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天天在这个水塘边,洗衣,淘米,挖藕,捉鱼,他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