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作文中进行美育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既是人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语文新课程理念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陶冶爱美的情趣”,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中进行美育呢?
  一、运用美育操作原则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根据体验原则,指导感受生活。所谓体验,就是指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征所进行的观察和体验,并形成经验的一种心理反应。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品味自己生活中的“映像”。
  1.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这些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观其形,闻其声,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并形成审美积累,把握审美特征,以便于习作时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美。社會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源泉。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件中去深刻挖掘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3.根据个性化原则,指导自由表达。个性化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审美发展水平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敢于自由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让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景和物。
  5.作文命题范围宽些,学生自由轻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去写,让学生不吐不快。
  6.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想象。
  二、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人物闪烁着美好心灵的素材,使学生获得赞美心灵美的写作内容。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外在美上。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
  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三、引导观察,发现文章中的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从一点一捺,到字的间架结构,从一个词的运用到一篇文章的结构,无不体现语言文字的美。但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从每一个字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把字写得结构合理是美,把词用得恰当是美;描写灿烂的阳光是美,描写和煦的春风是美;发现是感叹句是美,强调感情的排比句也是一种美。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语文中的每一处,就不难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发现词语运用的美妙,以至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这样学生不仅发现美,而且试着运用美,自己创造美。
  四、用语言去表达美,呈现美,赞颂美
  在训练中,一要加强阅读积累,读透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得到美的享受的机会,丰富积累,拓展视野,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机会。二在语言方面,说真话、说实话本身就是一种美,在此基础上就要提示和运用美词佳句,使文章富有文采。美的发现和感受还要有优美、丰富的言辞才能得以再现。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有的运用了生动的修辞。
  五、抒发真实感受,凸显作文的情感美
  一篇文章之所以不能感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真情实感,没有让人感动的地方。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候,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样写出来才能情真意切。文章是以情感人的,尤其是抒情类和叙事类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无论写什么文体,都要把真情实感写出来。如写景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候,先让学生亲自观察,把真感受和景物的特征写出来,文章才能吸引读者,读者才能跟着作者进入情境世界。如写叙事的文章,叙事中必须把自己的真情融入进去,这样读者才能体验到文中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文章内容充实,而且有真情实感,才会凸显情感美的光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使人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师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这样他们在作文中才会使用美。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主题,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对具有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进行加工,用表象来思维的思维形式。它是文学、艺术等领域运用得最充分、起决定作用的思维类型。语文教学在初中学段重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无论是哪一方面,其实都是让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现
期刊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首要的位置。  一、巧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初中应用性较强的
期刊
自然学习法最初源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与Tracy Terrell在1983年合著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本文引用此理论,旨在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地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
期刊
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吗,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
期刊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
期刊
要搞好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水平,还要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让学生爱好作文,喜欢写作文。  一、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倾吐,作文教学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
期刊
摘要: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着手,对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中职学生学习压力较轻,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较充裕,是提高文艺素质的美好时期。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中职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
期刊
当今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方面:①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②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两个方面都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美育与智育。传统教学中智育已经受到了足够
期刊
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如何“因材施教”,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探索出“导学议练悟”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和开发学生差异资源,实施差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导学议练悟”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流程——“五步法”(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五个环节:导入课题,学生自学,交流讨论,训练过
期刊
要想评论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自感有些艰难,准确地讲是害怕背负自不量力的罪名,因为我辈这点才学,似乎无力承担此任。我只能就个人阅读经验,谈点不成熟的浅见。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就选编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觉得,此文不愧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在我看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两大亮点可以推敲,一是该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相比《阿Q正传》、《孔乙己》这些名篇来说,《从百草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