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中学师生关系的重建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ern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正义伦理下的师生关系,缺失了“关心”的师生关系。诺丁斯从女性主义路径出发,提出了关怀的道德理论,提出关怀伦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关心关系,进一步指出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你”模式的关系。重建师生关心关系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的支持。文章作者认为,不仅学校需要将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支持关心关系构建,而且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并教会学生回应教师的关心,使关心关系得以完整建立,保持连续性。
  关键词:关怀;师生关系;重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1-0009-02
  我国现存师生关系冷漠,除了深受封建社会“师尊生卑”观念的影响,还与应试教育制度有关。教师和学生在利益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对师生情感交往嗤之以鼻。基于师生间存在的这种冷漠关系,诺丁斯提出了关怀伦理学,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对话关系”和“我—你”关系来形容。关怀伦理学探讨的是整个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蛰伏时间很长,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配合,还给家长、社会团体等提出了要求。重建师生关系的道路上有挫折、有难题,但是,只要坚定信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师生关系会成为和谐的关心关系。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待道德教育问题,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均产生了新的火花,让人茅塞顿开,这在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为我们审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开阔了视野。
  一、学校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打造关怀校园
  (一)明晰教学主体,师生地位平等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我国传统的中学课堂错误地将教师看作是课堂的主体,造成教师“一言堂”状况的出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师生间地位不平等情况也越发明显。“学生只管听,教师只管教”的局面并不少见。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学校应该宣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通过培训、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让教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的教法。再者,学校要建立“教师观摩制”,即任课教师邀请相同学科的教师听课,让其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方面在课后进行提点,然后加以改进。这种同行间的提点有利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交流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师生间是否有互动,是否出现了教师多说、学生少说的现象,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是关心关系重建的需要,关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我们不能以“我关心了”来作为关心者的自我辩护,如果我们所关心的一方认为“没人关心”,那么关心的关系就没有建立。因此,重建师生关心关系需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扭转师生“工具化”的歪曲观念。
  (二)营造关怀、和谐、亲近的校园氛围
  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普遍承认。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要想重新建构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对整个学校来说,关键是要能营造关怀、和谐、亲近的校园氛围。首先,在制度方面硬性要求师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审查。例如,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融入课堂,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生硬,在教学事故处理上是否照顾了学生的情绪,是否在某些方面尚未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后及时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认真,是否能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错误,是否能调整自己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及时交换信息,能给学校营造一种自觉反思的气氛。其次,学校通过举办讲座、看电影、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拔河、打篮球、打羽毛球等活动就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和教师均等分配人员,来一场实力相当的竞争,合作中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方便教师近距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后,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培训小组,对每个班推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进行辅导,然后,心理委员将班上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冷漠关系。
  (三)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中,要一改以往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教师与学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设置对师生之间关心关系的评价机制,具体做法是可以在学期结束以网络评价的形式、问卷的形式,或者是口头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对“如何改善师生冷漠关系”“学生希望得到教師怎样的关心”提出自己的建议。学校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完善计划,力求真正让教师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多加关心照顾,让学生以被关心者的身份及时对教师的关心做出反应,从而理解教师,师生之间互相关心,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此,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自己作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机制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简单灵活的操作方式促使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只有了解存在的问题,才能为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
  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对话中回应学生的关心
  (一)以身作则,主动关怀
  关怀伦理学将道德教育分为四个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在关怀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榜样示范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对话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因为关怀伦理学的特征之一在于将人视作相互关心和互相依赖的群体。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教师给予的关心,学生用眼睛看、用心体会,更容易知道怎么去关心他人,心存感恩。他们会先从关心自己开始,然后学会关爱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灌输式教育方法,不能把学生当作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互动需要师生双方参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不单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更严重的后果是打击学生主动与教师建立情感沟通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亲身实践,要主动走近学生,用心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有教师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学生才会发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并维持这种关心关系。   (二)在对话中倾听和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和分享。诺丁斯用“关心”来描述某种特定的关系或相遇。对话的目的是与观念和理解建立联系,是去与他人相遇,去关心。而开放的对话需要信任和理解,它是在教师和学生的长时间接触中产生的。例如,学生能够清楚记得小学时担任了五年的班主任,但是不记得中学时任教一个学期的语文老师。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因为要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展示自己,中学生不像小学生一样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学生封闭自己内心,不愿主动倾诉的情形下,教师要使自己的关心落到实处,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因为学生对教师总是会有一丝好奇,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而为了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对话,教师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陪伴学生成长,家长对学生了解非常深。定期的家访以及电话访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长和学生都能用心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心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三)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心
  如前所述,关心关系是双向的,在“我—你”关系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这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地位也会得到转变。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学生成为关心者,此时,教师就成了被关心者。教师在以身作则作为学生关心的榜样的同时,要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心,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将这份关心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可以积累关心经验,从而深入地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这样,他们在关心别人的同时就能够胸有成竹。“在师生关心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心行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这就是说学生要与教师保持情感需求的互动关系,必须是出自内心最真的感情反应,而不是说学生口头的感谢或是迎合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假如能如教师所愿,学会关心,学会自主性发展是最让教师感到欣慰的事。” 教师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之间的角色互换使师生间保持关心的互动联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三、学生应该在实践中锻炼关心能力
  由于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还处于形成之中,所以在师生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关心的相互性。学生先需要被关心,要有洞察关心者关心的敏感力,用心感知教师的关心,并在得到教师的关心时,积极反馈关于关心的感受和体验,以便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例如,课堂上,教师针对知识点进行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是一种关心,但是并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此时,教师的关心就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长此以往,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减少或不再提问,或者对提出的问题自己做出解答。学生要让教师知道自己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关心,可以通过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遇到问题主动找教师帮助解决来进行反馈,把教师当作亲人或朋友,理解、信任教師。正是因为过程中包含了被关心者的回应,关心才能够成为一种持续完善的过程。这就是关心伦理中的连续性特征。当然,学生仅仅被关心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学会关心。对关心的学习就是要学习关注他人、感知他人的需要,针对对方的需要及时调整关心动机,产生关心行为。这些行为是对教师关心行为的良好反馈。
  [参考文献]
  [1](美)弗吉尼亚·赫尔德.关怀伦理学[M].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3.
  [2]王 珊.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及其德育启示[J].小学德育,2010(23):9-13.
  [3]黄雪英.学校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课题项目: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以新教材必修一为例”(YCX19A016)课题 。
  作者简介:杨富婷(1996— ),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而城市轨道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交通的
针对全国疫情特殊期间的联防联控工作,本文从交通多源数据一体化应用的视角对重点乘客出行信息采集、省级流动人员追踪、疫情实况态势图、多级协同信息报送与报告生成、公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互联网+”背景下,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作为产品质量重要的保障体系,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直接
期刊
期刊
摘 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家长、孩子的责任感。而探索形式各异、精彩纷呈、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利用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在农村家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可以使学校的德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增强学生责任感的同时,有利于形成特色校本课程,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
本文基于船舶电气设备的分析研究,对其用电安全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详细的描述了船舶电气设备相关理论,然后对船舶电气设备的安全用电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最后简单
现阶段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在城市当中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此,对于传统的集中式供水的方式,已经不再能够有效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对于现阶段出现的二次供
摘 要:审美教化是基于美学,依托感性直观方式和审美反思能力,通过培养共通感实现人的个体成长、精神完善的过程。历史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历史情境的审美再创造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自省与反思,纠正人格发展上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历史叙事文本追求真实性的原则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升,其悲剧性的审美特征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发展。从审美角度发掘历史教学的教化价值,有益于青少年品德人格成长,达到立德树人之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通过对长沙市幼儿园传统民间游戏促进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从传统民间游戏开展类型、传统民间游戏组织与实施、传统民间游戏反馈等方面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用建议,为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统民间游戏;幼儿道德行为;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