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马来西亚文化发展中妈祖信仰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有着传承中华文化信仰,凝聚华人意识的作用。在马来西亚多种族,文化各异的多元社会中,华人通过妈祖信仰而得到凝聚。本文则论述了妈祖信仰和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妈祖信仰;马来西亚;华人
  引言
  中国海神文化以“妈祖”信仰尤为著名,所谓“妈祖”者,亦称“天后”,“天妃”,“天妃娘娘”等。宋元以来,妈祖信仰广泛流传于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台湾等中国沿海地区。妈祖作为沿海人民乞求平安福祉的保护神,以闽文化为中心向周边国家辐射,其影响所及远至日本、琉球、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1、马来西亚妈祖信仰的概况
  妈祖信仰是伴随着中国人到海外创业及其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传播的。宋明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迅速,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足迹,也带去了中国文化。在海运中,为了祈求平安,人们会随船带上妈祖神像。此外,在离开故土前,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去妈祖庙里祭拜一番,更有甚者,会以“分灵”“分香”的形式随船带上妈祖的神像或者“香火袋”,保佑其一路平安。到了目的地,他们就把随身携带的神像或“香火袋”等圣物供奉起来加以膜拜。于是,妈祖信仰就这样从中国大陆被带到东南亚。当年这批移民去马来西亚开辟新生活时,船上就安放着妈祖海神像,身上带着妈祖的护身符保其平安。因而,移民到马来西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祖建庙,祭拜其保佑他们平安到达。妈祖信仰是华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妈祖信仰对华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伴着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创业而传承下来。在马来西亚华人中,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所说的方言、生活习俗、信仰等为标准形成一个边界较为清晰的群体。他们因所讲的方言不同而自称为“海南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兴化人”等,虽然来源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信仰妈祖。在马来西亚种族异质的多元社会里,他们因其先辈来源于中国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亚文化而成为“海南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但面对异族,他们又是文化意义上、族群意义上的中国人。这种认同的差异和统一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作为文化载体的妈祖信仰对华人的文化认同起着直接的作用,妈祖信仰是建构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2、马来西亚妈祖宫庙
  自宋代起,妈祖被尊为“航海女神”,在我国华南沿海渔民、海商和船工等群体中得到广泛供奉。近代下南洋途中,面对茫茫大海,人们会把妈祖供奉在船头寻求佑护,安全抵达后,便在所到之处建立妈祖宫庙以答谢妈祖的庇佑。马来西亚是当时华南沿海地区人民出洋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妈祖逐渐发展为当地华人华侨最崇信的民间神祇。但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社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各方言群的妈祖信仰和奉祀实际上是自成一体的。发展至今,随着当代马华社会的重新整合,各方言群间的隔阂已经基本消失,但下南洋时的帮群痕迹仍然存在,妈祖崇祀仍分别在各方言群自身会馆举行。在马来西亚,“奉祀天后圣母最多的是福建人,其次是海南人,后者对这个海上女神更加虔诚”。据吴华先生统计,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属下68间琼州会馆,35间设天后宫,46间供奉妈祖。马来西亚琼籍华人对妈祖的虔信可见一斑。槟城是下南洋的海南人移居马来西亚后最初的落脚地。槟城天后宫在马来西亚众多琼属妈祖宫庙中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建立于1866年,具体时间已不可考。1925年,在槟城天后宫基础上,槟城琼州会馆成立,在1991年又改称为槟城海南会馆。槟城天后宫主祀天后妈祖,左右两侧分别供奉水尾圣娘和108兄弟,此外还有财神、土地神、佛祖和关帝等配祀神。沙捞越古晋天后庙始建于1878年,旨在为初到古晋的海南同乡提供祭祀妈祖、联系乡谊的场所。1930年,天后庙向华民政务司申请在天后庙名称前加上“琼侨公所”,开始开办琼侨学校,为古晋琼籍子弟提供启蒙教育;1946年再次申请更名为“琼州公会”,并于1951年正式获得批准;1992年在海南会馆联合会倡议下,易名为“古晋海南公会”。建成一百多年来,古晋天后庙经过多次重修,现今正殿神龛正中供奉妈祖及其配祀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左右供奉水尾圣娘和注生娘娘。妈祖前方供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右侧安放有“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公神位”和“山水二类男女孤魂神位”。登嘉楼天后宫成立于1896年,晚于登嘉楼海南会馆的建立。自成立后,天后宫与会馆一直以合二为一的形式存在。1955年,天后宫开始筹建新馆。1961年工程竣工,并由登嘉楼苏丹殿下主持举行了开幕典礼。登嘉楼天后宫宫内后进处有三座神龛:正中神龛供奉天后圣母和水尾圣娘,天后圣母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两配祀神;右边神龛供奉福德正神和关帝圣君;左边神龛供奉“清昭应英烈一百有八兄弟神君”“山水二类男兄姓孤魂神”的神位。
  3、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学说,信仰就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而今已延伸和发展为历史认同的需要、文化认同的需要和社会认同的需要。妈祖祭典儀式也就具有了大家认同的符号、代码、象征,更重要的是具有了“一个重要的话语权和阐释权”。谁通过了这个仪式,谁就获得了认同,可资取证。在马来西亚,围绕妈祖信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除了周末的上供和念经活动外,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华人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年的妈祖宝诞、升天等重大纪念日,各地妈祖庙都要举行大型的法会为信众祈福,进香谒祖的华人络绎不绝。吉隆坡的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还要从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迎回妈祖“分身”一尊,并进行妈祖像巡游祭拜活动,朝拜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在天后宫内部进行的祭典仪式,气氛庄严而又肃穆。所有参加祭祀者神情都显得格外虔诚而神圣。可以说妈祖祭典仪式,把日益高涨的妈祖崇拜推至最高潮。祭拜过程中,妈祖庙就“成为寓意丰富的纽带象征,他们将领袖与被领导者、高贵者与低贱者维系在一起,共同生活于这个社会世界之中”。在祭典过程中,人们等级之间、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认同的关系凸显了。仪式通过者在这里就找回了一种原籍证明的身份,得到一种正宗的名分。正像特纳所说的,“他们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所有通过仪式者,都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身份认可的自豪感,找回了以往所缺失的东西,了却了一个心愿,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隔的渊源。华人早已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他们的文化代代相传并吸收了本土元素,同时也从实践中寻找创新。创新是文化再生和传承的基石,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更精彩及具有深度。
  马来西亚的“华人市镇”则是最早的华人商业与文化中心、国家的经济生产地带,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则是“后来者”迁入的集中地。这些“唐人街”是华人移民集中的居住和经商中心,人们的生活条件简陋而且社会地位低。“唐人街”的含义是中华文化与当地华人的贡献只集中在某些街道而已。相反的,马来西亚华人市镇的文化与经济影响远远地超越了“唐人街”的狭窄范围。
  参考文献:
  [1]刘崇汉.马来西亚巴生县区的妈祖信仰[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01):10-12.
  [2]石沧金.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的民间信仰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4(02):92-101.
  [3]王光海.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信仰考察[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51-54.
  [4]童家洲.日本华侨的妈祖信仰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0(04):330-337.
  [5]薛世忠:妈祖信仰在粤琼地区的传播与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2006(08)
  [6]郑衡泌: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过程及其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阐述传统手工皮具在现代生活中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手工皮具的传统手作之美。手工皮具从皮料的选择到后续一步步的制作直至成品,无疑不将匠人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手工皮具则寄托了工匠所有的情怀,这种情怀需要时间见证,也见证了时间的美感。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工皮具;艺术设计;匠人精神  人类作为生存在地球的高等生物,始终在追求着要将完美主义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手工艺设计由原始社
期刊
摘 要:从张瑞图所在历史背景入手,阐述张瑞图风光坎坷的一生,从其不同时期的书法反观其不同时期的心境,表现一代书法大家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张瑞图;书法  又号长公、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主、白毫庵道者等,福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二月,卒于庄烈帝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年七十二岁。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张瑞图应乡试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
期刊
摘 要: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素材”构成了“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集。”本书既包含了大量的人物描写,也涵盖了细致的景物描写。其中“竹”的意象的描写反复出现多次,而“梅兰竹菊”四君子又一直被认为是代表着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四种文化符号。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作者在通过对于“竹”的具体描写变化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毛姆本人在文化追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其过程由最初的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向往赞美,发展至
期刊
摘 要:希拉里·斯珀林(Hilary Spurling)称,海姆(Davidsz de Heem)的《餐桌》(La Desserte)曾两度成为马蒂斯绘画中的“转折点”或“试验对象”。马蒂斯在1891年学生时代临摹了该作品,24年后马蒂斯在原临摹稿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了二次临摹,本人通过对这两幅临摹品就形式,背景等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海姆的《餐桌》何以称为马蒂斯绘画中的“转折点”。  关键词:《餐桌
期刊
我来这儿的时候,  刚好是盛夏,  在自然与人工的暧昧影子里,  跌宕着杜字声声,  凌霄花正攀附得紧,  蝉声,几斤繁芜  忽就觉得,此处无可安身了  那行走了,无论多少年的影子  多少路人同行  人群之中,依旧那般决绝  我究竟数不清那白残的石壁耽搁了有多少年  数不清  流水,花木,墙榭,船舫  在史书上,在地图间,  天与云与山与雪  我呼寻过,无论多少次,  就只剩下汉白玉石碑在泣着鲜红
期刊
摘 要: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民歌已经逐步走向灭忙,作为学习音乐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传揚本土民歌。本文从木洞山歌《薅秧歌》的发展、起源等展开分析,对《薅秧歌》的艺术特征作了简单对比分析,并结合现代社会的流行音乐冲刺青年人等现状,呼吁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民歌。  关键词:木洞山歌;薅秧歌;艺术特征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
期刊
摘 要:安昌古镇是浙江省绍兴市的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建筑群落传承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安昌古镇历经多个时代的冲洗,其建筑群落也是历经沧桑。本文将主要介绍古镇的特色建筑以及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保护与利用  一、古镇介绍  (一)地理位置  安昌古镇作为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近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
期刊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法律最鲜明的特征,主张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一种带有人本意识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本文阐述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人文精神资源,此处现代必然是与传统相对应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法律中的人文精神;历史借鉴  引言:  人文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法律中的人文精神即就是从法律的视角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指向性价值就
期刊
摘 要:屏边县全称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滇南边陲。本文通过调查屏边县文化馆、苗族刺绣协会、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品厂的苗绣现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详细阐述屏边县苗族刺绣的绣法、特点和文化,并对屏边县苗绣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苗绣;现状;保护  一、屏边县苗族概况  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境内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
期刊
摘 要:人类有一种外部记忆的形式。 他们能够以学习的文化传统的形式跨越世代传递信息,并将这些知识保存在人工制品中。 这种能力如何从其他动物的简单传统演化而来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文化;记忆;传统  记忆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它允许个体动物在他们的大脑中存储相关的过去经验。我们不仅会记住那些童年游戏,或过去的事件,比如我们的婚礼或运动的成功,但我们也会提出大量平淡无奇的实用建议 - 如何开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