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中地区是我国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较多的地区之一,其民居建筑文化内容丰富.经久不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制文化对于浙中地区的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数量很多,结构很完整,形制很规范,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浙中古民居;建筑;院落式结构;建筑装修
浙江省中部一带,包括现在的金华市全部、衢州市东部、丽水市东北部、绍兴市西南部以及杭州市南部等地,即古代婺州府辖区内。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教育鼎盛的地方。浙中地区是我国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较多的地区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制文化对于浙中地区的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浙中地区的建筑融合了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优秀特点。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数量很多,结构很完整,形制很规范,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年,梁思成在武义考察古建就很有收获,罗哲文、郑孝燮这些古建筑学的泰斗级人物,对金华的乡土建筑都有很高评价。
1、浙中古民居建筑外观及院落
民居即民宅、住宅、家屋,是各類型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品类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的原因,各地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等各具特色。
浙江传统民居基本上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金华地区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做成五个台阶跌落的、高出瓦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起,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有防火功能和造型功能。马头墙是白灰粉刷的,盖小青瓦。马头高昂似飞如跃壮志凌云。有一些民居砖雕门面书画并茂,大门匾额文字也是砖作成活的,色彩质感上有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浙中古民居建筑有着平面严谨、外观统一、结构巧妙、注重装饰等特征。民居根据房主的身份地位、财力等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做法,但大体上呈现左右对称、严谨规整的特点。除了沿街、临河的“一”形或“L”形之外基本上是内向式的天井院落布局,以“三间两搭厢”的三合院为最小,根据开间数依次扩大为“七间头”、“九间头”、“十一间头”、“十三间头”、“十八间头”、“廿四间头”、“卅五间头”等。
“十三间头”,它是最理想、最科学、最合理的建筑基本单元,在中国建筑史上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中古民居最规范的平面形式是“三明两暗”,13间房屋为一组,我称它为明清住宅的“基本单元”,民间俗称“十三间头”,“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很常见,可以用中轴线设计原理往后不断扩建,于是是形成一个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走进明清某个三合院、四合院,可以发现“十三间头”不但是一个大建筑群的“基本单元”,而且是一个村庄居住区的“基本单元”例如东阳的卢宅、白坦等村庄,它们保存了几百年。这种院落式结构,上接天气、下接地气,通风采光效果俱佳。外廊、内廊纵横安排,既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又有着良好的交通性,并且能够符合消防救援与疏散的要求。
“十三间头”结构规范,不但有利于对梁柱、门窗以及木作、石作、瓦作等大小构配件进行预制加工,而且有利于工口材料预算、筹备和营建过程管理,其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
合院内部的木结构梁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牛腿、椽、望板、楼板、栏杆、板壁等基本构件。房屋的承重在梁架上,墙只是起着隔断和围护的作用。梁架多用穿斗式沿着进深方向布置,柱与柱之间比较密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抗震性能好。在一些重要建筑中以及殷实的大户人家中,穿斗式和抬梁式并用,既发挥穿斗式建筑省材低成本的优点,又发挥抬梁式建筑能获得较大空间的优势,这样的建筑结构既气派又实用。木构件均采用榫卯连结方式,榫和卯的咬合非常牢固。建筑上使用通榫、燕尾榫、凸型方榫、槽口榫、企口榫、穿带榫等几十种不同的榫,很少使用铁钉,有必要加强牢固程度时采用竹钉或者硬木削成的楔子。
3、精湛的木雕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在当地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浙中古民居的大户人家厅堂宅第,不论斗、栱、梁、枋、檩、梁垫、斜撑等构件,凡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做装饰,木梁做成弯月形,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月梁上的雕刻以浮雕为主,在两端有几道弯曲的线条,从粗变细,且刚中带柔,极富动感,月梁下面是梁垫,垫在梁头下部,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梁的辅助支撑,也有美化梁架的作用,梁垫多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百“福”、百“鹿”、百“寿”图样等等。多是吉祥装饰题材和喜庆题材,并且寓教于乐。构思立意娴熟,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和雕刻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主次地选取多种表现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镂空双面雕、锯空雕、平雕、线刻等技法,进行恰到好处的雕饰,使整个画面显得完整、和谐、统一。雕刻刀法简练娴熟,线条自然流畅,画面立体感强,形象生动逼真,充分展现了东阳木雕精湛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成就。
结语
浙中儒家传人的共性是尊师重教,尊纪守法,循轨踏道,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造出房屋,显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中轴发展,代代相传;左右对称,阴阳和谐;大空间、大院落,胸怀大志;室内外木雕、石雕、墨画,寓教于乐。浙中古民居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十分淡雅。这一切无不构成了淳厚的地方韵味,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浙中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 历史 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建筑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要求设计师以时代精神为立足点,不断地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在设计中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TU].(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TU].第三版,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08
作者简介
彭玮(1970—),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建筑史、室内设计。
课题:本论文为2016年度金华市社科联一般课题,“浙中古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12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浙中古民居;建筑;院落式结构;建筑装修
浙江省中部一带,包括现在的金华市全部、衢州市东部、丽水市东北部、绍兴市西南部以及杭州市南部等地,即古代婺州府辖区内。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教育鼎盛的地方。浙中地区是我国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较多的地区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制文化对于浙中地区的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浙中地区的建筑融合了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优秀特点。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单元式经典住宅数量很多,结构很完整,形制很规范,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年,梁思成在武义考察古建就很有收获,罗哲文、郑孝燮这些古建筑学的泰斗级人物,对金华的乡土建筑都有很高评价。
1、浙中古民居建筑外观及院落
民居即民宅、住宅、家屋,是各類型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品类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的原因,各地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等各具特色。
浙江传统民居基本上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金华地区古民居(包括祠堂),其山墙一般做成五个台阶跌落的、高出瓦屋顶的墙体,似马头昂起,所以俗称“五花马头墙”。有防火功能和造型功能。马头墙是白灰粉刷的,盖小青瓦。马头高昂似飞如跃壮志凌云。有一些民居砖雕门面书画并茂,大门匾额文字也是砖作成活的,色彩质感上有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浙中古民居建筑有着平面严谨、外观统一、结构巧妙、注重装饰等特征。民居根据房主的身份地位、财力等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做法,但大体上呈现左右对称、严谨规整的特点。除了沿街、临河的“一”形或“L”形之外基本上是内向式的天井院落布局,以“三间两搭厢”的三合院为最小,根据开间数依次扩大为“七间头”、“九间头”、“十一间头”、“十三间头”、“十八间头”、“廿四间头”、“卅五间头”等。
“十三间头”,它是最理想、最科学、最合理的建筑基本单元,在中国建筑史上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中古民居最规范的平面形式是“三明两暗”,13间房屋为一组,我称它为明清住宅的“基本单元”,民间俗称“十三间头”,“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很常见,可以用中轴线设计原理往后不断扩建,于是是形成一个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走进明清某个三合院、四合院,可以发现“十三间头”不但是一个大建筑群的“基本单元”,而且是一个村庄居住区的“基本单元”例如东阳的卢宅、白坦等村庄,它们保存了几百年。这种院落式结构,上接天气、下接地气,通风采光效果俱佳。外廊、内廊纵横安排,既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又有着良好的交通性,并且能够符合消防救援与疏散的要求。
“十三间头”结构规范,不但有利于对梁柱、门窗以及木作、石作、瓦作等大小构配件进行预制加工,而且有利于工口材料预算、筹备和营建过程管理,其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
合院内部的木结构梁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牛腿、椽、望板、楼板、栏杆、板壁等基本构件。房屋的承重在梁架上,墙只是起着隔断和围护的作用。梁架多用穿斗式沿着进深方向布置,柱与柱之间比较密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抗震性能好。在一些重要建筑中以及殷实的大户人家中,穿斗式和抬梁式并用,既发挥穿斗式建筑省材低成本的优点,又发挥抬梁式建筑能获得较大空间的优势,这样的建筑结构既气派又实用。木构件均采用榫卯连结方式,榫和卯的咬合非常牢固。建筑上使用通榫、燕尾榫、凸型方榫、槽口榫、企口榫、穿带榫等几十种不同的榫,很少使用铁钉,有必要加强牢固程度时采用竹钉或者硬木削成的楔子。
3、精湛的木雕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在当地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浙中古民居的大户人家厅堂宅第,不论斗、栱、梁、枋、檩、梁垫、斜撑等构件,凡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做装饰,木梁做成弯月形,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月梁上的雕刻以浮雕为主,在两端有几道弯曲的线条,从粗变细,且刚中带柔,极富动感,月梁下面是梁垫,垫在梁头下部,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梁的辅助支撑,也有美化梁架的作用,梁垫多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百“福”、百“鹿”、百“寿”图样等等。多是吉祥装饰题材和喜庆题材,并且寓教于乐。构思立意娴熟,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和雕刻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主次地选取多种表现技法,采用减地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镂空双面雕、锯空雕、平雕、线刻等技法,进行恰到好处的雕饰,使整个画面显得完整、和谐、统一。雕刻刀法简练娴熟,线条自然流畅,画面立体感强,形象生动逼真,充分展现了东阳木雕精湛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成就。
结语
浙中儒家传人的共性是尊师重教,尊纪守法,循轨踏道,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造出房屋,显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中轴发展,代代相传;左右对称,阴阳和谐;大空间、大院落,胸怀大志;室内外木雕、石雕、墨画,寓教于乐。浙中古民居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十分淡雅。这一切无不构成了淳厚的地方韵味,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浙中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 历史 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建筑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文化,要求设计师以时代精神为立足点,不断地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在设计中反映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
参考文献
[1]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TU].(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TU].第三版,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08
作者简介
彭玮(1970—),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建筑史、室内设计。
课题:本论文为2016年度金华市社科联一般课题,“浙中古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12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