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教人如何管自己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旧教育很奇怪,自古以来,都是灌输一种“劳心者治人”,强化一种“治理”、“治人术”。想深一点就明白了,因为几千年的“皇权”,它的维权、保太平,一定是要讲究“治人”的,假如世道一乱,人心一乱,一野性,便不好统治了。但统治者的心思也过于狭隘,总强调“一统”,强调“一致”,而不知道不可能“一统”,不可能“一致”,只能相对,只能接近。所以,末代皇帝溥仪中晚年一接触实际,接触到真正的生活,便知道过去许多东西都是虚假的,包括治人,包括教育的理念。溥仪清楚认识到,过去前半生那种虚假的生活、教育,那种丑恶的皇权生态,是毫无意义的。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去整治人、监督人、控制人,那是一种十分愚昧、十分“天真”的思维方式。道理简单得很,每个有正常理智的人,有自尊的人,谁愿意被整治、被监督、被控制呢?做一个假设,如果一年或两年中,被整治、监督、控制几个小时还可以忍受,当作体验生活、磨炼自己。如果是一生一世都生活在被整治、监督、控制的制约下,没有谁愿意当这种人,就像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去收容所一样。
  但我们的旧教育就是力图塑造这种愿意被整治、被监督、被控制的人。他们宣扬君臣、父子,宣扬“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志多”。宣扬缄言、守心、守口,巴不得你整天不说一句话,又愚又钝,木木讷讷,便于统治。他们宣扬的所谓成功人士,几乎全都是没有个性、没有主见,没有丰富情感的人,都是克己、无我,自称蚁民、小人、鄙人的庶民。
  这种风气曾经历了革命风暴的冲击、洗涤,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仍有不少尚存人间。这种文化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杜绝,划清界线的。不少学校,就喜欢憨憨的学生,成绩好,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或对名利有狂热兴趣,但又不露声色的学生。班干部,多是这类人担当。教师喜欢找一些能控制人、喝令别人服从、有“威严”的人去做班干部。所以,某地发现一个副班长要同学进贡、给礼品、说好话,如有违令,便喝令同学喝尿,或吃屎。这种现象,在我们预料之中,不足为奇。只不过较为典型罢了。
  结婚了,女方都希望可以管住男方,金钱统管,她们信奉有钱就花心,她们不管你“没钱就寒心”;男人的一切行踪,都要监控。男方也希望监控女方,这不准,那不准,脚倒是不裹了,但行动一样不方便,出入报告,不得远行,不得聚会,等等。人们把这种管治极力美化,称之为:称不离砣。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管辖下的人成为一个个如机器人一样的人,他们不知道这根本不可能的,但他们的愿望就是如此。所以,一旦你有超越机械的动作,有了自选动作,便对你有了意见,有了戒心,有了防范,矛盾开始产生。其实,管人者自己也很苦很累,被管者更累更苦,谁造成的呢,他们不知道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用人标准,我们的“人治”。
  “人治”是极为可怕的,因为标准出于他们个人,一个机构有三个领导,三个都喜欢管人管事,便等于有了三套标准,三套“约定”。有三种模式,你是“二人转”大师也不行,这个单位搞的是“三人转”。一方面要求人应表里如一,要真,但另一方面单位的婆婆又多,层层不同,人人不同,你不得不投其所好,长袖善舞。这一来,又说你这个人变化太多,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所以,不少人慢慢就变得木头木脑,不知所措,严重的便患上抑郁症,没有良药可治。
  我们要花点时间去研究怎么比人更好地管好自己,约束自己,不要老那么放任自己,去琢磨管理别人。一种米养百种人,我们企图以个人力量,以某种思维方式去监控上百人、上千人,显然难度相当大。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只能以制度、规矩、章程去管人,去制束,这是最好的办法。家庭也跳不出这种规律,只能依靠家规,不能长期靠“家长”作风,才能有助于其往合情、合理、合规的方向发展,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新的规矩必须跟上,新的约定也要跟上,制定规则,有所约束,把“人治”上升为法治,好处无穷。我们的某些落后的教育观也要乘势而动,不能停留在一个“治人”、“整人”,用分数去套人的旧模式里,要培养人才,不要培养奴才。要管好自己,团结他人,不是放任自己,制约别人。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彼此合作,不盛气凌人,这就是一种深刻的转型,真正的觉悟。
  我们便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培养成善学的人,善行的人,懂得自我管束的人,谦让的人。在家如此,在单位也如此,在社会也如此,这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理比治理更为重要,这是硬道理。几十个婆婆管一个人、监控人,既无法可依,也令人无所适从。倒不如慢慢引导这个人依法依规做人做事,懂得“内化”外行,懂得自我教育,这才可长治久安,相安无事,共同进步。
  朋友,告诉你一个秘密,思想教育,主要是教育人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别人。凡是懂这个的,身体力行的,人们都喜欢,凡是不懂这个的,人们都讨厌。这是必然的。
  (秋风荐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
  责编:天翼
其他文献
离婚了,对孩子隐瞒绝不是好办法。孩子聪明又敏感,一旦知道实情之后,他们稚嫩的心灵会接受不了父母亲的欺瞒,震惊之下,可能长期对父母乃至整个世界关上心扉。由于离婚对孩子影响巨大,跟孩子说时,要把握一定的规则,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先放下抱怨,不诋毁对方  有些妈妈可能是“被离婚”的,事后整个人都崩溃了,很久都走不出阴影。心中一直存有巨大的怨气,觉得原本美好的生活,都是被对方给毁掉的。这期间,如
期刊
7月2日,王思聪以节目《Hello!女神》投资人和监制的身份出现在长沙的海选现场。作为中国首富王健林之子,28岁的王思聪最令人称奇的是“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熟悉“屌丝”生活,更有发现其中商业机会的能力。他觉得自己做投资和创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有钱就应该让钱发挥作用”。如今,他投资的22个项目中,8个已经上市。  他像一个普通青年  2013年8月20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身家142亿美元成为新
期刊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俄罗斯一名富翁与妻子离婚,为此支付约280亿元人民币,为史上最高的分手费。在中国,法律、习俗与人心,都不大支持这种分手费,而婚前协议却越来越常见,成为一种可以大大方方提出来的事务。  我记得,若干年前侯佩岑在活动上被人问及婚前协议,甜笑着说:“没想过,但我不排斥……我觉得只要两个人住在一起,心里面就有爱的契约。”说了跟没说一样,协议说的一定就是钱钱钱,跟爱没什么关系。  倒是
期刊
最近,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致死的事件引发热议。事实上,由于游客不遵守规定,在野生动物园发生意外致死的事情并非偶然。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很多国家对野生动物园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阿根廷对在国家公园里自驾游的规定十分详细。比如,要准备充足的水、食物,车上要有导航和自救系统。与此同时,游客要严格遵守路线,不可以把车开到危险区域。游客只能在指定地点扎营,不能随意点燃篝火。一经发现,
期刊
近日,随着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广东珠海总装下线,这种“像船一样的飞机”火了起来。  按照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的形容,这架水陆两栖飞机就是一款“会飞的船”,它的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机身上部才是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采用四台国产涡桨-6发动机作为动力。与需要安装浮筒才能在水面上起降的常见小型水上飞机不同的是,AG600不需要任何准备,即可在浪高两米的海面上起降,因此它对恶劣自然环境的适应
期刊
夜深了,肚子饿了,想找一家小食店,随便吃点什么。  这时候,城市的霓虹灯逐渐稀落,夜店门口是三五成群打车离去的人,一些公交车静悄悄地停在路边,笼罩一大片阴影。  睡着的人以为这城市也睡着了,没睡着的人知道这城市还有它的热闹。  当年有位老兄初到广州,住在城中村逼仄昏暗的单人房,夜里穷极无聊,一个人出来瞎逛。鸡肠小街七拐八绕,老房子在黑夜中更加破落诡异,人声或灯光偶尔从一个隐秘的角落传出来,他甩着北
期刊
如果你在海边遇到一片“泡沫海洋”,请务必躲开,因为这些泡沫可能会有毒。  其实,泡沫海洋都是海洋里的藻类过度繁殖的结果,也就是传说中的“赤潮”。泡沫的形成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有些是疏水的,在大量水中,蛋白质会互相结合成团,最终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泡沫。  出现“赤潮”,是因为海水中有大量死去的藻类,而这些海藻都是蛋白质非常丰富的低等生物——体内没有储存能量,没有脂肪,没有多少糖类,几乎都是蛋白质。它们
期刊
在不少人眼中,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技术简直就是破案终极“神器”。案件每到山穷水尽之际,一根毛发、一滴血、一点体液……但凡带上案犯一丁点生物信息,都能拨开茫茫人群、直指凶手。  1998年,16岁的萨顿和邻居格雷戈里·亚当斯走在大街上,被一名强奸案受害者指认为凶手。两人都有案发时不在场证明,且身材与受害者起初向警方描述的大相径庭。他们寄望于DNA技术能证明自己清白,同意抽血查验。  警察局刑侦
期刊
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大熊猫可爱?这是因为大熊猫完美符合了人类对“可爱”的定义,或者说它们长得很像人类婴儿。  早在网络直播火起来之前,许多人就已经整天趴在iPanda频道上看大熊猫了,死忠粉们对每只熊猫的性格和喜好如数家珍。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觉得大熊猫特别可爱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  一名情感正常的人类看到熊猫的反应,跟看到婴儿的反应差不多,小猫小狗同理。研究显示,无论当没当父母的男女在看到婴儿面
期刊
说到古纸,不少人会联想到东汉的蔡伦造纸。的确,在教科书上,蔡伦造纸一直是定论和常识,自古以来,代代传承,鲜有改变。  可是,随着这些年的考古新发现,西汉纸不断出土。于是大家认识到,原来早在蔡伦之前的一二百年,纸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纸发明的时代提前了,但西汉纸也好,蔡伦纸也罢,它们最初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是否一开始就可以用来书写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既要去古文献里爬梳资料,还得去考古中寻觅物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