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和感悟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细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经历中感悟“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文课堂是阅读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很多的感受,不是仅凭文字与教师的介绍学生就能够体会的,这就需要学生本身的经历来帮助体验。学生对天游峰来回扫那1800多级台阶只是数字上的感受,对于天游峰的险与峻,游客的气喘吁吁与大汗淋漓,老人的累等没有切肤的体验。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爬学校五层楼比赛。有的学生爬得大气直喘,有的女生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课文中“累”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老人每天来回扫1800多级台阶,你说累吗?
生:我觉得很累,上次比赛我们才爬五楼,有的人当场就累了,我到现在腿还有点疼。
师:生活中,7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上爬上爬下,扫那1800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
师: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反映出老人的品质与山一样坚韧,不怕苦、勤劳。
师:是呀,通过写山的险与台阶的长来衬托出老人的品质,在写作上叫做“反衬”。
教师通过课前比赛爬楼梯,让学生体会到累。教学时,进行类比感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老人的累。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更能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二、在细读中感悟“身累心不累”
细读文本,就是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细读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悟到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知道老人其实很累,但老人却说不累,产生了矛盾。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矛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师:老人的工作很累,但老人又是如何说呢?我们读一读老人的话。(学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你从哪几方面读出了老人的不累?
生:“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轻松自如,很悠闲,所以老人不觉得累。
师:老人已经70高龄,为什么还在天游峰扫路呢?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
生:老人把这里的山与水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是他的一切。
师:是啊,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空气,爱这里的花草,爱这里的生活,他已经和武夷山天游峰融为一体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到底累还是不累?课上至此,学生心中已一目了然——累!非常的累!在天游峰工作,怎会不累?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与危险,此时就需要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体会、感悟。“累”体验得越深刻,“不累”的认识才会更到位。课堂中设置的一些小矛盾,或者教师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不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在做重复的事,而是这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思考与回答的问题,能让学生的体验层层深入,在一次次的肯定与反思中感悟越来越深刻,真正达到升华感情的作用。
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和感悟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真实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经历中感悟“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文课堂是阅读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很多的感受,不是仅凭文字与教师的介绍学生就能够体会的,这就需要学生本身的经历来帮助体验。学生对天游峰来回扫那1800多级台阶只是数字上的感受,对于天游峰的险与峻,游客的气喘吁吁与大汗淋漓,老人的累等没有切肤的体验。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爬学校五层楼比赛。有的学生爬得大气直喘,有的女生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课文中“累”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老人每天来回扫1800多级台阶,你说累吗?
生:我觉得很累,上次比赛我们才爬五楼,有的人当场就累了,我到现在腿还有点疼。
师:生活中,7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上爬上爬下,扫那1800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
师: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反映出老人的品质与山一样坚韧,不怕苦、勤劳。
师:是呀,通过写山的险与台阶的长来衬托出老人的品质,在写作上叫做“反衬”。
教师通过课前比赛爬楼梯,让学生体会到累。教学时,进行类比感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老人的累。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更能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二、在细读中感悟“身累心不累”
细读文本,就是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细读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悟到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知道老人其实很累,但老人却说不累,产生了矛盾。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矛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师:老人的工作很累,但老人又是如何说呢?我们读一读老人的话。(学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你从哪几方面读出了老人的不累?
生:“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轻松自如,很悠闲,所以老人不觉得累。
师:老人已经70高龄,为什么还在天游峰扫路呢?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
生:老人把这里的山与水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是他的一切。
师:是啊,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空气,爱这里的花草,爱这里的生活,他已经和武夷山天游峰融为一体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到底累还是不累?课上至此,学生心中已一目了然——累!非常的累!在天游峰工作,怎会不累?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与危险,此时就需要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体会、感悟。“累”体验得越深刻,“不累”的认识才会更到位。课堂中设置的一些小矛盾,或者教师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不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在做重复的事,而是这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思考与回答的问题,能让学生的体验层层深入,在一次次的肯定与反思中感悟越来越深刻,真正达到升华感情的作用。
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和感悟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真实的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