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8)
【摘要】:作为军人出身的文学家,战争军事意象是辛弃疾词作中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这些意象包括兵器类、军事衍生类、军事人物类和军事地点类等类型。究其产生于辛词中的原因与辛弃疾本人青年时的义勇经历、刚毅果敢的英雄气质、忠肝义胆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惨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辛词的军事意象阐发还具有一些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有一定的精神感召和启发。
【关键词】:稼轩词;军事意象;爱国主义;成因
在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文学家,并以此身份被后人熟知推崇,故词评家赞美:“辛稼轩,词中之龙者。”但他也曾是一位驰骋疆场的英雄,被誉为“南宋忠义第一人”。辛弃疾自幼便目睹了国土沦丧后的惨痛场景,于是立志要收复失地一统河山,这也成为其毕生之理想,这样的经历与愿望也充分的体现在其词作当中,表现为大量军事意象的出现和运用。
一、稼轩词军事意象分类
军事意象,就是与战争、军旅、兵器等军事内容相关的意象,词人在词作中通过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非常常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兵器类意象
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早期的戎马生涯是词作中军事意象的直接来源,据笔者以《辛弃疾词集》为对象统计出的兵器类意象:“刀”有8处,“剑”有22处,“弓”有9处之多。如: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破阵子·峡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外,还有“枪”“箭”等意象,“却笑将车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江神子·和陈仁和韵》)等。
兵器类意象的出现,全面的抒发了辛弃疾以刀弓表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感伤,以长剑出鞘表达慷慨报国,矢志不渝的气概。
(二)军事衍生类意象
在稼轩词中还有一类与战争和战场密切相关意象。如:
“马”意象,“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号角”意象,“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旌旗”意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此外还有一些作战用具,例如“金兵夜娖银胡簶”(《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胡簶”是士兵随身佩戴的一种存放箭的箭袋,可放在地上监听很远距离之外的人马动静。
这类意象是辛弃疾在其多年的从军经历中积累下来的,更形象地刻画了战斗场面和军营实况,表达了词人对于战场和军营的向往与怀念。
(三)军事人物类意象
辛弃疾在词作中常引用历史上杰出的军事英雄人物的事迹典故,赞颂其赫赫战功和英雄气概,恰与自身的理想追求相契合。如:
刘备,“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曹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曹刘”便是曹操与刘备的连用,足以见得辛弃疾对二人的赏识;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棄疾在词作中大量引用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典故表现了其对英雄的敬仰和渴慕。
二、稼轩词军事意象产生的原因
在古诗词意象的运用中,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稼轩词中大量军事意象的运用与辛弃疾本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追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义勇经历
辛弃疾是天生的军人,有文字记载其“红颊青眼,精神壮健如虎(刘过《龙洲集·呈稼轩五首》)”。其军旅生涯也颇具传奇色彩,壮岁时期的义勇军生涯是辛弃疾一生中最意气风发、引以为傲的经历,彰显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胆识谋略,这些义勇经历也使得稼轩词中出现大量的兵器意象,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格外真实与生动。
(二)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情怀
辛弃疾是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中在南宋时期涌现出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以英雄自许,辛弃疾南渡后给朝廷进献的《九议》中写道:“天下有英雄者出,然后能屈群策而出;有豪杰者出,然后能知天下之情”。在他的词作中出现大量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等,这一类意象的产生则来自于其对英雄的渴慕和自我的认同,他渴望和历史上这些人物一样驰骋疆场,展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豪迈不拘的勇气胆略,他以这些人物为激励,时刻鞭策自己要“赢得生前身后名”,有朝一日和他们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
(三)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报国理想
“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水调歌头》),辛弃疾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与影响,将“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南渡后,他向南宋朝廷先后进献了《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章,详细阐述了其对目前时局的观点看法,并提出了一整套详尽的战略计划,将自己的一腔报国热情化作用兵韬略,令人折服不已。言由心生,这种爱国情怀便自然的融入到了他的词作当中,这些军事意象就成为了其抒写理想抱负最好的载体与寄托。
(四)汗血盐车无人顾的悲惨境遇
韩愈曾阐释过:“大凡物不平则鸣”,即“悲愤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南归后的辛弃疾本以为可以挥戈北上一统中原,但皇帝并未让他走上战场,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道:“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这位失意英雄的心声,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外交态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使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悲惨的现实境遇与辛弃疾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抱负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便形成了词作中词人对于抗金战场的向往,对于英雄人物的渴慕。
三、稼轩词军事意象阐释的现实意义
刘乃昌先生曾评价稼轩词特色时说:“是志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这一特色的显现与军事意象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辛弃疾将一生戎马生涯的悲壮和慷慨报国的志向倾注在了这些军事意象中,也借助这些军事意象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铮铮铁骨。这些意象群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在积淀下来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坚毅不拔的优秀思想精髓,对于我们当下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宫臻祥.稼轩词军事意象论略[J].文艺评论,2013(4):85.
[4]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叶嘉莹.辛弃疾词新译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10.
作者简介:靳宇琪(1986—),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助教,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军人出身的文学家,战争军事意象是辛弃疾词作中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这些意象包括兵器类、军事衍生类、军事人物类和军事地点类等类型。究其产生于辛词中的原因与辛弃疾本人青年时的义勇经历、刚毅果敢的英雄气质、忠肝义胆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惨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辛词的军事意象阐发还具有一些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有一定的精神感召和启发。
【关键词】:稼轩词;军事意象;爱国主义;成因
在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文学家,并以此身份被后人熟知推崇,故词评家赞美:“辛稼轩,词中之龙者。”但他也曾是一位驰骋疆场的英雄,被誉为“南宋忠义第一人”。辛弃疾自幼便目睹了国土沦丧后的惨痛场景,于是立志要收复失地一统河山,这也成为其毕生之理想,这样的经历与愿望也充分的体现在其词作当中,表现为大量军事意象的出现和运用。
一、稼轩词军事意象分类
军事意象,就是与战争、军旅、兵器等军事内容相关的意象,词人在词作中通过这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稼轩词中的军事意象非常常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兵器类意象
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早期的戎马生涯是词作中军事意象的直接来源,据笔者以《辛弃疾词集》为对象统计出的兵器类意象:“刀”有8处,“剑”有22处,“弓”有9处之多。如: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破阵子·峡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外,还有“枪”“箭”等意象,“却笑将车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江神子·和陈仁和韵》)等。
兵器类意象的出现,全面的抒发了辛弃疾以刀弓表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感伤,以长剑出鞘表达慷慨报国,矢志不渝的气概。
(二)军事衍生类意象
在稼轩词中还有一类与战争和战场密切相关意象。如:
“马”意象,“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号角”意象,“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旌旗”意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此外还有一些作战用具,例如“金兵夜娖银胡簶”(《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胡簶”是士兵随身佩戴的一种存放箭的箭袋,可放在地上监听很远距离之外的人马动静。
这类意象是辛弃疾在其多年的从军经历中积累下来的,更形象地刻画了战斗场面和军营实况,表达了词人对于战场和军营的向往与怀念。
(三)军事人物类意象
辛弃疾在词作中常引用历史上杰出的军事英雄人物的事迹典故,赞颂其赫赫战功和英雄气概,恰与自身的理想追求相契合。如:
刘备,“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曹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曹刘”便是曹操与刘备的连用,足以见得辛弃疾对二人的赏识;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棄疾在词作中大量引用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典故表现了其对英雄的敬仰和渴慕。
二、稼轩词军事意象产生的原因
在古诗词意象的运用中,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稼轩词中大量军事意象的运用与辛弃疾本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追求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义勇经历
辛弃疾是天生的军人,有文字记载其“红颊青眼,精神壮健如虎(刘过《龙洲集·呈稼轩五首》)”。其军旅生涯也颇具传奇色彩,壮岁时期的义勇军生涯是辛弃疾一生中最意气风发、引以为傲的经历,彰显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胆识谋略,这些义勇经历也使得稼轩词中出现大量的兵器意象,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格外真实与生动。
(二)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情怀
辛弃疾是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中在南宋时期涌现出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以英雄自许,辛弃疾南渡后给朝廷进献的《九议》中写道:“天下有英雄者出,然后能屈群策而出;有豪杰者出,然后能知天下之情”。在他的词作中出现大量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等,这一类意象的产生则来自于其对英雄的渴慕和自我的认同,他渴望和历史上这些人物一样驰骋疆场,展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豪迈不拘的勇气胆略,他以这些人物为激励,时刻鞭策自己要“赢得生前身后名”,有朝一日和他们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
(三)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报国理想
“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水调歌头》),辛弃疾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与影响,将“治国平天下”视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南渡后,他向南宋朝廷先后进献了《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章,详细阐述了其对目前时局的观点看法,并提出了一整套详尽的战略计划,将自己的一腔报国热情化作用兵韬略,令人折服不已。言由心生,这种爱国情怀便自然的融入到了他的词作当中,这些军事意象就成为了其抒写理想抱负最好的载体与寄托。
(四)汗血盐车无人顾的悲惨境遇
韩愈曾阐释过:“大凡物不平则鸣”,即“悲愤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南归后的辛弃疾本以为可以挥戈北上一统中原,但皇帝并未让他走上战场,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道:“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已归荒墟。”(《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这位失意英雄的心声,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外交态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使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悲惨的现实境遇与辛弃疾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抱负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便形成了词作中词人对于抗金战场的向往,对于英雄人物的渴慕。
三、稼轩词军事意象阐释的现实意义
刘乃昌先生曾评价稼轩词特色时说:“是志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这一特色的显现与军事意象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辛弃疾将一生戎马生涯的悲壮和慷慨报国的志向倾注在了这些军事意象中,也借助这些军事意象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铮铮铁骨。这些意象群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在积淀下来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坚毅不拔的优秀思想精髓,对于我们当下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宫臻祥.稼轩词军事意象论略[J].文艺评论,2013(4):85.
[4]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叶嘉莹.辛弃疾词新译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10.
作者简介:靳宇琪(1986—),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助教,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