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来源 :教育界·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m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学的代表。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诗歌审美性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了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探索了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路径,希望能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此背景下,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那么,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有何意义?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述。
  一、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审美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知识性教学目标不同,审美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标,主张通过审美引导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诗歌教学中,审美性教学历来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关注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在诗歌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艺术,诗歌,美在状物之情、状物之形;美在诗歌的韵律、文字和意境。在审美性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诗歌审美性教学的途径是借助美的素材和美的形式来教学,而不论是美的素材还是美的形式,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的情操得到感染和熏陶,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使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路径
  1.开展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文学作品的美,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诗歌善于从多角度解释生活和社会的美。但是,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的美比较含蓄,如许多作家在诗歌创作中,他们的情感表达极为隐蔽,他们的创作手法非常高明,不用心去品味,很难领悟诗歌的美。所以,人们对诗歌审美性的领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诗歌鉴赏、思维创造的基础上。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审美鉴赏活动为载体,将审美性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审美欣赏、鉴赏的过程中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采薇》这首诗歌,描写了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戍卒渴望回家而不得的凄苦心情。这首诗歌充满了音乐美和节奏感,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各种写作手法搭配得错落有致。为了让学生领悟诗歌的内在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诗歌鉴赏活动。首先,让学生诵读诗歌,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双人朗诵,也可以是小组朗诵、配乐朗诵、集体朗诵等,朗诵的时间控制在3~6分钟。在朗诵时,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吐字清晰,富有表现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其次,抓住“思归”这个主题,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借助古代边塞诗、从军诗、闺怨诗等,讲述“思归”这个话题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借助课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抓住诗歌的语言和关键句,讲述诗歌的艺术特点。如《采薇》这首诗歌,语句自然、真实,它采用了民间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并且诗歌在以景写情方面非常巧妙,读起来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飘忽、缠绵的情思。这样围绕特定的主题来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可以使学生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审美迁移和创造。
  2.创设审美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诗歌是人们表达主观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诗歌的存在,为人们审美创作和审美鉴赏提供了便利。高中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许多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让学生有独到的审美感悟,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古典诗歌时,首先,教师可以先用音频软件播放歌曲《知否知否》,用音乐渲染清新、感人的意境,让学生通過乐曲感受女儿心思与情怀,体会词作清新的语言、隽永的诗意。在古代,诗词都是可以歌之咏之的事物,诗词吟唱是一件深受文人雅士们喜爱的赏心乐事。而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就是根据这首词改编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心特点,将人们对这首词的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如清·陈廷焯评《醉花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结合人们对这首词的评价,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最为“秀雅”,情感最浓?哪一句可以算是词作的“传神之笔”?这样借助问题来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驱使下,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和内在情感,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
  3.构建民主课堂,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解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诗歌具有情感丰富、意境悠远等特点。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诗歌,并将诗歌审美鉴赏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关于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宋代学问大家刘颁认为《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但是南宋的一些文人认为锦瑟是一首吟咏乐器的咏物诗;清代学者朱鹤龄在由其注本的《李商隐诗集》中认为这首诗是诗人追忆亡妻王氏的伤心之作,所以这首诗是悼亡诗;而清代的梁章钜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仿玄宗而作的一首政治寄托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字词义解析、意境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去想象、思考和讨论,就诗歌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从“杜鹃啼血”可以看出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他在官场上的失意,所以它应该是一首政治寄托诗。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总之,诗歌的审美特性不是单一性的,构建民主课堂,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更接近诗歌所营造的秘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诗歌审美分析和指导,才能提高审美性教学的质量,实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刘单.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6):98.
  成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254-255.
  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为了发挥浅水型池塘的作用并获得经济效益,当务之急是要优化、调整合适的养殖品种,充分发挥浅水池塘的内在生产潜力。1养殖罗非鱼罗非鱼具有耐低氧、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
【摘要】众所周知,高中历史知识点多且联系紧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而且可加深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理解,对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好碎片化教学研究,分析碎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造成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策略改进。当前,去碎片化受到任课教师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高中历史;去碎片化;教学策略  碎片
2005年9月1日,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LW□-252高压六氟化硫断路器产品,顺利通过国家高压电器质量检测试验中心的全部型式试验,证明产品设计合理、动作可靠,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均达到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叙事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实践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掌
采用定子稳态电流与起动电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诊断异步电机转子绕组故障中,通过频率细化和自适应滤波技术,大大提高了基于电机稳态电流故障诊断的分辨能力和实用性;通过对电
提出并推导了任意表面棱边单元法的基函数,其特性和三维棱边单元法一样,保持切向分量连续.用一种棱边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来离散微分和积分方程,用双共轭梯度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一般说来,反刍家畜喜食植株高大、粗纤维含量相对较多的牧草,如饲用玉米、皇竹草、苏丹草、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串叶松香草等,其中苏丹草特别适合于养奶牛,其鲜嫩的茎叶也是
阔尔真阔拉金矿产于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酸性次火山岩中.该套火山岩为钙碱性岩石,具低FeO、MgO、Zr、Nb及Rb/Sr,稀土总量偏低,∑REE=42.81—85.82,具正Eu异常(基性岩)和不明显负Eu
降低变电站接地网的接地阻抗是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矩量法和场路结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计算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接地导体的电阻和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