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前,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80年来,生活教育理论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生活中继续显示出蓬勃的生命活力。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诸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处处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
  
  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生活起源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显示其生来就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就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改造了的新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师承杜威。学成回国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于1930年1月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举办的“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发表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演讲,他说:“‘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John Dewey)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面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1]489
  陶行知先生给生活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2]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这是陶行知先生本人对生活教育理论关于教育起源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经典阐述。
  基于对原作的学习,我对生活教育理论有这样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1.教育源于生活,两者密不可分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本身就包含在生活之中。生活涵盖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而前进,生活与教育本身融合在一起,两者本来密不可分。
  2.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适应生活
  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1]491因此,陶行知先生从晓庄师范学校开始就实践以“康健的教育”适应“康健的生活”,以“劳动的教育”适应“劳动的生活”,以“科学的教育”适应“科学的生活”,以“艺术的教育”适应“艺术的生活”,以“改造社会的教育”适应“改造社会的生活”。[4]559时代发展到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生活决定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我们就要以和谐的教育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活。
  3.生活需要教育,教育传承生活
  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靠教育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传递下来的。
  4.教育通过生活,在生活上教育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5]“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6]650“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6]650这正是“教学做合一”成为生活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教学原则的原因。
  5.教育影响生活,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7]“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8]246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揭示的教育功能完全吻合: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类生活的进步。
  6.生活无时不变,教育顺时发展
  社会生活生生不已、生生不息。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当然也同样生生不已、生生不息。这样的生活教育必定是活的教育、充满生命力的教育。
  这就是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生活教育理论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也要由发展着的生活来决定,随发展着的生活而发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从最初的“教学合一”发展到“教学做合一”,再发展到“做、学、教”“参合互用”,是生活教育理论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典型范例。
  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世界教育新思潮》专栏发表了《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批评当时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他认为:“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
  1927年,生活教育理论正式创立,也是晓庄师范学校创办之时。陶行知先生将“教学做合一”确立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并在当年11月的一次寅会上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9]
  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宝山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以“教学做合一”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工学团学生一边学工、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在山海工学团,陶行知先生根据“教学做合一”原理,创造了“小先生制”。其后的实践也证明“小先生制”是一种简便、经济、快速易行的普及教育的好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中学,将“教学做合一”中的“教学做”过程的三种形式发展为“教、学、做”“参合互用”。
  在近30年时间里,“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从提出到形成,从确立到完善,不断地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丰富了理论内涵,彰显了生命活力。
  陶行知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去世时为止,或倡导或发动或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生活教育运动。1923年的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的乡村教育运动,1931年的科学下嫁运动,1932年的小先生普及大众教育运动,1936年的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的战时教育运动,1945年的民主教育运动,等等,无一不是生活教育理论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生动记录。可以说,生活教育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能依据生活形势做出新的调整、新的创造,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生活教育理论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
  
  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生活教育理论却因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历久而常新。在进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生活历程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然显示出面向现实的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足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和方法,处处体现着和谐教育思想,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
  1.教育目的体现和谐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10]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一)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二)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三)……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必须注重有驾驭自然的力量的科学……(四)……使农业变成工业化的农业。(五)教后起青年运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六)教人同时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人生观……(七)教人重定人生价值标准。”[11]
  很显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人重订人生价值标准”,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富的社会”。生活教育培养的“真善美的活人”,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还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生活教育理论这种以人为本、培养“真善美的活人”“教人创造富的社会”的教育目的,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及我党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相一致,无疑为我们追求和谐教育目标、培养和谐人生、创造和谐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教育思想的营养。
  2.教育内容体现和谐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教育只重文字和书本、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主张”,以“社会即学校”作为生活教育的课程论,让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成为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到创办育才学校,近30年办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实践“生活为中心”“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课程论。陶行知先生把社会生活大致划分为康健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五个方面,并相应提出“康健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五种教育内容。这一“社会即学校”的生活课程论,跳出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怪圈,既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本身的和谐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内容与生活内容密切联系的和谐教育思想。
  浙江省教育厅最新规定:从2007年9月开始,浙江新高二学生都要学习《通用技术课》这门课程,内容就有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每周一次,并且将纳入全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道理、生存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行政机构通过增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通用技术课程,充实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和谐教育的实施,与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相一致,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为中心”“社会即学校”的生活课程论相吻合。
  3.教育原则体现和谐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构成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原理,也是重要的三大基本教育原则。
  “生活即教育”指明了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决定教育,生活需要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影响生活,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主张把学校的教育扩展延伸到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社会的全部。横向上,要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使社会成为一所新型的大学校;纵向上,要将个体受教育的时间段从学校教育阶段向两头扩展、延伸到整个生命的全部生活阶段。生活教育是一种“整个寿命的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8]247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6]650做,就是实践,就是生活。教育就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生活上教学,通过生活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充实生活,通过教学完善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三大原则从教育起源到教育内容,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法,揭示了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时段的全程性特征,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以及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内部自身的协调与统一,放射出教育原则上的和谐教育思想之光。
  4.教育功能体现和谐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发现:旧的传统教育“在现代中国学校里教、训分家是普遍的现象。教育好像是教人读书,训育好像是训练人做人或是做事;教育好像是培育知识,训育好像是训练品行;教育又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内活动,训育则好像是指所谓之课外活动。所以普通学校里,有一位教务主任专管教育;又有一位训育主任专管训育。”[4]559~560陶行知先生深刻认识到,上述问题,是对教育整体功能的破坏。他认为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有经济功能,有政治功能,科技功能,也有文化功能,但所有这些功能都要通过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体现出来。所以,教育应该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12]“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动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4]559因此,陶行知先生在办学实践中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真人”、做“人中人”、做“整个”的人、做“健全人格”的人,做有道德的人,做有知识技能的人,做有强健活泼体格的人,做有优美和乐之感情的人,“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以他们学得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13]。
  令人深思的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发现的教书与育人脱节的教育问题,仍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正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维护教育整体功能的和谐教育思想。
  5.教学方法体现和谐教育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原则,也是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针对旧的传统教育“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学而不做”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科学教学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而不做”的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而不做的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只有坚持“教学做合一”,“劳力上劳心”,才能教得好,也才能学得好,才能“收手脑相长之效”,培养出适应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新公民。
  陶行知先生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开始,到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都采用“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在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发挥着影响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生活、更新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规律,是真正地将教与学跟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实现教与学互为促进的和谐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除了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方面体现出和谐教育的思想,在师生关系、教师素质、师生道德修养、整体目标与个性发展等方面也都有和谐教育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总之一句话,生活教育理论以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处处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生活即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8.
  [3]谈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8.
  [4]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38.
  [6]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我们的信条[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88.
  [8]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A].陶行知全集(第3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教学做合一[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26.
  [10]国难与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3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1.
  [11]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29~630.
  [12]新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12.
  [13]育才学校创办旨趣[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56.
其他文献
【正】第三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于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省聊城,武训的故里冠县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由山东省冠县县政府、县人大委员会主办。参加大会的领导有省人大常委会副
【正】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本人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着把创造教育的思想用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努力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清晨,我匆忙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张力。他手里拿着一元钱,正要往外跑,这孩子,大清早就要出去,太不珍惜时间了! "你上哪儿去?"我盯着他问道。"老师,我去买一个本子。"他
【正】2007年8月11日下午,爱满天下杯第七届全国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爱满天下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的联合颁奖典礼暨爱满天下杯第
【正】1月11日上午,百侯中学校园内外彩旗飘扬,鼓乐声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陶行知纪念馆剪彩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原广东省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主
翻开案头的陶行知先生名言警话——《爱满天下》,许多寓意深刻的话语再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 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