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绿色条款的体系化解读r——以公民环境义务为分析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法典》依据绿色原则及其具体制度规则的框架设计,对公民私法上的环境义务进行体系化的规范设置,形成一般义务与具体义务结合、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并举的整体化和多层次的义务内容,但制度的确立并未使公民环境义务私法确认在合理性与可实施性方面所面临的质疑与困境消失.在后《民法典》时代,绿色条款的适用仍存在义务内容抽象模糊、适用情形含糊不清、裁判规范属性不明、民事法律后果缺失等制度障碍.为发挥《民法典》在促进公民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应结合公民环境义务所具有的公私整体性、内外部层次性、道德与法律双重属性等特征,对绿色条款的制度内容进行体系化解读,并通过规则完善与类案指引,明确私法规范中公民环境义务的内涵边界、适用规则、裁判效力与法律后果.
其他文献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通知,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之落到实处是这一更高要求实现的关键。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立足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学程和任务的基础,对其实践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与应达到的标准进行了论述,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是活动教育模式,该模式具有经验性、发现性、实验性特征;其实施路径应基于学科特色,要把好关键节点,进行数量和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其保障体系
康德通过对“审美”与“感性”的互通,使近代美学回归到其理论本义——感性学。但是由于康德对鉴赏判断的必然性根据的探讨,追溯到了“共通感”这一主体的先天条件上,导致其走向一种思维含混的形式美学,其实质是对商品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辩护。在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建构中,唯物史观向感性世界的回归包含了重要的美学向度。通过将感性内置于现实的社会生产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内蕴了一种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其对感性的重构呈现了基于现实的社会生产所把握到的社会内容,美学也由此提升到审美形式与社会内容相统一的层次上,构成了马克
传统观念中对男女两性角色和德性的要求,并不是天然如此的,而是随着父权制社会的形成及父权制的巩固,在其秩序性的构建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从逻辑上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首先,强调严格的男女之别,并从社会生活、礼仪制度、思想意识等层面进行渗透和强化;其次,将男女和阴阳相比附,使其成为一种类似天道的自然法则,由此获得了哲学层面的支持;最后,将男女、阴阳与一些位置角色和个性、德性相比附,最终形成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男刚女柔、男动女静的角色和德性定位。
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实践问题。治理转型背景下,村级治理陷入主体性弱化和治理成本外部化等风险,本文基于湖北省A村的调查,发现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组织动员村民参与、实现村级治理有效的可行路径。遵循村庄本位的治理逻辑,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规范共同体内主体行为,整合共同体内主体优势,激发共同体内主体动力,确保基层政府、村干部和村民作为价值、行动和利益共同体在村级治理中的一致行动力。这一治理实践表明,凝聚多元主体目标共识,资源输入再造集体利益联结,组织化策略吸纳村民
英语辞格间接表现手法频繁应用于日常谈话或不同文体的写作中已成为不争事实。英语辞格间接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产生寓意深刻、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等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英语辞格间接表现手法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准确领会各种言外之意,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提高妥帖运用各种修辞手段的能力。
国家所有权性质界定不清、自然资源产权行使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存在救济主客体、方式及路径不明等问题.国家所有权在性质上应被界定为民事权利,以
对于五育融合,学术界主要围绕内涵与特征、五育关系、价值意蕴、融合现状、实践路径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梳理发现,五育融合研究尚处于伊始阶段,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许多研究囿于“融合”本身,缺乏新的研究切入点,且实践路径与评价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应注重夯实五育融合的基础理论;拓展研究切入点,加强“五育融合+信息技术”研究,为五育融合提供技术支持;优化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切实推动五育融合落地;注重评价机制研究,建构有效评价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不断变化,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这种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是否会对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为了
普理查德将认知运气主要分为事实性和反思性认知运气两类,并提出用安全性原则来解决认知运气问题.但其解决方式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并招致了其他知识论者的批评.与此相对,主体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幸福感是支撑他们不断提升业务技能的内在驱力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过程性弱化或缺失会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不仅关乎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关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与高校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职业幸福感面临解构危机。要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国家和社会、家庭、高校和个人通力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国家和社会层面要健全社会托底机制,保证高校青年教师平等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家庭层面要加强情感沟通,给予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高校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