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移的煤矿巷道安全监测现状及趋势

来源 :矿山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煤炭资源的地下开采中,存在着严重的巷道围岩失稳灾害,严重威胁着地下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并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巷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是地下煤炭资源开采中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位移监测是巷道稳定性最常见监测方法。介绍了国内外巷道围岩稳定性位移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巷道围岩位移监测的发展趋势,为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监测系统设计和预警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其他文献
为避免隧道冰冻暗挖法施工弊端和灾害,首次提出盾构直接切削式GFRP筋连接钢-混凝土复合衬砌。钢混复合衬砌刚度分布十分不均匀,考虑GFRP筋低弹模变形,其斜接缝为管片刚度最薄弱点。基于钢混复合衬砌管片斜接缝荷载试验,分析多因素下交界面抗弯刚度变化规律。通过接缝处弯矩转角试验曲线回归分析推导建立了接缝抗弯刚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混交接斜接缝抗弯刚度为非线性和线性两阶段模型,随着接缝弯矩增大抗弯刚度逐渐趋于稳定。接缝处轴力作用能显著提高初始抗弯刚度,而GFRP筋初始松弛和低弹模变形增大了接缝转角,从而削弱了接
锚固钢板法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中。作为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的联系枢纽,植筋式后锚固连接的抗剪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单锚的埋深、边距和温度对其破坏模式、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的影响,对20个单锚试件开展了常温和高温下的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常温下单锚试件,边距应不小于8d,埋深不小于10d;随温度升高,破坏模式由混凝土破坏向边缘楔形体破坏转变;高温对单锚的承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边距小于8d时,增加边距可以显著提高抗剪承载力;埋深大于10d时,增加埋深对提高抗剪承载力的效果不明显。
为解决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难以获取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e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通过PCA将13个静压管桩常规影响因素降维成6个独立变量借助RVM模型建立独立变量与极限承载力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能够对仅知道影响因素的新样本进行精准预测。采用PCA-RVM方法进行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结果表明:PCA-RVM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各因素的相关性与贡
在多点竖向荷载作用下以及不同稳定拱肋倾角时研究了斜靠式圆弧拱结构主拱肋的力学行为。通过试验得到了斜靠式拱结构主拱肋的竖向位移、侧向位移以及应变,分析了多点竖向荷载作用下稳定拱肋倾角对斜靠式拱结构主拱肋位移和应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稳定拱肋倾角对斜靠式拱结构主拱肋的力学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稳定拱肋倾角对斜靠式拱结构主拱肋的横向位移影响比对纵向位移影响大;随着稳定拱肋倾角的增加,斜靠式拱结构主拱肋的拱顶截面上部应变减小;而斜靠式拱结构的承载能力随稳定拱肋倾角的增加而增强。
本文提出一种受力合理施工简便的新型槽孔组合反力台座。针对常见的反力台座在施工、设计和运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台座型钢布置方式,改进套筒锚孔为深槽孔,可实现型钢与钢筋笼的模块化工厂制备;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槽道和深槽孔的简化受力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通过ABAQUS,进行有限元分析论证;给出了该槽孔组合反力台座关键参数和设计方法,验证了所提出新型反力台座的可行性。
为研究新型装配式自复位筒体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并检验该结构特殊细部构造的有效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高层钢框架-自复位混凝土筒体组合结构的模拟
为研究大跨度拱桥施工状态的风致抖振响应,以某主跨240m的斜拉扣挂悬臂浇筑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对施工最大悬臂状态进行了数值计算。首先对拱桥施工期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谐波合成方法模拟桥梁各空间点的纵向和竖向脉动风速样本,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不同风速工况下的抖振响应。研究结果可为该桥施工期受风安全性分析提供依据,为同类型的桥梁结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某新建站房屋面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跨度大,施工难度也大。根据结构形式特点,钢屋盖结构采取外侧部分吊装和中部部分整体提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作业。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钢桁架屋面进行提升施工仿真模拟,分析施工过程中的索力、结构变形和钢构件应力比等数据,同时对该结构进行不同步提升分析,进而得到杆件的应力比和变形数据,确保结构安全性。
本文介绍了某综合营业楼超限高层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基于结构概念设计合理选择抗震设防体系,归纳超限设计不规则项,并采取了一系列结构优化及加强措施。归纳了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楼板应力分析、温度应力计算及性能化设计等要点,分析了工程的设计难点及处理方法,并证明了抗震设防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给出了大跨度空腹梁各杆件内力变化的研究成果。本文的设计方法与结论在类似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上海地区某高层建筑桩基设计为背景,首先介绍了桩基选型、持力层、地下水位高度、桩端后注浆的确定过程。其次通过假定初始桩刚度,迭代计算确定设计桩刚度,结果表明,桩基沉降和筏板内力与初始桩刚度相比均有较大的不同。进行了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可以减小差异沉降、筏板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比选了抗浮工况下3种桩基布置方案,选择了柱下集中布置抗压桩,抗拔桩均匀布置方案。最后简单介绍了试桩、桩身完整性检测以及桩身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