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创新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难,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文化
  作者简介:马兰青(197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及代谢工程;
  李 嘉(1976—),女,辽宁抚顺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人才,现代农业人才包括技术服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高等农业教育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为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是其面临的重大主题。
   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与看法,主要是指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教育观念具有层次性。高等农业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就是指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观念同样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农业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农业大国的需要不相适应,受重视程度不够。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观念還没有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全面树立和落实到学校的育人制度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发展机制。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来看,由于青年学生在高考时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志愿不强烈,多数传统农科专业学生都是以服从志愿的方式调剂过来的,因此学生对于农科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专业兴趣不高,学习愿望不强烈。
  2.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业条件建设受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行政化色彩强烈,农科专业大都是以传统农业形态分类设置,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一些农业高校采取了“专业改名”的措施来吸引生源。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要求不适应,未来的农业人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单一专业性的种植、养殖或者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知识基础不扎实,复合程度不高,对未来社会和职业的适应性不强。
  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脱节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落后于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车间、场所不让学生进,而校内又因资金缺乏建不起来,实践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造成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1.教育观念的更新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也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导。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来抓。这样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就能够以此为抓手,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育人的流程,丰富育人的渠道,充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个性化发展更是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性要求。最后,要根据院校的不同层次和服务区域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加强通识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共识。我们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要大力推进学分制、三学期制、第二学科专业等制度的改革,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个性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专业教学与学科科研的协调。科研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教学是“流”。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发挥学科的龙头功能,突出科研对于教学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结合现代农学学科发展基本趋势,扩大交叉型和前沿型课程,力求达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协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协调、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比例协调。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坚持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协调。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尤其需要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3.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实践技能历来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业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大力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中心-独立课程实验室”协调互补的本科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就校内而言,要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实验课教学的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扩展农业实验基地的保障功能。就校外实践基地而言,要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育人的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对于现代农业的认知程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要着眼于农学学科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保证实践课程进度。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力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和课题完成效果,从而使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4.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大学的标志和精华所在,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的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创新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系,而且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陶冶创新情操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氛围,要提倡自由包容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倡包容的文化氛围,就是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包容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持,需要包容的呵护。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64.
  [2]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2.
  
其他文献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电子教室完成课堂教学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从信息化视角切入,设计理念、技术和应用三个维度,最终的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学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高中物理对比其他学科来说更加的贴近生活,我们也不难在生活中找到高科技物理的应用实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
变电站是输变电系统的重要环节,正朝着大容量、超高压、远距离方向发展,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许多不确定的、非精确的因素,常常使变电站的故障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对其
学校作为师生活动和休息的场所,对校园景观的配置要求较高。校园文化景观的选择和设计,是评判校园景观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此,笔者着眼营造最美、最具文化内涵、最适宜师生观
在阿尔卑斯山的一座山峰的转弯处,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了“慢慢走,欣赏啊”这几个大字,这样提醒每一位来到阿尔卑斯山的人,不要来去匆匆,不要空手而归,而应该用心去领会大自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发展、提高的引路人,是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现者与培养者,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工作技巧性和艺术性极强,不仅需
本文针对造纸厂制浆黑液的蒸发控制要求,提出了一种应用PROFIBUS总线技术的碱蒸发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组成、程序设计,测控量的选择以及总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具体分
本文通过对创新团队概念的研究及天津市属高校"十一五"期间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的调研、整理,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供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市属高校参考的创新团队问题的解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