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对话”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明确提出对话教学思想的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和德国的马丁·布伯。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实践的角度讲,对话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教学观。苏格拉底常出现在街头巷尾,在群众之中以虚心的态度提出问题,引发对方的深刻思考、启发、教育世人。他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为“产婆术”,这是最早将对话教学运用到实践中。
  《文化生活》是首次把“文化”这一范畴引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文化生活》有其自身特点,为对话教学在其中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材内容选择是从学生的文化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熟悉的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创造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的情境。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力图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如此,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中的对话提供更多机会。
  新课程改革单独设置《文化生活》模块本身就具有创新性,而与之相比较其他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它们都有自己的成熟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分别有其坚实的理论支持——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生活》模块没有成熟完善的学科体系,也没有文化学作为理论支撑。但也正因如此,它受理论逻辑的制约性更小,更利于知识的扩展与开放,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这就为教学中的对话拓展了空间,为学生各抒己见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文化生活》中实施对话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是要在《文化生活》中增强运用对话教学的观念。在教学中,一般教师已经能够体现对话教学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意识的组织学生互动、沟通,同时教师们也认识到有效的对话、沟通,对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有帮助的。但对话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问,学生再答的单向对话阶段,无法生成真正意义的对话,对话的形成也流于形式。
  二是在《文化生活》中应进一步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做到不再以权威的姿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觉师生像朋友,老师也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从知识的角度,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使我们教师更清醒的认识到即便自己在专业领域、社会经验等方面知识丰富,在有些问题上,教师不一定就比学生强。但这并不是教师的知识就没有了权威性,教师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真正能够体现师生建立了平等、民主关系的途径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互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三是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充分实现对话中的意义生成。师生都意识到教学中真正的对话,有助于学生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增进和扩展,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正确选择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见,对话教学在《文化生活》中的运用对教学意义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学生在领悟了教学的意义过程中也使精神世界得以丰足与充盈。教学固然要传授知识,但更应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一智慧、真、善、美。对话的终极目标是意义的产生,意义应该蕴含在对话之中。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师生都认识到了对话教学意义生成的重要性,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深切体会到对话教学对他们知识和精神成长的帮助,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真正对话没有形成。
  其实,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很有讲究,提问要有技巧。预设性问题要“启”。教师设置问题要适合《文化生活》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凸显,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发掘问题设计的意义,提前对所问问题的回答情况有所预期,关注问题是否能真正的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真实的教学情况,适时安排、调整问题的设置,真正让问题在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
  生成性问题要“控”。一方面,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这充分体現了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可供讨论和展开的。教师要在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迅速的甄别问题的价值,对于那些有价值、有深度的能够引发师生对话的问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对话、讨论。而那些不具备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发现生成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沟通,老师应该注意在对话过程中对问题的把握,一定要保证问题沿着对话意义生成的方向前行。另外,当教师发现自己所讲内容对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迂回设问,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刻发掘和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课教师已经逐步摆脱“独白式”教学的束缚,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老师单向讲解灌输,而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们认为新的课程改革给他们的德育课带来了很多收获,使传统德育课教学呈现被动的、压抑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态大为改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多的合作、探究与交流。这种效果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话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文化生活》这样丰富多彩又生动、生活化的课程。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中两个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计算题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涉及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知识的考察,梳理和归纳相关的计算规律对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蛋白质 核酸 计算题 解题规律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题  [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  (一)、蛋白质(或多肽)上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后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巨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悬殊,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高一又是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易造成两级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过度呢?我认为高一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
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而这也正是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提出的改革。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本文着重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
[摘要] 以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为切入点,探讨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阐述了情感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重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达到育人育心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英语教学;教学效果  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之一,是师生赖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教材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教师情感、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内在的动力和活力,这主要来自于城镇化。未来支撑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持久动力是城镇化。  一、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扩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借鉴了有关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验研究方面,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建构主义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相应的培养初中生实验教学的具体方法,以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参考性价值的策略和建议,目的在于唤起更多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哪里来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找到了10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的“来路”,写在下面,以抛砖引玉,愿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 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
个性化学习实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习成为表现学生个性的舞台,让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培养和释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的心灵,因此,如何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就是一个问题。现在就谈谈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学习中的几点感受:  一、平等对话,展现人性  1、师生对话,情趣相济  这是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感悟、积累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植于生活,有效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联系。达到语文教学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  教学设计是教育学术语,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