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3月-2014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实验组,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未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变化情况,并评价复苏后临床效果。结果(1)窒息发生情况:实验组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发生率(3.33%、1.67%)均低于对照组(10.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复苏评价:实验组快速评估、正压通气正确率达100%,正压通气联合心脏按压正确率分别为90.00%。结论 积极构建新生儿复苏工作体系,重视技能训练,可增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cess effect.Methods selection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120 cases of newborns bor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March 2013 March 2014 newborns bor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building evaluation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system;March 2011 to March 2012 newborns born to the control group,neonatal resuscit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s are not implemented,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asphyxia were observed mortality changes,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after recovery.Results(1)asphyxia: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mild asphyxia,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sphyxia(3.33%,1.67%)were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10.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2)recovery rating:rapid assess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ched 100%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cardiac compressions were 90.00%,Conclusion actively build neonatal resuscitation work system,attention skills training,can enhance the success rate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is worthy of extensiv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newborn;asphyxia;resuscitation techniques;application effect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新生儿窒息复苏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应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可增强复苏水平,减少病死率[1]。目前,新生儿复苏技术已成为了提升复苏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为了深入探究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主要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组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76例,女性有44例;21例早产儿,99例足月儿。以2013年3月-2014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实验组,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前者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后者未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1)完善保障机制: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導小组(成员包括科室领导、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助产士),监督新生儿复苏流程,强化复苏设备配置与人员培训,并定期检查复苏设备与药品,评审窒息病例;(2)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医护人员培训与复训及考核,保证分娩现场伴有技术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1-2名);(3)复苏流程:待新生儿出生后,即刻予以四项快速评估(包括羊水、足月、肌张力、呼吸),按照评估结果,规划下步操作方案,譬如初步复苏后若存在喘息或呼吸暂停现象,且心率在100次/min以下,或显现紫绀时,应予以正压人工呼吸,维持30s;(4)复苏后评价:由助产士或医生进行现场抢救记录填写,并依据复苏流程开展系统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变化状况,并分析复苏效果。新生儿窒息标准:轻度窒息:出生后1minApgar评分为4-7分;重度窒息:0-3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比分析
实验组轻度窒息2例,占3.33%;重度窒息1例,占1.67%。对照组轻度窒息6例,占10.00%;重度窒息3例,占5%。实验组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分析
实验组窒息3例,窒息复苏后1d内1例死亡,病死率达1.67%;对照组窒息9例,窒息复苏后1d内2例死亡,病死率达3.3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复苏后效果分析
复苏干预后共填写抢救记录共60份,参照复苏流程图,对其操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13例正压通气,使用正确率达100%;10例正压通气联合心脏按压,其中1例未执行相关指征操作,于心率在60次/min以上时实施心脏按压,正确率达90%。
3 讨论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脑瘫、死亡、智力下降的关键诱因,若不及时治疗,延长其缺氧时间,不利于维护全身脏器功能,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缺氧状况下易引起行动不便(或智力下降)等现象[2]。据有关统计提示,大约6%-10%的新生儿出生时需借助呼吸支持,1%的新生儿需推行窒息复苏[3-4]。由此可见,规范、科学的复苏技术对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由于新生儿发病急,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应急性,故应提高复苏技术水平,改善新生儿预后。有学者认为,新法复苏流程重视新生儿快速评估与快速处理,于出生60s内开展,可提高复苏成功率[5]。本文研究中,实验组快速评估与正压通气应用正确率均达10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提示复苏人员基于把握复苏流程的前提下于新生儿出生60s 予以快速复苏(包括评估、保暖、刺激及正压通气等),开通气道,可降低窒息发生率。
目前,临床证实,经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强化医务人员规范性复苏技术培训与复训,认真填写复苏现场抢救记录,执行复苏流程,评价复苏效果,可提高医务人员的复苏技术,确保窒息新生儿实现早期复苏,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5]。在本文研究中,经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时观察到部分医务人员的复苏流程掌握度不高,部分医务人员在窒息患儿心率评估时未应用6s数心率法,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应用的正确率未实现100%,表明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应用掌握度不高,需进一步加强复苏技能训练。
综上所述,积极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重视医务人员复苏技能的培训工作,不断规范复训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736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3,23(04):33-35.
[2]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3,21(29):4765-4767.
[3]李小清,马麟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廣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4(02):83-84.
[4]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1(12):1765-1766.
[5]陈晖,李燕,王静.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价[J].中外妇儿健康,2011,12(05):74-74.
[6]吴迅,郭小芳,方文,等.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模式的探讨及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27(05):422-42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cess effect.Methods selection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120 cases of newborns bor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March 2013 March 2014 newborns bor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building evaluation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system;March 2011 to March 2012 newborns born to the control group,neonatal resuscit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s are not implemented,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asphyxia were observed mortality changes,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after recovery.Results(1)asphyxia: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mild asphyxia,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sphyxia(3.33%,1.67%)were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10.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2)recovery rating:rapid assess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reached 100%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cardiac compressions were 90.00%,Conclusion actively build neonatal resuscitation work system,attention skills training,can enhance the success rate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is worthy of extensiv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newborn;asphyxia;resuscitation techniques;application effect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新生儿窒息复苏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应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可增强复苏水平,减少病死率[1]。目前,新生儿复苏技术已成为了提升复苏抢救成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为了深入探究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主要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组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76例,女性有44例;21例早产儿,99例足月儿。以2013年3月-2014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实验组,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前者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后者未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机制:(1)完善保障机制: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導小组(成员包括科室领导、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助产士),监督新生儿复苏流程,强化复苏设备配置与人员培训,并定期检查复苏设备与药品,评审窒息病例;(2)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医护人员培训与复训及考核,保证分娩现场伴有技术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1-2名);(3)复苏流程:待新生儿出生后,即刻予以四项快速评估(包括羊水、足月、肌张力、呼吸),按照评估结果,规划下步操作方案,譬如初步复苏后若存在喘息或呼吸暂停现象,且心率在100次/min以下,或显现紫绀时,应予以正压人工呼吸,维持30s;(4)复苏后评价:由助产士或医生进行现场抢救记录填写,并依据复苏流程开展系统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变化状况,并分析复苏效果。新生儿窒息标准:轻度窒息:出生后1minApgar评分为4-7分;重度窒息:0-3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比分析
实验组轻度窒息2例,占3.33%;重度窒息1例,占1.67%。对照组轻度窒息6例,占10.00%;重度窒息3例,占5%。实验组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分析
实验组窒息3例,窒息复苏后1d内1例死亡,病死率达1.67%;对照组窒息9例,窒息复苏后1d内2例死亡,病死率达3.3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复苏后效果分析
复苏干预后共填写抢救记录共60份,参照复苏流程图,对其操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13例正压通气,使用正确率达100%;10例正压通气联合心脏按压,其中1例未执行相关指征操作,于心率在60次/min以上时实施心脏按压,正确率达90%。
3 讨论
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脑瘫、死亡、智力下降的关键诱因,若不及时治疗,延长其缺氧时间,不利于维护全身脏器功能,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缺氧状况下易引起行动不便(或智力下降)等现象[2]。据有关统计提示,大约6%-10%的新生儿出生时需借助呼吸支持,1%的新生儿需推行窒息复苏[3-4]。由此可见,规范、科学的复苏技术对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由于新生儿发病急,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应急性,故应提高复苏技术水平,改善新生儿预后。有学者认为,新法复苏流程重视新生儿快速评估与快速处理,于出生60s内开展,可提高复苏成功率[5]。本文研究中,实验组快速评估与正压通气应用正确率均达10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提示复苏人员基于把握复苏流程的前提下于新生儿出生60s 予以快速复苏(包括评估、保暖、刺激及正压通气等),开通气道,可降低窒息发生率。
目前,临床证实,经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组织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强化医务人员规范性复苏技术培训与复训,认真填写复苏现场抢救记录,执行复苏流程,评价复苏效果,可提高医务人员的复苏技术,确保窒息新生儿实现早期复苏,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5]。在本文研究中,经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时观察到部分医务人员的复苏流程掌握度不高,部分医务人员在窒息患儿心率评估时未应用6s数心率法,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应用的正确率未实现100%,表明心脏按压、气管插管、药物应用掌握度不高,需进一步加强复苏技能训练。
综上所述,积极推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重视医务人员复苏技能的培训工作,不断规范复训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736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3,23(04):33-35.
[2]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评价体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3,21(29):4765-4767.
[3]李小清,马麟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廣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4(02):83-84.
[4]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1(12):1765-1766.
[5]陈晖,李燕,王静.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价[J].中外妇儿健康,2011,12(05):74-74.
[6]吴迅,郭小芳,方文,等.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模式的探讨及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27(05):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