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聚焦超声抗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抑制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65只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的Balb/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3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未行任何治疗组;B组为单纯超声辐照组,仅行超声辐照,未使用任何造影剂;C组为超声辐照联合SonoVue裸微泡治疗组;D组为超声辐照联合Targestar-SA裸微泡治疗组;E组为超声辐照联合包载血管内皮抑素的微泡治疗组。分别于辐照前、辐照后1、14和28 d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分析峰值强度(PI)、局部血容量(RBV)和局部血流量(RBF)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切除肿瘤组织行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坏死面积(NA)和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

辐照前各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后28 d,C组、D组和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且E组明显小于C组和D组(均P<0.01)。辐照前各组PI、RBV和R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8 d,C组、D组和E组PI、RBF和RBV较辐照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E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P<0.05)。电镜观察显示,C、D、E组肿瘤细胞核膜消失,核染色质溶聚,呈簇状不规则排列,线粒体空泡化和微血管内皮损伤出血,以E组最为明显,而A和B组鲜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28 d,E组肿瘤组织N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MVD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

结论

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破坏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微血管,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将来可能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结肠癌治疗新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新型装置反穿刺器(RPD)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对14例胃癌及4例贲门胃肠间质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术,即在腹腔镜下切开食管前壁,置入RPD,在切口上方3 cm处自食管前壁穿出,紧贴切口上方切割闭合食管残端,完成抵钉座的放置,随后在上腹正中小切口辅助下进一步完
期刊
论文摘要  1.释译双减政策  2.分析农村中学学生及辍学原因.  3.针对这类学生,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辍学原因,爱和感恩,阳光活动.  正文  一.双减政策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的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二.贫困山区农村中学控辍保学仍是横在政府、学校和家庭前的一座大山。控辍保学是贫困山区脱贫的一项硬性指标,是学校班主任评优表模考核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工作的专项内容。贫困山区儿童
近些年来,腹腔镜手术已逐步突破技术瓶颈,进入到治疗胃恶性疾病的高级阶段。在追求微创技术所带来的加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践中,严苛的肿瘤手术质量必须始终置于首位。准确的临床分期、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术中的操作要求、教学培训的规范、临床病理数据管理与循证医学研究共同构成了腹腔镜胃癌外科的手术质量控制体系。
微创技术与器械设备的进步给外科治疗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进程中,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并将继续带给医生更多潜在的技术获益及患者更大的疗效获益。胃癌手术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已有许多研究证实,机器人胃癌手术具有满意的短期疗效(如快速的术后康复),而且与开腹手术具有相同的根治效果。但是,机器人胃癌手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隐患,如手术时间延长,费用较高,远期疗效不明确。因此,机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