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指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言,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在《古代汉语》中界定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包括上古的文言作品和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也叫古文。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该说法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文言具有简洁、典雅等特征,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文言作为汉语言的源头,小学生学习一点浅易的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无论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学的文言学习做好准备,都是必要的。
  一、文言文的文本解读
  1.把握文言文文本的解读目的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选取的不恰当,我们需要对入编小学教材的文言文进行文本解读,其目的不在于文言文本身价值的发现(文言文自身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于发掘小学教材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进而找到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小学完全废除了文言文,语体文(白话文)成为小学唯一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文言文重新入编小学教材,如人教版第11册的《学弈》《两小儿辩日》,第12册的《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买履》)。人教版教材入编文言文有四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包括逸闻趣事、历史典故、说理小故事、寓言故事等文体,均体现出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特点,比起《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买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从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回答之妙,到用自己的话讲文中故事,再到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的道理,背诵积累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小学教材的文言文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所选文言作品具有代表性,学生可借以触摸到传统文化精髓,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所选文言小故事短小精悍、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学生可以在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故事语境中饶有趣味地诵读,展开想象,培养文言学习的兴趣;三是所提供的教学策略切实可行,如“注释”和“资料袋”,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必要知识背景,课后思考题“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的语言特色,达到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语汇的目的。学习文言文同样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而在发掘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教者还需要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语境。
  2.把握文言文的双重语境
  首先是把握文言文的共性语境。文言文的共性语境主要体现在文言文自身的多元价值上。一是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与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其精髓完整而原汁原味地保存在文言文之中,有助于学习者传承强有力的民族文化基因,丰盈传统文化底蕴;二是教育价值,优秀的文言作品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体现,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三是语言艺术价值,作为汉语言的源头,文言作为定型化的书面语已经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意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充分体现出汉语言高度和悦的视听美、精致独到的结构美、深刻巧妙的意蕴美。文言文无疑是接触传统文化,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具体形象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基本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具体可感地触摸到古代语言的简洁、典雅之美。
  其次是把握文言文的个性语境。入编教材的文言文在语体上是一致的,但因各自文体类型不同,加上作者的语言风格鲜明而迥异,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元、各具个性的叙事样貌,因此,教者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以把握最具文本个性的言语所在,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学得更加投入。如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笔记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成功地塑造了“甚聪惠”的杨氏子形象,字里行间突显一个“妙”字:环境之妙——“父不在”“为设果”,既突显杨家成功的礼仪教育,让小小年纪的杨氏子如此熟练掌握待客之道,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情节之妙——面对待客之“果”,“孔君平指以示儿曰”与“儿应声答曰”,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展开,又突显人物智慧之妙——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可见其人智慧与幽默风趣;杨氏子快速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样显现的机智幽默中又蕴藏着委婉与有礼,不同的是一个是成年人,一个却是九岁的小孩子,智慧与礼节的孰高孰低便立见分晓。小说运用简洁而灵动的语言,成功塑造了杨氏子这个人物形象,展示出汉末至晋代的礼仪文化和人文风貌。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读好句中停顿,便可感受到故事的讲述之妙和人物的应对之妙。《伯牙绝弦》讲述的是千古流传的知音难求的故事,整合阅读记载这个故事的多个文本,如《列子》《吕氏春秋·本昧篇》和《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们便会发现,人教版的《伯牙绝弦》最具文本言语个性的其实是故事起承转合的讲述之妙,“起”之简洁,“承”之舒展,“转”之果断,“合”之激昂。“知音”意味尽在一抚琴、一赞叹中,文言之简洁、文雅尽显;“知音”情怀全在“破琴”与“不鼓”中,所谓哀而不伤,节而有度,汉古文化之精髓尽显。反复诵读,读好句间停顿,故事的起承轉合和流露其中的知音和鸣,便在朗朗上口的声韵流转中逐步得以呈现。《文言文两则》中的《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的说理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孟子》善于用比喻说理的特点,言语个性在于故事开头以“名师”设悬,文中以两学徒举止作对比,以自问自答作结,以无可争辩之势揭示“名师未必出高徒”的道理,故事简单,三言两语,但富有不可争辩的说服力。《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以孔子东游为背景,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关于太阳何时距地球最近的辩论,引发后人不断思考;两小儿取笑孔子,揭示了故事耐人寻味的道理。文本最具言语个性的是两小儿之“辩斗”,对话描写贯穿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又使人物形象显得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出“辩斗”意味的同时,咀嚼其极富个性的言语,思量蕴藏其中的为学之道。   二、文言文的教学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并未出现在小学阶段。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中的阐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部分“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的阐述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那么,小学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什么?怎样教呢?显然,小学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不在于欣赏和鉴赏评价,也不在于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也不在于字字解释,句句串译,篇篇翻译,而在于立足学生的认知实际,依托文本充满情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培养并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须摒弃把小学文言文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随意拔高的做法,须摒弃以文解文、浮光掠影的做法,也须摒弃以现代白话文的教学方法教文言文的做法。教材的文言文是公认的名篇,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这类文本以“定篇”身份进入教材,“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项目”,“如果说,‘例文’的功能是使知识得以感性显现,那么‘定篇’的功能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需要学生与文言文进行大量的接触、体验和积累。当前统编本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篇目,这无疑是恰当的,也是必要的。
  小学的文言文应该怎样教?显然不能采用类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学外语那种文白对译、语法分析的教学方法,否则,只会让师生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徒费精力,甚至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回归到文言文本身。诵读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教学手段,包括朗读和背诵。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春秋时,孔子要求弟子诵读诗文,有“诵《诗》三百”“子路终身诵之”等说法;在近代,朱自清等名家对诵读高度重视:“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叫文脉也成。”诵读的教学效果在历代的古诗文教学中也得到验证,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等等。入选教材的文言文语言精练,无诘屈聱牙的文句,适合诵读。诵读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做到“口熟”。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朱熹说得好:“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谓“置至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几十个人齐声诵读,读得沸沸扬扬,这无疑可为学生营造出学习文言文的“活”的语境。学生在聆听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充分自读,凭借声音的直观感受,可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2)读出语感。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停頓、重音,进而反复诵读玩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出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家/禽”的停顿,打破学生对“家禽”固有的认知,产生顿悟的快乐;又如从诵读“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体味钟子期之由衷赞叹;再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谓/世”,如同高空抛物线般声连气延的诵读,促进学生对知音情怀的感悟。学生在诵读中可感受文言的音韵美、句子的节奏美、人物话语的含蓄美、文言意境的典雅美,并形成语感。第三,熟读成诵。诚如朱熹所言:“大抵灌输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成诵”的前提是“熟读”,除了提供充足的诵读时间,进行循序渐进的诵读训练外,还需要引领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根据课文语境适当插入体验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丰富而饶有趣味的诵读形式,在诵读中自然促发学生的想象。教者也可结合生活细节巧妙引发学生集体诵读,如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提及“聪明”,必诵《杨氏之子》;提及“知音”,必诵《伯牙绝弦》;提及“专心致志”,必诵《学弈》;提及“辩斗”,必诵《两小儿辩日》。学生就在这时时日日的诵读中回味文言,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至于文言写练,可视为拓展性语文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文言的认识和体验。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隔”字和“融”字,书写时把“鬲”写错,是小学阶段常见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形近字的干扰。比如“南”“献”等字,框里边是两横。另一方面,“隔”和“融”里边为什么是一横?“南”和“献”为什么是两横?这些笔画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学生毫不知晓,只能死记。  部首识字法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汉字是一种系统性文字, “隔”和“融”均源于“鬲”。倘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先透彻了解“鬲”之形义,进
2016年,我校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在全年级200多名学生中,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500个字的学生仅占15%,勉强喜欢阅读、平均每天课外阅读量超过200个字的学生仅占20%。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调查的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我校的语文教师和学校领导十分震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老师们通过调查,找出了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家里实在没有什么课外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  古诗,读出《浪淘沙》的激昂雄壮,《江南春》的明朗飘渺,《书湖阴先生壁》的清幽闲适,会写“涯、莺”2个生字,会默写《浪淘沙》(其一)。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通过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江南春色和山水田园的风光美;能结合背景资料了解诗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发现古诗中诗句对仗的  表达特点,并积累类似的诗句。  教学
在上海第二届国际绘本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一节绘本读写课。课后立刻回家。飞机刚落地,就接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博士的微信留言,原文如下:  何捷,你的课我很欣赏,但有一点建议。你走得很急,我本来不想说,但想了想,还是要说。就是在课堂上,有孩子提问,关于自己为何胖、为何瘦、为何高、为何矮、为何聪明、为何有点笨……面对这类问题,你皆表现不屑。包括后来有一个女生问“你为什么这么胖”,你以为这是攻击,是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统编本教材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每个单元安排1篇“和大人一起读”,上下册合计16篇。从目前的教学实施现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有的教师不放心,一味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认为没有测试内容,则放手不管;有的教师则索性推给家长,听之任之。那么,“和大人一起读”中这些文本的学习到底应该
阅读版本  《十万个为什么》,[苏]米·伊林著,乔瑞玲编译,李欣绘。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8月版。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的方法。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阅读计划(见表1)  阅读过程  一、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1.大
一、抒情导入,引入教学——回顾神话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内容,谁知道女娲帮助人类做了哪些事?  生:她求雨神把神火熄灭。  生:她造船救出洪水中的人们。  生:她还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天。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谁能连起来完整地  说一说女娲帮助人类做了哪些事?  生:她先求雨神把神火熄灭,接着造船救出洪水中的人们,然后积极寻
教学篇目  《打半死》《固执》《燃衣》《悭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笑话内容,感受古人的幽默,激发阅读古代笑话的兴趣。  2.发现古代笑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经典的魅力。  3. 学以致用,习得写人文章的表达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一)开门见山,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阅读一组古代笑话,去感受古人幽默的智慧。说到古代笑话,你以前读过吗?
相比以往语文教学偏重精读的情况,统编本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校园建设等拓宽了阅读的广度,阅读的评价也趋向多样化。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阅读测试与评价载体,比如日常评价可以使用智慧校园云平台中的“阅读存折”。但传统的阅读评价方式并不是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统编本教材精神进行升
古语云:“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少年之记,能记入灵魂,记忆与心智同生长。少年时背诵的文字,至中年,自能随阅历自然领悟;至老年,更会化作滋养心性的精神食粮。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背诵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背诵,经过对文字的感悟、积累和体会,最终将其长久地保存在大脑仓库中,这个过程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背诵却往往并非师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