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探友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u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早起床,我匆匆洗漱过后,就出发了。路上车辆很多,可能是大年初七拜年的缘故吧。水泥路面很窄,车不能开太快,所以十点过才到达故乡仁寿县中农镇。
  又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街道。我是灯,故乡是电源,而那思乡的线捏在妈妈手里,无论你走多远,妈妈总是拉着,牵着……
  在妹妹家吃过午饭,我便匆匆告别,因为心中牵挂着老朋友叶学超,想早点赶到他家去。我们是同乡,又同样喜欢写点东西,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一九八七年,我们一起参加了内江周文宗老师举办的“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回来后,又一起采访一起写作,也发表了好些豆腐块……
  我们都有一些或哭或闹或没人理解的过往吧!有人说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可那也只是一时过去,当我看到同学们眉山聚会时拍的老照片,不由得更加思念这位老朋友老同学。虽然三十年没联系了,可往事又浮上心头,历历在目。
  三十年前,我因为婚姻的缘故去了资阳,白手起家,整天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八十年代通讯又不发达,只有往来书信。后来,学超也结婚了,联系就少了、断了。
  后来听老乡说,他妻子因病去世了,留下一女,他带着女儿艰难度日。他性格柔和,待人办事又极像女人,一点不干脆,多愁善感,整天写呀写的,又没啥成绩,生活一团糟。
  过了几年又听老乡说,他结婚到成都去了。我心里又替他高兴,默默地祝福他,有家了就有温暖了……
  突然有一天,在老家的同学打电话告诉我,他回老家来了,感觉受了什么刺激,做事说话都不对头,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念念不休,似乎疯了……电话那头同学不停地说:“可能在成都家庭不和谐,他能力又有限,挣不到钱,又带个女儿,多少有点矛盾,被成都老婆赶回来了吧,想不开就疯了……”我茫然,大脑一片空白,“你在听吗?你在听吗?”老同学不断地问。
  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在深蓝色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油菜花,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黝黑的脸,斜挎着书包,手握钢笔,在一个文件夹上写着什么,时而沉思时而锁眉……這是一幅多美的画啊!而今,画不在了,物是人非了!
  我紧赶慢赶,终于在日落前到了老朋友在新店三星村的家。家还是三十年前伯父修的那个样子,砖墙,小青瓦盖,三间屋。
  我在门外喊了几声,没人应答,屋里收音机却唱着歌。门没关,我走了进去,堂屋里乱七八遭放了些杂物,还有些霉烂的桔子。右边住房倒还干净,一床一书桌一书架,床是老式木床,书桌还是三十年前老掉牙的那种,书架上还是当年那些书,还有当年的知音杂志。
  左边一间是厨房,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在喝酒。一张老式的黑黑的小方桌上放着一碗快发霉的面条。我吃惊地望着他,他满头的白发,苍老而无表情的脸,五十来岁竟这么地苍老。最让我难受的是,他用煮了不知几天的面做下酒的菜。我的眼睛酸酸的,眼泪快忍不住了……
  我赶忙拿出买来的小食品,摆在他面前,涩涩地叫了声:“学超,认得到我不?”他一下站了起来,无神的眼睛似乎睁大了许多。他一把抓住我的手,急急地说:“认得到,认得到!”
  我把花生、爆米花打开叫他吃。他说:“你不要毒我。”唉,刚才还说认得到,现在又要说害他,我无言以对。
  我把他拖到屋外,想用手机给他拍照,因为屋里光线太暗。他问:“要干啥子?”还用手来抢我手机。
  我又问他:“这些年怎么过的?做了些什么事情?”他总是答非所问地说:“我写稿,我写心得,我天天写……”其实,他家里一支笔都没有。所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再聚首,物是人非,天意弄人,空悲切!
  我似乎明白了……
  回家后,我打电话给村长。村长说给他解决了低保,保证他的一日三餐,每个节假日给他送粮、油、棉被、衣服等。
  那天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似乎有一头鹿在心头跳,慌得很。起床吃了安定片,终于迷迷糊糊地入梦了。
  我走进了一条又脏又乱的小胡同,人潮涌动,大家在争抢福利彩票,我想福利彩票不就是为残疾人办好事的吗?我也买几注吧!
  我掏钱买了十注,一刮开。哇塞,我得奖了!五百万嘞,妈哎,我差点跌倒,心想这也太多了吧。
  然后我就想我用这么些钱干吗呢?我要修一座庄园——怡香园,对,就叫怡香园吧。古色古香的房子,高高的围墙,琉璃瓦的屋檐。
  再请几个医生和护士,把老同学叶学超,以及像他这样的人都请来,给他们最好的护理。再请个大厨,让他们吃好的。
  人越来越多,吵闹声、打斗声、音乐声,此起彼伏。怡香园越来越兴旺。
  “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一个瘦高个儿,站在天井里边唱边念,另一个矮个子给他打着拍子。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个低沉的男中音传来,我跃身跳起来:“叶学超,叶学超来了!”
  我睁开眼,怡香园不见了,叶学超不见了。高尔基的《海燕》呢?是否还在大海上怒吼……
其他文献
春趣  记得童年的春趣从“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时就开始了。在凉瓦瓦、甜丝丝的春风里,憋了一冬天的淘小子疯丫头们,在星期天到来之时,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就像随着季节而苏醒的兴奋的春雀一样,叽叽喳喳散落进山野的怀抱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了。  淘小子们的最爱是分成两伙“打仗”,刚看完电影《渡江侦察记》,里面的情节记忆犹新,也很值得模仿,用猜拳的形式确定谁当解放军侦察员,谁当匪军。猜拳赢了的小伙伴们兴高
期刊
摘要: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在中国相当重要,所以,名字用哪个字,不用哪个字,为什么要用,为什么不用等,其间景致,颇值得玩味。故笔者搜集了我校2014级社工、社学、光电以及对外四个班的同学的名字,将其作为例子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姓名 文化 音节 字形 意义  一、整体概况  本次搜集了四个班共303个名字。在音节方面,以三音节居多,占228个,其次是双音节74个,最后是四音節仅1
期刊
红霞初照  江畔寒树阴雨浓,鹈鹕游历过江东。  三竿高挂朱已许,七仙虹桥织九重。  注释:  鹈鹕:一种水禽。  三竿:指太阳已经升到一定的高度,比如“日出三竿” 。  朱:在這里指朱红,红日。  虹桥:彩虹。  长空  千江落涛万里红,风麒合羽走高空。  未接天宫招入室,敢许黄河浪里龙。  注释:  风麒合羽:插上翅膀的麒麟。  许:许诺,这两句指自己没有接到天宫玉帝的召见,就敢向黄河里的龙王许
期刊
摘要:颜色词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们不仅可以表达不同颜色的本身基本意义,还具有很深远的象征意义。本文依托翻译的定位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理,通过列举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颜色词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颜色词,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将这些颜色词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不同的翻译,由此来促进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的定位 跨文化
期刊
轻乡愁  有种乡愁很轻  就叫轻乡愁  轻乡愁是土生土长的  是方圆百里的真故事  记忆里一挂灰  足不出户都会霉去  棱角一转背影  易容许多  轻乡愁总是藏不住水灵灵的  绿色  寂寞是愁  热鬧也是愁  走出来怕落叶  退回去怕盘根  轻乡愁还有月光的份儿  她趁机让我失眠  妈妈呼唤的乳名  多年没有叫妈妈  妈妈在梦中  依然住在乡下  乳名还是那个乳名  没有妈妈的口音  风中的乳名一
期刊
摘要: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主旋律。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
期刊
前几天,一位朋友把他们家的一段家常对话做了记录,并整理成文字发给了我,让我评论一下。我看完后,只能说无语了,因为真的不知道应该做何评论。后经朋友允许,我把她整理的家庭对话转发到这里。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女兒:老爸老妈,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有新气象、新生活,宝宝提前给你们一个惊喜!  爸爸:好啊,宝贝女儿,喜从何来?  女儿:我又辞职了。我要多陪陪你们二老。  妈妈:我就说么
期刊
雷鸣电闪的大雨持续了一天一夜,可当我站在蒿坪的土地上时,还是被四野弥漫的浓浓馨香包裹,忍不住一步跳下车,极目搜寻。  脚下是清浅的蒿坪河,雨水正带着春天的气息汇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河流,从四面八方流入小河的怀抱。她们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簇拥着向前奔去。小河对面是无边的茶园,阶梯般层层向山顶伸展开去,一兜兜、一簇簇迎着今年第一场春雷和细雨,似乎有道不明的亢奋,兀自把那些鹅黄嫩绿的叶芽凌驾在深绿葱郁的叶片
期刊
第一组:你一直在远方  有寄  你守着万物熟透的冬天,不曾留心  树叶炫目的金黄。橘子水意淋淋挂满枝头  灿烂的笑脸就像我们枝繁叶茂的梦想  那些与你相伴童年的庄稼已被谁请进了仓廪  风雨有过,阳光有过,收纳了整个春夏的故事  世间的爱情原本就该收获,就该好好窖藏  可是我爱的人,你总是行色匆匆,在百尺的高楼  和沉迷的香夜里整日地奔忙。文字的樊笼  除了为你摆好阵脚,还有鸽子可以放飞  在它轻绡
期刊
雪静静地下着,带着旧日里的呼吸,带着旧日里的气味,一片片地融进眼前的土地中。站在窗前的我,久久凝视这些从天而降的精灵,看着它们纷纷飘落的身影,就这样轻轻地柔柔地将自己晶莹的玉体献给了这个此生注定要消逝的冬季中。  我望着落雪,望着远方那苍茫的银白色的远山,心中的情感此起彼伏。  啊!今夜的雪是如此的不同,它仿佛来自内心深处,仿佛带着那让人心碎而又熟悉的味道。望着远方我不禁感慨,这原野多像西伯利亚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