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海意境 画苑怡情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海画风”是防城港沿边沿海特质,“边海画风”的定性是要求作品表述沿边沿海题材。“边海画风”是画家群体作画理念付诸实践的集合,没有画家理念共识就很难形成群体共性。形成画家共识极其重要,边海自然人文状态如何激发画家作画欲望是关键问题。“边海画风”就是让画家们有个明快清晰的具象概念,可切入绘画语言的物件,彰显画家情感状态的作品。
  【关键词】边海画风;翰墨怡情;艺海撷珠
  艺术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左右人们的理念与情操的取向,而作为文艺内质,美术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找出一个定位,标出地域文化的符号,体现个性状态下的群体形象,是当下艺术势态的取向。
  “边海画风”是防城港沿边沿海特质,是典型的自然人文环境用丰盈的绘画语言展现的艺术行为,是地域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边海画风”的形成与演进,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凝聚画家群体智慧,表现边海地域文化形态,凸显画家灵性作为。
  防城港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也孕育不少优秀的画家,如新生代的黄华兆(防城港人),他的水彩画在国内外是有影响的,是广西出类拔萃的青年水彩画家。还有曾在防城港市生活、工作过的曾令威、张冬峰、沈铭存、黄道鸿、罗周斌、许华新等,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建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广西美术的发展。张冬峰、沈铭存、黄华兆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有目共睹。第一届广西“铜鼓奖”获得者罗周斌,更是土生土长的港城京族画家,这些画家的作为诠释了这片热土的能量,体现了防城港市地缘人文环境的优良。2012年,漓江画派画家在黄格胜院长的带领下,举办了“山与海——漓江画派走进防城港”活动,组织全区有名的画家画防城港,边海独特优雅的人文环境给他们极致的感受空间,同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边海文化特质的信息。而其中就有张冬峰、沈铭存、黄华兆表述边海题材的作品,这些力作后来在中国美术馆里以漓江畫派的专题作品展出,宣扬地域文化,轰动了京城,在文化建设中是极致亮点,如此行为弥足珍贵。我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戴士和曾经带领他的学生到防城港市企沙渔港采风,在这广西第二大渔港里画了大量的油画。地域性的独特及环境优越感动了他,以至要求本届学生毕业作品必须要有企沙的题材。由此可见,边海地域的人文自然环境给艺术营造的创作氛围之大,值得我们珍惜,更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边海画风”的定性是要求作品表述沿边沿海题材。但作为绘画的属性,并没有规定表现形式,更没有指定由谁去为之。用画去述说边海画风的内涵,多角度审视其中的内质,寻找美的存在价值,才是我们所求。正因于此,防城港“边海画风”提出的是一个思考与实践的归纳,是一个地域美术形态的风向引领。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向与意识走向,形成群体共识相当重要,美术作品必要的风格要体现出来才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提出防城港“边海画风”就是想构建一个理性画家群体,带着地域文化认知的共性理念去创作,并逐步形成一个经得起时间历练的绘画形态。
  “边海画风”的群体是由热衷表现边海题材的画家组成,没有指定画家的籍贯,更没有排他性因素存在空间,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出作品才是硬道理。因此,“边海画风”讲求的就是画作的质地及理念共性。地域文化形成的画家群体主要体现绘画理念的一致,如“南宋四大家”,李唐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工整内敛,马远和夏圭笔法水墨淋漓,有“马一角”“夏半边”称谓,其画风对明代影响极大。又如巴比松画派,以卢梭定居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西边的村落开始,接着米莱、丢勒、迪亚兹、杜比尼等青年画家加入,他们研究森林树木的结构、土地层次、空间及光线,农民的劳作方式,描写农民的生活和农村景色,感悟生活的真谛,从中画出个性的作品。他们的作为与当时官方的学院派相反,没有僵化模式,用群体的画作展示画家新的理念,罗梭的《橡树》,米莱的《一片随柳》《收获者》等名画都是当时的作品。综上所述,防城港“边海画风”应该是绘画理念和风格的结合体,是画家的情感宣泄位置,以及体现绘画个性价值。用画家群的力量验证画风走向,是探索地域固有状态创作的新途径。
沈东/家园中国画136cm×180cm

  “边海画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在港城的画家。吴京泰、张大进、苏冠人、钟德、沈东、叶竞业、颜燎等中坚画家以及从国内重点美术学院毕业回来的一批后生代,组成了极为活跃的美术创作群体。他们不停地展现了自己实力,充分体现内生动力的作用。他们对绘画创作的热情高涨,创作大量的作品参加了各级的大展并获奖,收获甚丰。其中,颜燎的油画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钟德的水墨画入选国内外展览并由国内外多家收藏机构收藏,他是防城港80后的多产画家;沈东、叶竞业的国画在广西艺术展中多次展出;吴京泰的国画、张大进的油画也在自治区的展览中多次展出并获奖;苏冠人的油画《此岸彼岸》《山涧》《夏日》《玉龙》,中国画《家乡船韵》《家园》等均在“第一、二、三、四、五届广西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入展,还有大批的作品在“魅力北部湾·广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广西区文化厅主办)中获奖。而这些作品都出自于边海题材,体现了我们画家创作切入点的意识共性。尽管我们的体量没有其他“老大哥”城市那么大,但能量还是足的,正因于此,更需要阐明群体能量来求证我们的作为。2016年我们邀请了时任广西美协主席谢麟到防城港市举办了“艺术大家谈”专题讲学,通过讲学,使画家们创作理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我们举办的“写生防城港”采风创作活动并延续至今,目的就是形成画家共识,激发画家的创作热情,创作具有地域文化标志的作品,彰显群体活力。没有什么比得上内生动力所形成的能量更大,只有出自画家们发自内心的创作激情而产出的精神产品才有震撼力,画家的社会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写生防城港”的采风创作活动没有时间的界定,也就是边海题材的画作没有止境,用活动为画家们创建无休止的创作平台。为此,我们的定位也随着创作的水平提高而日渐清晰,就是把握地域人文自然资源作为创作物件,展示边海文化的状态才能体现“边海画风”实质意义。
张大进/晨油画60cm×80cm
叶竞业/两岸同根中国画185cm×97cm

  “边海画风”是画家群体作画理念付诸实践的集合,没有画家理念共识就很难形成群体共性。因此,形成画家共识极其重要,边海自然人文状态如何激发画家作画欲望是关键问题。我们举办了多次画展,都是展示以边海题材为主的,特别给予对广西第二大渔港企沙渔港和国家一级口岸东兴及京族聚居地江平镇万尾村的题材更多的关注,鼓励画家们多体验其中要素,把握作品的深度。如沈东的《家园》、叶竞业《两岸同根》都是边海题材,《家园》画的是中国白鹭之乡防城港的白鹭,画面自然与动物和谐状态令人撼动,《两岸同根》表述防城港鯆鱼万木麻黄扎根海边的画面,突出典型环境的优雅和深刻的寓意,两幅作品同时入选第五届广西艺术展美术作品展。
  走出去,让人们感悟边海魅力,使作品得到更广泛地认知。去年我们组织美术家赴台湾花莲开展“共绘新时代,两岸翰墨流”——广西防城港台湾花莲文化交流采风展览活动。台湾花莲同样是沿海臨边,也有一批画家热衷边海题材创作,共同的语言使我们得到了很好地学习与交流机会,我们和台湾美术家一同参加了“长青书画会两岸翰墨交流展览”开展笔会,同时参观了台湾美术馆,并深入太鲁阁、垦丁、阿里山等地采风写生与交流互动,切身感受沿海临边的文化氛围,研讨边海地域文化的共性特质,通过交流边海绘画创作的经验与体会,增进了两岸画家的了解,进一步确立了边海画风标杆及引领作用。
  迎进来,也是为了很好地张扬,我们合作举办“一带风景一路情”防城港、崇左、百色沿边三市美术作品交流展,以“一带风景一路情”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三地美术家足迹踏遍防城港、崇左、百色的江海、山川,创作的作品注重题材的现实意义,尽显广西沿边绘画风格,表达了三地美术家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更加深了沿边地域文化的认知度,使边海画风格局有更大的外延。同时我们也注重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拓宽“边海画风”视野,举办“海风的味道——防城港美术作品柳州邀请展”,本次展出50余幅作品,作品皆为防城港的美术家边海情怀的作品,是立足本土,扎实创作的结晶。海,是防城港人的不舍和心念。防城港美术人将一石一浪、一树一船纳入画中,每幅画充满浓浓的“海味”,饱含着乡情、亲情、友情。他们在创作中坚持以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语言形式来诠释边海特质,突出强烈的地域性和富有生活气息情怀,可谓“意既相同,言必有合”。柳州与防城港,一山一海,这种不同地理地缘的分隔,孕育出彼此不同的人情风物。柳州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美术多元多样,成就了许多全新的效仿点,很值得防城港的画家去学习和汲取。此次展览搭建起防城港与柳州两地间长期艺术交流,共同进步与发展的桥梁。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学习,让画家们体会“边海画风”的深远意义。
  画家只有艺术自信,才有画家的价值得以体现。艺术行为的个性张扬与画家的自身涵养有着内在的关联,“边海画风”是画家的自我行为融入群体智慧形成的绘画流向。作品的个性的特质很重要,“元四家”雅洁淡逸,“明四家”工笔优雅,体现了古人注重画风的特质。当代画家也创作出很多个性突出的作品,吴冠中就是其中最为值得赞赏的画家,他把中国画的墨色融入西画的理念中去,使西画中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形成绘画群体风格,主体是画家,如何把画家凝聚在共性理念中寻找共鸣点,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其实就是让画家有归属感,对边海有情怀。因此,为画家提供作画的氛围极其重要,我们和相关企业联合举办多次活动,提高了社会认知度。但作为绘画形式更多给人印象是附庸风雅,只是作为“临时需求”去为之,对于自身创作没有多大收益,更没有达到影响画家创作情感层面。其实画家除了自身修养与历练,还要融入“家”的共识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最近我们邀请广西美协副主席陈毅刚来讲学,就提出和地方民办书画院开展“下沉”活动,因为民办书画院都是有背景的实体,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较强,关键是环境不同于社会其他部门纯粹“临时需要”的模式,能自如发挥画家创作才华,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多更大的展示空间了,把握好所有的机会才能做到不失时机地营造氛围,提高画家创作热情。
  地方发展标志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地域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法产出精品力作,因此,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体现文化内质,凸显文化动力相当重要。沿边又沿海是防城港市的地域特征,由此衍生丰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使这片热土魅力无穷。我们有理由相信,防城港的“边海画风”这一艺术形态的存在与发展,在当今与未来,将会给港城带来出彩的文化新风向。
其他文献
陈洪/古戏台  一般人欣赏绘画作品往往喜爱作品越接近对象,越逼真越好。记得一次我与黄铁山老师等几位水彩画家到某风景区写生,那里陈列的画作,乍一看以为是放大的照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当地的景物几乎一模一样,甚至比照片还细腻。黄老师说,我宁可看照片,也不愿看这些画。的确,好的照片有生气,而这被当地领导吹捧为“著名画家”的“画得真像”的油画,不仅没有画意,还使人感到腻味而憋气,毫无艺术的美感。  艺
期刊
【摘要】牧溪是南宋时期禅画的典型代表人物,其生前鲜为人知,而死后其作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园林、茶道乃至美学都产生影响,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对于牧溪为日本美学带来的革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都曾公开表达过感恩的言辞。本文通过介绍牧溪生平及其绘画特色,说明牧溪在绘画史上的定位;在笔墨方面,通过对《六柿图》的笔墨技法透出的禅意之分析与西方艺术家莫兰迪将物象纯化成
期刊
孟佐民/彼路非此路138cm×69cm 2015年  近当代,黄土高原地域题材的发掘对于中国山水画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了“长安画派”的形成,“改变了现代绘画史地域性画派的重心”。其次是启发了多位艺术大家形成新的画风,为中国画变革注入了新的血液。元代以降,文人画一直占据中国画的主导地位。名山大川、江南秀景、文亭雅园一直是山水画家们青睐的艺术表现对象。20世纪40年代赵望云始创以中国画表现西部
期刊
期刊
这部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大概只用了两个多月,每天写作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原先,只是作为我散文集中随笔收入的,后来,美协的谢麟看了其中的几篇,建议我独立成书,我采纳了他的建议。以此文风,千字文的幅度,最长不超过三千,针对我比较了解的目前广西最有影响的一批书画篆刻家,一人一篇。同时以我的实践,呼吁一种鲜活的、贴近生活和创作的、直接的、干净清洁的文艺批评的风气。  在几何学中,直线距离是最短的。在我
期刊
現任柳州画院副院长、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漓江画派柳州促进会理事、柳州国画研究院院士、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展览并获奖。
期刊
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1998年进修于西安美院研究生培训班。现任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讲师。作品《在灿烂的阳光下》获郑州市中小学生教师书画作品展一等獎,《期待》获河南省美协作品展二等奖。教学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研究》获市教育局一等奖。优质课《山茶花的制作》获郑州市职业学校优质课一等奖,《色彩的情感》获省优质课二等奖。2012年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创新杯”教师基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无问西东”与“画无中西”这两个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艺术国际化又成时尚的今天对其容易产生的盲目世界化的歧义。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需要澄清中西艺术之间的问题,作者提出,在几乎所有学科都西化的文化背景中,传统笔墨这个学科,可以不西化。  【关键词】无问西东;画无中西;文化自信  “无问西东”,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字,而“无问西东”,恰是清华大学校歌里的
期刊
2006年我在香港艺术公社曾经策划过一个水墨展,并以《“后水墨”的方式》为题写过一个前言,我在前言中提到:“‘冥想与叙事’当代水墨艺术展,旨在呈现这样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水墨为媒介的创作表达出了不同以往的创作概念:让传统媒材发出新的声音,而非仅仅从技法和形式方面对传统水墨画的叛离与改造;强调艺术家对传统独特的理解,张扬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个人经验,秉持的是重构而非解构的理念……艺术家以水墨为媒介
期刊
【摘要】编织工艺由来已久,编织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其返璞归真的田园气息,现如今依旧交织着人们对于自然生活、梦里老家的温暖情愫。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化经济对传统编织工艺的日用性和艺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编织的单一形态,保留编织造型的灵动性、镂空性的装饰美感,用环氧树脂提升编织绳的实用空间,是传统编织工艺与树脂工艺“协同创新”的活态传承之路。  【关键词】编织;环氧树脂;再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