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及对我国的借鉴

来源 :电子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yt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两国版权法均将新闻报道作为合理使用的重要事由之一,美国司法实践在遵循合理使用“四要素”判断标准的前提下,针对新闻报道形成一些特殊规则.关于使用的目的与性质,区分了“被使用作品本身构成被报道对象”以及“被使用作品辅助说明报道内容”两种类型,前者更有利于合理使用的认定,而后者则要考虑“融合性”要件.关于被使用作品的性质,则关注作品的独创性和是否已经发表,特别是在作者发表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平衡.关于作品使用的程度,则从定量评估和定性分析两个视角加以考量.关于对被使用作品的影响,则从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两方面加以分析.我国著作权法针对新闻报道的合理使用规则有诸多模糊之处,司法实践中也未形成统一标准,美国现已形成的判断规则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因国共内战及东南亚侨居地当局对华侨的限制,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有1万余名华侨等待复员返回东南亚.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外交部档案、部分地方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待返华侨概况、中国政府有关华侨复员的政策立场以及国际难民组织在华机构的变迁与华侨复员工作实践加以深入考察,力图再现这一时期“遣侨”实践与中外交涉的真实面貌.新中国政府虽然因各种原因未与国际难民组织这一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建立官方联系,但基于现实需要与该组织在华机构开展了务实、弹性的功能性合作,最终圆满解决了华侨复员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政府与国际
按照目前“以人类发明人为中心”的专利原则,在人工智能系统独立运行且不受人类控制的情况下,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生成的“创造性”成果不受保护.然而,基于对知识产权法的自由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后得出,专利法应从改善人类福祉和实现人类自由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系统及其生成物的权利归属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系统更擅长产生某些类型的创新,如果这些创新不被法律保护,人工智能系统的所有者可能选择不使用或不披露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如此反而会减少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所有者的激励,也可能导致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无法及时预判和
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明确了第二个百年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场景,注入了新活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需要分析研究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
期刊
在学习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中,首先要把握住的是,这个纲领性文件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对公共管理学科的高要求——怎么观察我们国家的治理实践,怎么把握这一实践并找到其中的规律,怎么能够引领我们的实践?现在很多时候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决议》体现的历史观点、系统观点、发展观点、辩证观点、客观观点,看似简单,但有些时候在我们的研究、教材以及教学中没有完全落实,在实践中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怎么从更广阔的历史观点来看公共管理的实践和历史?我们在公共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方面是否可
期刊
监督下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构的结果,它塑造了一场基层治理领域的“合规化”运动.基层治理合规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和基层治理的合规性成本.监督下乡虽然有问责权的保障,基层监督的可问责性较强,但不同的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会影响监督标准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以及信息探测的有效性,且潜在影响了基层的合规性成本.当前,监督下乡将大量模糊性任务引入基层监督视野范围内,在可监督性不高而合规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基层超负的意外后果.
“坚持人民至上”是《决议》中提出的建党百年以来的十大经验之一.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的学科语境下来考量的话,其更多地反映了长期以来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成功治理的行政价值问题.rn政府治理是国家行政系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子系统,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扮演着“优化宏观经济结构,维护市场运行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引领国家科学发展”的“元治理”角色,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掌舵”作用.
期刊
我国没有关于瑕疵专利权归属的明确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0年裁判要旨摘要”之五,确立了“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并改进后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属规则,并试图成为类似案件的判决指引.但这是一件似是而非的判决,裁决结果和司法推理过程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在坚持民法原理与形式逻辑的前提下,应以民法添附理论为鉴,将“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并改进后申请专利”的权利按照促进技术应用和公平原则进行分配,并采用债权救济方式对受损当事方进行赔偿,这对营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和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多是从实体法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诉讼程序的层面,商业秘密在诉讼程序中被泄露的风险很大.最高法院新发布的两个司法解释虽然增加了诉讼程序中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但仍然存在规定不明确、不具体、不全面的问题.以法院裁定形式发布的保密令是保护诉讼中商业秘密最为有效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实现证据充分披露以发现真实,也有利于实现商业秘密保护与公正裁判之间的平衡.我国应构建依当事人申请启动,法院进行合理性审查,设置程序保障和法律责任的保密令制度,以完善诉讼中商业秘密的保护.
本文从条块关系的视角,对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的动因、条件、路径和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既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条块关系与体制适应能力不同,本文提供了一种分析基层条块关系与适应能力的微观视角.研究发现,条块体制的分割性、低效性和惰性,给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基层政府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对接基层社会,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基层善治,其最根本的就在于因地制宜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增强了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能力,使其彰显出灵活性、回应性、适应性和能动性.机制创新激发了体制的潜能和活
社会组织生存是当代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议题.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组织生存的制度空间,较少从组织管理和运行意义上对组织的生存能力进行研讨.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普遍采纳的非正式策略选择,需进一步探究政治关联对组织生存能力的影响机制.本文以2014-2016年全国2 816家基金会为研究对象,将财务能力作为组织生存能力的核心衡量维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其一,政治关联对于社会组织生存能力存在较为复杂的影响,可以显著提高财务稳定性,但也会降低收入增长;其二,收入来源多样性在政治关联与财务稳定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