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和逗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多少人在家人面前体验过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平安夜,男主人公的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她失踪的老公。凌晨,男主角才回家,惊醒了还在沙发上等待的妻子。她紧紧抱住他,没要解释,只是紧紧抱着他。
  剧情平淡,但却相知。
  神学家刘小枫在其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断提到“抱慰”一词。《十诫》中丈夫对前女友、妻子对丈夫,就是抱慰:我不问就知道你的痛,我陪着你,好让你能面对你的痛。但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哭。如对方哭,有些人会焦虑地自责,有些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让哭的人给一个解释。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抚,但有些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我老家农村,甚至有一个传说:长齐牙口的孩子,如果经常夜哭,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他们不想着去理解孩子,而是打骂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听到最夸张的故事是,孩子哭了,大人就把孩子按倒,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孩子曾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
  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关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事。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
  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矛盾的是,中国家长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电梯里看见五六岁的孩子让妈妈帮忙把牛奶盒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地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爸妈不要他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一听就哭着跑了,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等妈妈。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地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种残酷,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敞开、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能干的丈夫,聪明的儿子,市中心的福利房,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购买了家用小轿车,这样的幸福日子让周围人对她好不艳羡。那时,生活就像是春天的大花园,五彩斑斓。  灾难来得太过突然。一场误会,丧心病狂的罪犯居然在丈夫下车时,伸出了罪恶的长刀。锦瑟年华的丈夫,瞬间与她阴阳两隔。  仿佛天塌地陷,她晕倒在了医院里。生命中的所有艳丽,从此化为漆黑。  哭,哭到心痛,哭到想随丈夫而去。可现实还是如墨,压抑黯淡。
期刊
奥巴马在追网剧《纸牌屋》,不知弗兰克与克莱尔是否让他想到了自己与米歇尔。在生活中,一个成功的政客几乎不可能亲手将女记者推下地铁,一段成功而又持久的爱情,却往往如弗兰克与克莱尔,因利益而天长地久。  纯天然的爱情吸引,是一场激素总动员,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齐上阵,连神经生长因子都会出现异常增长,以便维持活跃的大脑思维活动,想你千遍也不厌倦。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身体就会像一架过度磨损的机
期刊
闫妮十年前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元元生活。如今,16岁的元元已经前往美国读书,闫妮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歇一下了。  说起一个人带女儿的十年生活,在闫妮看来,这是一段轻松有趣愉悦的日子。因为一个与女儿的共同爱好,本该是灰色的单身妈妈生活骤然变成了彩色。  绘画重启了生活  离婚时,元元6岁,对于父母的离异还缺乏认知。她刚参加绘画兴趣班不久,正是对新爱好格外热衷的阶段。  为了舒缓低落的情绪,闫妮带着元
期刊
因为有他,她才有了希望  相较于坎坷的际会、悲惨的遭遇,更让她心碎神伤的,是与王炳南炙热的、却被生生拆散的爱情。  “你关心我一时,我关爱你一世。”这是王炳南给她的誓言。在那些被误解被冷言嘲弄的日子里,这句话,无数次温暖了她,给了她坚持的勇气和决心。她在黑暗中期待着云开雾散,等待与心爱的人团聚。在敌伪开展地下工作那些年,时时面临着暴露的危险,处处承受着被人唾弃的委屈,因有王炳南,有爱,有希望,有信
期刊
看完高晓松导演的电影《同桌的你》,我想起自己的恋爱经历,坐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哭到哽咽。  曾经,瞿俊斌也像电影里林一爱周小栀一样爱我,但我们的爱情终究是败给了现实。也或许,是败给了我的懦弱。  18岁,大二那年的夏天,因为买电脑,我认识了卖电脑的瞿俊斌。瞿俊斌比我大5岁,当时,他高中毕业来南京两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加成人高考。我是电脑白痴,遇到电脑方面的问题就找他,无论多晚,他都耐心帮我解决
期刊
Q:我囊中羞涩,女友家境优越。每次约会一旦她想起什么吃喝玩乐的鬼点子,我就得打肿脸充胖子,信用卡欠了一屁股债,可是也不好意思让女孩花钱啊!  A:大象轻轻扬着鼻子说这顿只吃了几根香蕉,殊不知它的一顿饭够蚂蚁足足吃上一年。你倾尽所有、债台高筑、心颤肉痛地逞强买单,人家说不定都没当回事。若想活得轻松点,你要么叫停她的高消费,要么厚着脸皮让她消费。  Q:我远嫁到长春N年了,跟老公的感情越来越差,这时有
期刊
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感人的一幕,不是章子怡夺后,亦不是梁家辉称帝,而是重庆小伙张晋得到最佳男配角奖的那一瞬间。小小武指在这圈里兜兜转转这些年,终于在40岁逆袭成功。这本身已让人感慨莫名,而在台下哭得梨花带雨的妻子蔡少芬则更加抢戏。前尘往事如云烟,但凡懂得这位曾经的美少女一路跌宕起伏的凡尘路,这一刻也定会百感交集、哽咽难言。  如果用亦舒的笔来写,蔡小姐的故事多半要比喜宝更狗血,喜宝遇上糖心爹哋
期刊
珠宝对于女性,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无论哪个年龄、身居何地,女人都对珠宝有着天生的向往和热爱。因为珠宝能完美诠释女性的美,女性能衬托出珠宝的韵味,二者相得益彰。  在原始社会,女性就会将动物的骨头、贝壳串成项链、手链装饰自己,随着物质水平提高,逐渐用银、黄金、玉石、珍珠等做成各种饰品。唐代以来,女性饰品之华美,做工之精良,让人叹为观止。所以女人爱珠宝的情怀源远流长,是永不停止的追求。  从材质上讲,
期刊
更严酷的真相是:也许,他对你更重要。  快30岁的她突然宣布,打算与四年前的前男友复合,我吃惊不小。  他们都是京漂一族,互相扶持,很自然地合租。有一次,她应聘回来路上,弄丢了装着所有证件的文件袋,急得直哭,是他一路哄着她陪着她,在地铁站口失而复得。那一刻相依为命的暖,她永远记得。  他家穷,她真的不介意,他却耿耿于怀,终于一咬牙一跺脚,下海创业。儿女情长一时顾不到,他叫她:不要等我。  四年过去
期刊
他向杜拉斯走来,对她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时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他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年轻崇拜者——雅恩·安德烈亚,杜拉斯最后的情人。  他成了她文字的奴隶  雅恩是大学哲学系的年轻教师。1975年的一天,在他住的小城的大学里,人们给作家杜拉斯举办了一场讨论会。会上放映了根据她的小说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