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典籍,发现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而且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树木,永远是人类的好朋友。
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记载,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此人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的房前屋后栽植杏树,因此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十余万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夏天,董奉用甜杏换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留下“董仙杏林”的佳话。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学界,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超和医德高尚。
暴君隋炀帝杨广也留下了不少政绩。《开河记》记载,杨广在位期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然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将国姓“杨”“恩赐”予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在他的倡导下,运河两岸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而且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他写诗自述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一派亲力亲为的风范。
元世祖忽必烈治国有方,有一项治国之策颇为著名:民植路侧。他颁布法令,让全国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一种长得又高又快的树。这些树长成后,夏季绿树成荫,可供行人乘凉;冬季大雪封路时,可起到路标的作用;树成材后,还可用于修屋架桥。为了督促百姓种树,忽必烈还派出官员到全国巡视。
元末明初,福建有一位开明绅士叫杨达卿,此人对绿化非常重视。某年家乡闹粮荒,杨达卿打开自家粮仓,救济灾民。他赈灾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领一斗谷者,必须先去村前的大富山上栽一棵树。几年后,光秃秃的大富山成了一片绿海。杨达卿临终前立下遗嘱:凡灾民所营林木,除用于修桥铺路和办学校外,可用于贫困人家建房。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西进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河西走廊沿途的600多里路共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此举的意义在于:一为巩固路基,二为防风固沙,三为限戎马之足,四为利行人遮涼。自古河西种树就是难事,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杏林
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记载,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此人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的房前屋后栽植杏树,因此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十余万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夏天,董奉用甜杏换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留下“董仙杏林”的佳话。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学界,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超和医德高尚。
赐姓
暴君隋炀帝杨广也留下了不少政绩。《开河记》记载,杨广在位期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然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将国姓“杨”“恩赐”予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在他的倡导下,运河两岸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柳官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而且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他写诗自述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一派亲力亲为的风范。
治国
元世祖忽必烈治国有方,有一项治国之策颇为著名:民植路侧。他颁布法令,让全国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一种长得又高又快的树。这些树长成后,夏季绿树成荫,可供行人乘凉;冬季大雪封路时,可起到路标的作用;树成材后,还可用于修屋架桥。为了督促百姓种树,忽必烈还派出官员到全国巡视。
济贫
元末明初,福建有一位开明绅士叫杨达卿,此人对绿化非常重视。某年家乡闹粮荒,杨达卿打开自家粮仓,救济灾民。他赈灾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领一斗谷者,必须先去村前的大富山上栽一棵树。几年后,光秃秃的大富山成了一片绿海。杨达卿临终前立下遗嘱:凡灾民所营林木,除用于修桥铺路和办学校外,可用于贫困人家建房。
布荫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西进时,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河西走廊沿途的600多里路共植柳26万株,人称“左公柳”。此举的意义在于:一为巩固路基,二为防风固沙,三为限戎马之足,四为利行人遮涼。自古河西种树就是难事,可是在左宗棠严令督导下,竟然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