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程,该课程不仅实用性强、应用面广,而且与岗位的联系非常密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能够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会计电算化操作、财务软件规划、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人才。本文就实际教学中一些能够很好的加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51-01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目标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而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必须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应用的改革和推进。
1.2 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目前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很难完全直接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为什么呢?我认为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教学方法与内容和有效改革与构建是有效解决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2 课程改革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财务软件操作、维护和管理的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财务软件的操作,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毕业后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相关岗位、财务软件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人才),应该将培养学生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作为培养重点,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思路、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思路下,主要以“工作导向——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知识学习”的一个架构来完成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老师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根据知识点—— 设计任务—— 组合项目—— 达成一项工作。
老师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布置一项工作(工作导向)—— 将工作转化为项目(项目导向)—— 将项目细化为每一个任务(任务驱动)—— 通过任务引出知识点(知识学习)。
学生的学习中的设计:进行分组—— 确定小组的工作内容—— 接受项目任务——小组细化任务并分工到成员(角色)—— 完成任务,其中会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生学习后的设计:根据知识完成细化的任务—— 小组成员将各自任务组合完成项目—— 达成一项工作。
教师教学后的设计:进行教学评价(分任务评价与项目评价)。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以财务软件操作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在内容编排上基本都是针对当前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电算化操作技巧而进行设计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以企业所需要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仅仅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就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解,按工作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的进行重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是本着基于工作过程去组织教学,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依托财务核算软件按照系统初始设置、建账、算账、结账、报表输出的过程安排整个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利用教学财务软件完成整个会计业务的信息化过程,学生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并针对实际财务工作中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的将财务与供应链部分结合,通过对课程的单模块实习、综合练习以及分组实训、顶岗实习等模式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进一步强化学生电算化会计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会计电算化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实践证明,这样整合与编排内容是合理的、科学的。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后,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及综合应用,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4 课程实施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任务承载知识点:按照岗位要求,将课程按知识点分解为若干项具体任务,通过任务实施掌握知识要点。以模块训练技能:在实施任务的基础上,按核算软件六大模块设计实训案例,开展模块技能训练。按岗位强化实践:选取企业一个期间的真实业务,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通过一个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将新知识点融入任务中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学生的学习就会认为学的有价值,且通过一项任务的完成,学生同时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每次上机课时,都有固定的实践题目及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作业记录成绩。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还有一部分附加题目。
实战演练法:选取典型的经济业务讲授并练习相关核心操作,真枪实弹、便于掌握。
问题陷阱: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按常规操作,遇到陷阱,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知识点,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便于集中学生思维,加强记忆。
工作过程导向法: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的系统初始设置、建账、算账、结账、报表输出等具体要求,顺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全盘掌握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
情境式教学:按模块设置情境、划分角色,每人承担不同任务,便于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掌握相应角色的技能与思考方法。
“讲—演—— 练”结合。在机房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环境下讲解课程时,采用边讲边示范的方式,言传身教,之后留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及时掌握所学新知识点,增强动手能力。
模式化教学: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单模块的运行,然后是几个相关模块间数据关系的结转,最后是整个系统的结合应用。秩序渐进,便于掌握。
总之,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最终能够自主独立的进行财务知识信息化的操作,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操作与管理维护等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51-01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目标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而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必须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应用的改革和推进。
1.2 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目前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很难完全直接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为什么呢?我认为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教学方法与内容和有效改革与构建是有效解决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2 课程改革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线工作岗位上从事财务软件操作、维护和管理的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财务软件的操作,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毕业后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相关岗位、财务软件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人才),应该将培养学生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作为培养重点,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思路、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思路下,主要以“工作导向——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知识学习”的一个架构来完成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老师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根据知识点—— 设计任务—— 组合项目—— 达成一项工作。
老师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布置一项工作(工作导向)—— 将工作转化为项目(项目导向)—— 将项目细化为每一个任务(任务驱动)—— 通过任务引出知识点(知识学习)。
学生的学习中的设计:进行分组—— 确定小组的工作内容—— 接受项目任务——小组细化任务并分工到成员(角色)—— 完成任务,其中会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生学习后的设计:根据知识完成细化的任务—— 小组成员将各自任务组合完成项目—— 达成一项工作。
教师教学后的设计:进行教学评价(分任务评价与项目评价)。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以财务软件操作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在内容编排上基本都是针对当前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电算化操作技巧而进行设计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以企业所需要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仅仅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就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解,按工作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的进行重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是本着基于工作过程去组织教学,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依托财务核算软件按照系统初始设置、建账、算账、结账、报表输出的过程安排整个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利用教学财务软件完成整个会计业务的信息化过程,学生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并针对实际财务工作中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的将财务与供应链部分结合,通过对课程的单模块实习、综合练习以及分组实训、顶岗实习等模式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进一步强化学生电算化会计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会计电算化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实践证明,这样整合与编排内容是合理的、科学的。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后,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及综合应用,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4 课程实施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任务承载知识点:按照岗位要求,将课程按知识点分解为若干项具体任务,通过任务实施掌握知识要点。以模块训练技能:在实施任务的基础上,按核算软件六大模块设计实训案例,开展模块技能训练。按岗位强化实践:选取企业一个期间的真实业务,按实际岗位分工要求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通过一个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将新知识点融入任务中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学生的学习就会认为学的有价值,且通过一项任务的完成,学生同时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每次上机课时,都有固定的实践题目及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作业记录成绩。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还有一部分附加题目。
实战演练法:选取典型的经济业务讲授并练习相关核心操作,真枪实弹、便于掌握。
问题陷阱:在任务中设置陷阱,让学生按常规操作,遇到陷阱,无法完成任务,由此分析问题,提出知识点,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便于集中学生思维,加强记忆。
工作过程导向法: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的系统初始设置、建账、算账、结账、报表输出等具体要求,顺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全盘掌握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
情境式教学:按模块设置情境、划分角色,每人承担不同任务,便于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掌握相应角色的技能与思考方法。
“讲—演—— 练”结合。在机房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环境下讲解课程时,采用边讲边示范的方式,言传身教,之后留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及时掌握所学新知识点,增强动手能力。
模式化教学: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单模块的运行,然后是几个相关模块间数据关系的结转,最后是整个系统的结合应用。秩序渐进,便于掌握。
总之,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最终能够自主独立的进行财务知识信息化的操作,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操作与管理维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