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一、利用传播媒介,在听中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语言文字”。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学生十分感兴趣,
  
  二、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三、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四、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意义;方法    创新能力是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
期刊
新课程教学法阐明:“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入到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
期刊
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必须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确保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
期刊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关于思维的概念、特征以及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思
期刊
有些教师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而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就是要让孩子们理解观点、明白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如果能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动之以情    美国
期刊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是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是我们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大力参与、积极研究、努力实践。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思维;特点;培养途径    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潜在
期刊
质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现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浅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何谓优质的教师队伍呢?就是教师们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熟练的教学能力,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恒心,有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这样的队伍才能教出好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知识充满了我们生活的
期刊
摘要:所谓逆境思想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对人如何对待和战胜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教育。加强逆境思想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逆境;思想;教育    人生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欢乐,而是时时会出现不幸、挫折甚至是痛苦和灾难,这就是人生之逆境。能否战胜这些逆境,是人能否开拓广阔人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对学生加强逆
期刊
语文教学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中选入了的文学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范例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文学之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自己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
期刊
作业评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专利,其它学科的教师批改作业时,最后只是简单的批个日期,最多给个等级优良中差、A、B、C。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那么作业评语应是可以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快捷,最有针对性的方法了。  有人说,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以感情为转移。我看未必,由于我常带高三的数学课,经过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学生们已是遍体鳞伤,缺乏自信了,我就常在试卷上批“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