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中央电视二台的《财富故事会》上知道他的。那一口浓浓的陕北腔吸引了我,一个憨憨的陕北汉子。30大几了还不结婚,故事的题目就叫《不到一万不结婚》。他是一所民办大学的校长。“不到一万不结婚”是他这个男子汉的一个铮铮誓言,意思是招不到一万个学生他就不结婚。说这话时是2002年,他当时35岁,把老爹老娘都急坏了。
如今他的学生早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今年招生将会超过15000了,这在全国的民办学校里都是不多见的。他已经结了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而他艰苦经营的大学,在经历了6年的拼搏之后。也已经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大学,进入民办大学百强行列,在每年的全国自考中都是排名第一,及格率达到9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线。他的口号是要“打造中国民办教育扶贫第一品牌”。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他的事业是靠他一块砖一片瓦搭起来的。
在中国的民办学校里,有谁敢说给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担保贷款吗?有谁敢保证就业率百分之百吗?王明亮就敢说。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都介绍了他的办学经验。如今的他已经成了名人,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手机都不敢开了。
他就是华西大学校长——王明亮。
2008年7月24日,我们来到了华西大学红河谷校区,地点在宝鸡市眉县著名风景区红河谷,离西安有2个小时的路程。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办学校。能招来学生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不仅是一个十分正规的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学,而且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有万人大会堂、藏书百万册的图书馆、价值5000万元的教学设备、收藏品艺术馆、5万平米的实验室、设施完备的体育馆、6万平米的室外体育场、游泳馆。现代化的办公楼、标准的学生公寓、宾馆餐厅商店……
就算他学校办得再好,和我们收藏界有什么关系吗?还真让人没有想到,他居然还是西安市收藏协会会长。
西安市收藏协会成立于1998年,那时的王明亮还不是会长,但对中华古代文化情有独钟,酷爱收藏艺术。由于他的热心和诚心,1999年2月被大家推选为会长。王明亮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别看他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却把个西安收藏界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1999年9月,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在西安举办,借此机缘,王明亮带领协会在陕西工业展览馆组织筹办“兴瑞杯”全国首届民间藏品博览会。就在博览会即将开始布展的时候,投资商一看展位卖得不好,无钱可赚,于是鞋底抹油——溜了。这可急坏了王明亮,展馆租金、展柜、人员工资等等急需的资金泡了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明亮临危不惧,以诚为信,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东借西凑,筹集到30多万元,使博览会如期举行。1999年的30多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放在现在差不多是300万元。王明亮初入收藏界就“吃药”交学费,但他赢得了赞誉,得到收藏界众多藏友的一致好评。国家文物局局长和省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首届收藏家协会会长暨秘书长联席会议”,造成深远的影响,使西安收藏界在全国脱颖而出。
2004年6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西安市收藏协会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收藏协会”。王明亮功不可没。
2007年,他又斥资近百万元,在西安市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安·亚洲收藏文化研讨会”,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收藏组织代表2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到达的当天晚上。在西安南门城墙举办了壮观的入城仪式。可谓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据业内人士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收藏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借此机会,王明亮也不会忘记宣传他的华西大学,会议期间,就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的军事训练汇报表演,以及文艺和武术表演,倾倒了与会代表,各大媒体也进行了报道,电视台还进行了转播。
2007年五一期间,中央二台《鉴宝》栏目和陕西卫视联合,在5月1日-7日的黄金时间播出了陕西鉴宝节目,整体推出了陕西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物,王明亮资助15万元。并把他的学生们带到了演播现场,华西大学又在电视上风光了一把。
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文博鉴赏专业,文物收藏艺术品鉴定专业人员的缺失,使赝品充斥的收藏艺术品市场无法得到有效的根治。王明亮深深懂得,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的收藏艺术品博物馆已建起了,但是藏品远远不够,要培养学生炼就鉴定古董艺术品的火眼金睛,没有成千上万的藏品怎么行!于是他想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想到了7000多万收藏大军,想到了正在全国各地“寻宝”的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的《寻宝》节目组。在《收藏界》杂志社的支持下,他又开始筹划“寻找民间‘宝物’资助贫困学子”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收藏家协会全力支持这一公益活动,2008年6月,签发了中藏字[2008]10号文件:经研究,我会同意作为在陕西省西安、宝鸡、延安、榆林、韩城、咸阳等城市开展的“寻找民间‘宝物’资助贫困学子”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阎振堂会长身先士卒,将自己悉心创作的六幅书法作品捐赠给活动的组织方。
收藏是为了传承中华古老的文化历史,使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而教育让亿万青少年获取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新时代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王明亮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教育上,而且重点在教育扶贫上。这也是我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走进华西大学校区,迎面可见一排大字:“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王明亮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吃饭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上学了。他从小就不靠家里,一边上学一边劳动,靠着自己的能力居然读完了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他不怕同学的笑话去拣垃圾、蹬三轮车挣学费和生活费。当时他也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他终身不忘、感恩不尽,事业成功后便尽力回报社会。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深知这些穷孩子是多么需要别人的扶持,也深知这些孩子只要有能力,一般都是知恩图报的。他在工作以后曾经资助过100多个穷孩子上学,这些孩子都毕业了,有些还把钱给他还了。他相信只要这些孩子努力,也会像他一样成功的。诚信和知恩图报是绝大多数贫困学子的思想基础,所以他敢借给这些穷孩子学费,敢为他们担保贷款。
2002年,王明亮辞去了待遇非常好的另一所民办大学的教务长职务,贷款500万元买下了一个几乎倒闭的学校——华西专修大学。当时学校穷得几乎只剩下一块牌子了,没有学生,没有老师,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太傻了,丢了金饭碗抱起泥饭碗,图什么呢?当时,西安已经有了几十所成规模的民办大 学,有些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何必去和他们挤那个独木桥呢?说是权力欲太重也好,说是事业心太强也好,说是有野心也罢,总之,王明亮就是想有自己的事业,他自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他深知学校招不到学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交不起学费,中国的穷孩子太多了,不是不想上学,而是上不起学啊!有的放矢,王明亮就解决这个“钱”的问题。
他的办法就是:“家长出一点,学校担保贷一点,自己生活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学生社会实践赚一点。”正是这“五个一点”,让成千上万的孩子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并拿到了大学毕业证。6年来,已经有10000多孩子从华西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最让人惊奇的就是,学校的就业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王明亮说,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学校的失职,他还规定,凡是找不到工作的,可以不着急还贷款。
这样人性化的学校,这样有人情味的校长,还愁招不来学生吗?
“五个一点”里的“学校贷一点”,可不是“一点”,而是50%。学校80%的学生都是来自贫困山区,如果每个孩子贷款5000元,10000个孩子就是5000万啊!几年下来,王明亮已经办理助学贷款2亿多元,这么大的风险,一般人可能想也不敢想,可王明亮就干了。王明亮说,他相信孩子们几年之后一定能还上这笔钱。他也做好了有些学生还不上钱的思想准备,他说他认了,就算他资助这些孩子上学了,他心甘情愿。
刚一开始家长也是不相信,虽然国家早就出台了学生贷款政策,但实际上学生贷款非常不容易,一般学校不可能超过30%,很多学校在学生上学期间就逼着孩子还钱,否则不发毕业证。王明亮却允许孩子们工作几年之后再还钱,而且还组织孩子们在假期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这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家长们不信,他就去全国各地作报告,请家长来学校参观。看了,就放心了,就把孩子送来了。6年,从0到25000,这可不是吹牛皮的事情,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他有一句名言:“扶贫首先是精神上的扶贫”。这话说得好,如今的中国孩子,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精神贫困。在他的大学里,不管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样的学习,一样的劳动,一样的每天早上6点起床大冬天的穿着短袖出操,一样的打工挣钱。王明亮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不要家里的资助,自己成家立业。在他的学校里,应该说大部分孩子都“成功”了,而王明亮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些孩子的成功之上的。
2004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于西安华西大学“全国民办扶贫示范大学”的称号,全国各地的大学登门求教,各路媒体争相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把他请到北京作了访谈节目,在《财富人生》中播出。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次跟踪报道“华西现象”,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王明亮提出的口号就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大学。这也是国家操心的事,是总理操心的事,可以说王明亮的话正好挠到了政府的痒处,闯出了一条解决贫困学生上学的新路子。
王明亮还有一句名言:“投资贷款助学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话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这里的“回报”,当然不仅是指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而主要是指对社会的贡献。解决了山区穷孩子的上学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问题,这可是百年大计啊!如果说最大的扶贫是教育扶贫,那么,最大的回报当然就是投资贷款助学。他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他每年资助5000个学生算,20年后就是十多万名学生,需要资金也就是10个亿左右,按照还款率80%算,也就是损失2亿多,可是到了那时,学校的品牌、巨大的无形资产,岂是这区区2个亿可以衡量的?好一个精明的王明亮。
200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多想想大学精神的含义》专门介绍了华西大学的扶贫贷款经验。文章指出:“华西模式”不仅拓展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的思路,也让我们思考大学精神的内涵。让贫困学子求学有望,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大学精神之所系。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投入,本就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渠道筹资。国家提出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目标,不仅政府要加大力度,更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有所作为,而华西大学则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华西大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才闯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教育扶贫康庄大道。
近日,王明亮做客陕西卫视李蕾主持的《开坛》栏目,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周孝正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扶贫教育”的新思路。从根本上讲,发展教育的责任在国家、在学校、在社会,把受教育变成一种借债也得完成的超前消费或奢侈消费,甚至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不行的。“信贷助学”解决了贫困生上大学的燃眉之急,虽然无须财产抵押,但他们质押的是自己尚未进入社会的“信用”,而未来的社会“信用”是最“值钱”的,这样的抵押就社会的责任来讲对贫困生是不公平的。王明亮早就认识到“信贷助学”存在的缺失,他提出国家、社会、学校、银行,应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信贷助学”逐步走向减免学费。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地学完大学的学业。为此,他再次大胆地说:“只要交10000元学费,就可在华西大学读完大学本科四年。”这就相当于免去了四年学杂费的三分之二。
下面该回到文章的正题了。王明亮既是华西大学的校长还是西安市收藏协会的会长,他一直在策划如何将收藏事业和教育扶贫联系起来。大家都知道,盛世玩收藏,收藏家里面有不少“款爷”,王明亮要把他们的扶贫积极性调动起来,他深知人的追求不可能只是物质上的,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考虑精神追求和社会效益。给收藏家们提供一个为社会做贡献、扶持贫困学生读书的平台,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成效的事情。
为此,他给收藏界的朋友们起草了一封“倡议书”,建议他们慷慨解囊,募捐钱物,为贫困家庭的学子献上一份爱心。共同解决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燃眉之急。
把收藏和教育扶贫联接起来,在传承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促进和推动培养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收藏文化事业和扶贫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瑰丽无比的彩虹桥,这大概又是王明亮的独创。不能不佩服王明亮的眼光啊!
(责编:辛 友)
如今他的学生早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今年招生将会超过15000了,这在全国的民办学校里都是不多见的。他已经结了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而他艰苦经营的大学,在经历了6年的拼搏之后。也已经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大学,进入民办大学百强行列,在每年的全国自考中都是排名第一,及格率达到9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线。他的口号是要“打造中国民办教育扶贫第一品牌”。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他的事业是靠他一块砖一片瓦搭起来的。
在中国的民办学校里,有谁敢说给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担保贷款吗?有谁敢保证就业率百分之百吗?王明亮就敢说。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都介绍了他的办学经验。如今的他已经成了名人,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手机都不敢开了。
他就是华西大学校长——王明亮。
2008年7月24日,我们来到了华西大学红河谷校区,地点在宝鸡市眉县著名风景区红河谷,离西安有2个小时的路程。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办学校。能招来学生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里不仅是一个十分正规的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学,而且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有万人大会堂、藏书百万册的图书馆、价值5000万元的教学设备、收藏品艺术馆、5万平米的实验室、设施完备的体育馆、6万平米的室外体育场、游泳馆。现代化的办公楼、标准的学生公寓、宾馆餐厅商店……
就算他学校办得再好,和我们收藏界有什么关系吗?还真让人没有想到,他居然还是西安市收藏协会会长。
西安市收藏协会成立于1998年,那时的王明亮还不是会长,但对中华古代文化情有独钟,酷爱收藏艺术。由于他的热心和诚心,1999年2月被大家推选为会长。王明亮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别看他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却把个西安收藏界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1999年9月,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在西安举办,借此机缘,王明亮带领协会在陕西工业展览馆组织筹办“兴瑞杯”全国首届民间藏品博览会。就在博览会即将开始布展的时候,投资商一看展位卖得不好,无钱可赚,于是鞋底抹油——溜了。这可急坏了王明亮,展馆租金、展柜、人员工资等等急需的资金泡了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明亮临危不惧,以诚为信,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东借西凑,筹集到30多万元,使博览会如期举行。1999年的30多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放在现在差不多是300万元。王明亮初入收藏界就“吃药”交学费,但他赢得了赞誉,得到收藏界众多藏友的一致好评。国家文物局局长和省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全国首届收藏家协会会长暨秘书长联席会议”,造成深远的影响,使西安收藏界在全国脱颖而出。
2004年6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西安市收藏协会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收藏协会”。王明亮功不可没。
2007年,他又斥资近百万元,在西安市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安·亚洲收藏文化研讨会”,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收藏组织代表2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到达的当天晚上。在西安南门城墙举办了壮观的入城仪式。可谓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据业内人士说,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收藏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借此机会,王明亮也不会忘记宣传他的华西大学,会议期间,就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的军事训练汇报表演,以及文艺和武术表演,倾倒了与会代表,各大媒体也进行了报道,电视台还进行了转播。
2007年五一期间,中央二台《鉴宝》栏目和陕西卫视联合,在5月1日-7日的黄金时间播出了陕西鉴宝节目,整体推出了陕西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物,王明亮资助15万元。并把他的学生们带到了演播现场,华西大学又在电视上风光了一把。
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文博鉴赏专业,文物收藏艺术品鉴定专业人员的缺失,使赝品充斥的收藏艺术品市场无法得到有效的根治。王明亮深深懂得,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的收藏艺术品博物馆已建起了,但是藏品远远不够,要培养学生炼就鉴定古董艺术品的火眼金睛,没有成千上万的藏品怎么行!于是他想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想到了7000多万收藏大军,想到了正在全国各地“寻宝”的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的《寻宝》节目组。在《收藏界》杂志社的支持下,他又开始筹划“寻找民间‘宝物’资助贫困学子”的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收藏家协会全力支持这一公益活动,2008年6月,签发了中藏字[2008]10号文件:经研究,我会同意作为在陕西省西安、宝鸡、延安、榆林、韩城、咸阳等城市开展的“寻找民间‘宝物’资助贫困学子”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阎振堂会长身先士卒,将自己悉心创作的六幅书法作品捐赠给活动的组织方。
收藏是为了传承中华古老的文化历史,使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而教育让亿万青少年获取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新时代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王明亮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教育上,而且重点在教育扶贫上。这也是我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走进华西大学校区,迎面可见一排大字:“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王明亮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吃饭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上学了。他从小就不靠家里,一边上学一边劳动,靠着自己的能力居然读完了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他不怕同学的笑话去拣垃圾、蹬三轮车挣学费和生活费。当时他也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他终身不忘、感恩不尽,事业成功后便尽力回报社会。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深知这些穷孩子是多么需要别人的扶持,也深知这些孩子只要有能力,一般都是知恩图报的。他在工作以后曾经资助过100多个穷孩子上学,这些孩子都毕业了,有些还把钱给他还了。他相信只要这些孩子努力,也会像他一样成功的。诚信和知恩图报是绝大多数贫困学子的思想基础,所以他敢借给这些穷孩子学费,敢为他们担保贷款。
2002年,王明亮辞去了待遇非常好的另一所民办大学的教务长职务,贷款500万元买下了一个几乎倒闭的学校——华西专修大学。当时学校穷得几乎只剩下一块牌子了,没有学生,没有老师,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太傻了,丢了金饭碗抱起泥饭碗,图什么呢?当时,西安已经有了几十所成规模的民办大 学,有些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何必去和他们挤那个独木桥呢?说是权力欲太重也好,说是事业心太强也好,说是有野心也罢,总之,王明亮就是想有自己的事业,他自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他深知学校招不到学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交不起学费,中国的穷孩子太多了,不是不想上学,而是上不起学啊!有的放矢,王明亮就解决这个“钱”的问题。
他的办法就是:“家长出一点,学校担保贷一点,自己生活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学生社会实践赚一点。”正是这“五个一点”,让成千上万的孩子迈进了大学的门槛并拿到了大学毕业证。6年来,已经有10000多孩子从华西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最让人惊奇的就是,学校的就业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王明亮说,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学校的失职,他还规定,凡是找不到工作的,可以不着急还贷款。
这样人性化的学校,这样有人情味的校长,还愁招不来学生吗?
“五个一点”里的“学校贷一点”,可不是“一点”,而是50%。学校80%的学生都是来自贫困山区,如果每个孩子贷款5000元,10000个孩子就是5000万啊!几年下来,王明亮已经办理助学贷款2亿多元,这么大的风险,一般人可能想也不敢想,可王明亮就干了。王明亮说,他相信孩子们几年之后一定能还上这笔钱。他也做好了有些学生还不上钱的思想准备,他说他认了,就算他资助这些孩子上学了,他心甘情愿。
刚一开始家长也是不相信,虽然国家早就出台了学生贷款政策,但实际上学生贷款非常不容易,一般学校不可能超过30%,很多学校在学生上学期间就逼着孩子还钱,否则不发毕业证。王明亮却允许孩子们工作几年之后再还钱,而且还组织孩子们在假期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这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家长们不信,他就去全国各地作报告,请家长来学校参观。看了,就放心了,就把孩子送来了。6年,从0到25000,这可不是吹牛皮的事情,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他有一句名言:“扶贫首先是精神上的扶贫”。这话说得好,如今的中国孩子,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精神贫困。在他的大学里,不管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样的学习,一样的劳动,一样的每天早上6点起床大冬天的穿着短袖出操,一样的打工挣钱。王明亮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不要家里的资助,自己成家立业。在他的学校里,应该说大部分孩子都“成功”了,而王明亮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些孩子的成功之上的。
2004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于西安华西大学“全国民办扶贫示范大学”的称号,全国各地的大学登门求教,各路媒体争相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把他请到北京作了访谈节目,在《财富人生》中播出。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次跟踪报道“华西现象”,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王明亮提出的口号就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大学。这也是国家操心的事,是总理操心的事,可以说王明亮的话正好挠到了政府的痒处,闯出了一条解决贫困学生上学的新路子。
王明亮还有一句名言:“投资贷款助学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话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这里的“回报”,当然不仅是指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而主要是指对社会的贡献。解决了山区穷孩子的上学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问题,这可是百年大计啊!如果说最大的扶贫是教育扶贫,那么,最大的回报当然就是投资贷款助学。他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他每年资助5000个学生算,20年后就是十多万名学生,需要资金也就是10个亿左右,按照还款率80%算,也就是损失2亿多,可是到了那时,学校的品牌、巨大的无形资产,岂是这区区2个亿可以衡量的?好一个精明的王明亮。
200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多想想大学精神的含义》专门介绍了华西大学的扶贫贷款经验。文章指出:“华西模式”不仅拓展了解决贫困学生就学的思路,也让我们思考大学精神的内涵。让贫困学子求学有望,体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大学精神之所系。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投入,本就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渠道筹资。国家提出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目标,不仅政府要加大力度,更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有所作为,而华西大学则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华西大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才闯出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教育扶贫康庄大道。
近日,王明亮做客陕西卫视李蕾主持的《开坛》栏目,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周孝正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扶贫教育”的新思路。从根本上讲,发展教育的责任在国家、在学校、在社会,把受教育变成一种借债也得完成的超前消费或奢侈消费,甚至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不行的。“信贷助学”解决了贫困生上大学的燃眉之急,虽然无须财产抵押,但他们质押的是自己尚未进入社会的“信用”,而未来的社会“信用”是最“值钱”的,这样的抵押就社会的责任来讲对贫困生是不公平的。王明亮早就认识到“信贷助学”存在的缺失,他提出国家、社会、学校、银行,应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信贷助学”逐步走向减免学费。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地学完大学的学业。为此,他再次大胆地说:“只要交10000元学费,就可在华西大学读完大学本科四年。”这就相当于免去了四年学杂费的三分之二。
下面该回到文章的正题了。王明亮既是华西大学的校长还是西安市收藏协会的会长,他一直在策划如何将收藏事业和教育扶贫联系起来。大家都知道,盛世玩收藏,收藏家里面有不少“款爷”,王明亮要把他们的扶贫积极性调动起来,他深知人的追求不可能只是物质上的,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考虑精神追求和社会效益。给收藏家们提供一个为社会做贡献、扶持贫困学生读书的平台,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成效的事情。
为此,他给收藏界的朋友们起草了一封“倡议书”,建议他们慷慨解囊,募捐钱物,为贫困家庭的学子献上一份爱心。共同解决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燃眉之急。
把收藏和教育扶贫联接起来,在传承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促进和推动培养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收藏文化事业和扶贫教育之间搭建一座瑰丽无比的彩虹桥,这大概又是王明亮的独创。不能不佩服王明亮的眼光啊!
(责编:辛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