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以生为本;班主任;手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33-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所以在班主任个性化的工作中,有衡量教育举措是否正确的准绳,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以生为本,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从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角色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从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符合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三是从学生是班集体中平等的一员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是否有利于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我们可以此来解决学校管理中争议较大的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帮助班主任走出管理的误区。
第一,学生是否可以携带手机进课堂。在学校管理中,反对学生携带手机的力量比较强大,理由是智能化手机让学生沉迷其中,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课堂上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学生课堂偷玩手机等现象客观上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依据,所以部分学校严令手机不准进课堂。而支持学生可以带手机进课堂的声音主要来自学生、少部分的教师和家长,其依据是:现在已处于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确使用手机是学校应该培养的学生基本素养,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可以让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对,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成为游戏机,也可以成为学习机,如果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具有课堂管理手机的能力,那么完全可以让他们携带手机到课堂。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已经让学生运用手机辅助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对部分不能正确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则可以采取禁止其携带手机进课堂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律、自治的能力,也让他知道权利和义务是一个整体,行使课堂携带手机的权利,是以遵守课堂纪律的义务为前提的,如果不能履行义务,则丧失相应的权利。这样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国家要培养的公民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个问题上常见误区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的经验判断代替学生的体验,即班主任预设智能化手机进课堂一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直接以校纪或班规的形式宣布禁止手机进课堂。这一举措的偏颇之处在于剥夺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以教师的经验判断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容易引起学生各种形式的反抗。如上文案例中,毛老师的睿智之处就在于尊重信任学生,在班上大部分学生想要拥有手机的需求下,与学生达成了君子协定,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管理的时空,当手机使用不当现象出现后,让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形成了上课期间手机统一上交的规定。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减少了执行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自治、犯错和纠错的时空,学生获得了体验,提升了能力,这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中师生关系的定位,即教师要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误区之二:一人生病,全班吃药,即只要有一名学生手机使用不当,则剥夺全班同学拥有手机的权利。部分班主任很推崇这种做法,认为是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是班集体凝聚力的表现。但这一举措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其偏颇之处在于显失公平,也容易使犯错的学生受到同学的孤立甚至是排挤,身心受到伤害。这一方面是违背了以生为本理念中面向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原则,也违背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其实,如果手机管理问题只是集中在一两位学生身上时,班主任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举措,对这一两位同学采取禁用手机的惩罚措施,对于其他能合理使用手机的学生,则没有必要禁用手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让同伴的示范性行为引领大家一起成长。
第二,教师是否可以没收学生不当使用的手机。在当下的学校生活中,不管是允许还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班级中都会出现学生课堂上不当使用手机的现象,这时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就会采取没收手机的举措。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也颇大,以绝大部分学生、少部分家长和部分律师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教师无权没收学生的手机,甚至搬出了《物权法》《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来证明教师此举是违法的;而另一方以校方、部分律师和部分家长组成,主张当班规校纪有相关规定时,只要不以占有为目的,教师可以没收学生不当使用的手机,不存在侵权的问题,因为没收手机只是暂为保管,等过一阶段就会以某种方式返还学生或家长,而侵权是以长期占有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国并没有专门关于中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在管理学生课堂违规使用手机现象时,应以依法办事的行为引导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要求,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保障。但依法办事只是底线,我们更要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来处理事情,所以暂扣学生手机时,班主任要注意行为的合法性,更要注意行为的教育性,实现管理育德。
在这方面常见的误区之一是部分学校将校纪班规凌驾于法律之上,如以有规定在先为由,将违规使用的手机没收后当众销毁,以此“杀一儆百”。这样的行为其实是违反了《物权法》的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是违法行为,如果学生及其家长起诉的话,学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这种一砸了之的管理行为,既违背了勤俭节约、爱惜财物的德育要求,更是忽略了学生作为道德生长主体的驯化行为,即使达到了治理的目的,也与学生立德成人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误区之二是教师让学生将手机统一放置于墙壁上的手机袋中,这是一种广受班主任欢迎的手机管理方式。这种方法的合理之处在于提供了具体方法,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实现人机分离。但其问题在于,我们实行班级授课制,一个班集体有三四十人,职校生中大部分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如果采取集中放入手机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所有学生的“手机秀”,没有手机的、还没有用上智能机的、手机款式不新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压力,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所以有可能会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甚至有可能为了给自己的手机“提档升级”做出不理性的举动。而且悬挂于教室墙壁上的手机袋还会引发手机保管的问题,如以假手机或破手机顶替“值班”等等。
误区之三是学校或教师制定的关于教师没收学生手机的相关校级班规,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中职生大部分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智能手机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其父母才是手机的真正所有者。所以对于手机的管理举措必须和家长达成共识。如果父母主动提出或者支持教师举措,并能签字同意授权,则教师暂时保管手机的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但如果父母反对,则校规确实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教师的“没收”行为引发家长的起诉时,学校极有可能败诉。上文案例中,毛老师在学生出现不当使用手机现象后,处理得当的地方表现在:其管理手机的方法是学生民主制订的;手机平时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的;集中存放的地方是有锁的电教柜,避免了学生课间对手机的“牵肠挂肚”;管理手机的举措取得了全体家长的支持;收手机前归还手机卡,尊重了学生的隐私权;通过班会强化正确的手机使用方法;通过社团活动“占领”学生的时空,等等。这样的组合举措,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校园内过上道德的生活是让学生成为一名道德人的最好方法。在手机管理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用信号屏蔽仪来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通过发挥学生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引导学生通过纠错来获得成长则是教师的责任,进而各展才智,让手机管理的过程成为最自在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作者单位:南京职教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33-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所以在班主任个性化的工作中,有衡量教育举措是否正确的准绳,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以生为本,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从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角色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从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符合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三是从学生是班集体中平等的一员来看,我们应该判断教育举措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是否有利于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我们可以此来解决学校管理中争议较大的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帮助班主任走出管理的误区。
第一,学生是否可以携带手机进课堂。在学校管理中,反对学生携带手机的力量比较强大,理由是智能化手机让学生沉迷其中,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课堂上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学生课堂偷玩手机等现象客观上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依据,所以部分学校严令手机不准进课堂。而支持学生可以带手机进课堂的声音主要来自学生、少部分的教师和家长,其依据是:现在已处于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确使用手机是学校应该培养的学生基本素养,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可以让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对,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成为游戏机,也可以成为学习机,如果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具有课堂管理手机的能力,那么完全可以让他们携带手机到课堂。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已经让学生运用手机辅助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对部分不能正确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则可以采取禁止其携带手机进课堂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律、自治的能力,也让他知道权利和义务是一个整体,行使课堂携带手机的权利,是以遵守课堂纪律的义务为前提的,如果不能履行义务,则丧失相应的权利。这样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国家要培养的公民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个问题上常见误区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的经验判断代替学生的体验,即班主任预设智能化手机进课堂一定会影响课堂教学,所以直接以校纪或班规的形式宣布禁止手机进课堂。这一举措的偏颇之处在于剥夺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以教师的经验判断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容易引起学生各种形式的反抗。如上文案例中,毛老师的睿智之处就在于尊重信任学生,在班上大部分学生想要拥有手机的需求下,与学生达成了君子协定,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管理的时空,当手机使用不当现象出现后,让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形成了上课期间手机统一上交的规定。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减少了执行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自治、犯错和纠错的时空,学生获得了体验,提升了能力,这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中师生关系的定位,即教师要成为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误区之二:一人生病,全班吃药,即只要有一名学生手机使用不当,则剥夺全班同学拥有手机的权利。部分班主任很推崇这种做法,认为是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是班集体凝聚力的表现。但这一举措的实质是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其偏颇之处在于显失公平,也容易使犯错的学生受到同学的孤立甚至是排挤,身心受到伤害。这一方面是违背了以生为本理念中面向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原则,也违背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其实,如果手机管理问题只是集中在一两位学生身上时,班主任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举措,对这一两位同学采取禁用手机的惩罚措施,对于其他能合理使用手机的学生,则没有必要禁用手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让同伴的示范性行为引领大家一起成长。
第二,教师是否可以没收学生不当使用的手机。在当下的学校生活中,不管是允许还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班级中都会出现学生课堂上不当使用手机的现象,这时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就会采取没收手机的举措。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也颇大,以绝大部分学生、少部分家长和部分律师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教师无权没收学生的手机,甚至搬出了《物权法》《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来证明教师此举是违法的;而另一方以校方、部分律师和部分家长组成,主张当班规校纪有相关规定时,只要不以占有为目的,教师可以没收学生不当使用的手机,不存在侵权的问题,因为没收手机只是暂为保管,等过一阶段就会以某种方式返还学生或家长,而侵权是以长期占有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国并没有专门关于中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在管理学生课堂违规使用手机现象时,应以依法办事的行为引导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要求,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保障。但依法办事只是底线,我们更要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来处理事情,所以暂扣学生手机时,班主任要注意行为的合法性,更要注意行为的教育性,实现管理育德。
在这方面常见的误区之一是部分学校将校纪班规凌驾于法律之上,如以有规定在先为由,将违规使用的手机没收后当众销毁,以此“杀一儆百”。这样的行为其实是违反了《物权法》的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是违法行为,如果学生及其家长起诉的话,学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这种一砸了之的管理行为,既违背了勤俭节约、爱惜财物的德育要求,更是忽略了学生作为道德生长主体的驯化行为,即使达到了治理的目的,也与学生立德成人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误区之二是教师让学生将手机统一放置于墙壁上的手机袋中,这是一种广受班主任欢迎的手机管理方式。这种方法的合理之处在于提供了具体方法,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实现人机分离。但其问题在于,我们实行班级授课制,一个班集体有三四十人,职校生中大部分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如果采取集中放入手机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所有学生的“手机秀”,没有手机的、还没有用上智能机的、手机款式不新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压力,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所以有可能会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甚至有可能为了给自己的手机“提档升级”做出不理性的举动。而且悬挂于教室墙壁上的手机袋还会引发手机保管的问题,如以假手机或破手机顶替“值班”等等。
误区之三是学校或教师制定的关于教师没收学生手机的相关校级班规,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中职生大部分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智能手机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其父母才是手机的真正所有者。所以对于手机的管理举措必须和家长达成共识。如果父母主动提出或者支持教师举措,并能签字同意授权,则教师暂时保管手机的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但如果父母反对,则校规确实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教师的“没收”行为引发家长的起诉时,学校极有可能败诉。上文案例中,毛老师在学生出现不当使用手机现象后,处理得当的地方表现在:其管理手机的方法是学生民主制订的;手机平时是由学生自主管理的;集中存放的地方是有锁的电教柜,避免了学生课间对手机的“牵肠挂肚”;管理手机的举措取得了全体家长的支持;收手机前归还手机卡,尊重了学生的隐私权;通过班会强化正确的手机使用方法;通过社团活动“占领”学生的时空,等等。这样的组合举措,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校园内过上道德的生活是让学生成为一名道德人的最好方法。在手机管理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用信号屏蔽仪来解决问题,而是应该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通过发挥学生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引导学生通过纠错来获得成长则是教师的责任,进而各展才智,让手机管理的过程成为最自在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作者单位:南京职教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