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理应相互尊重,外交语言更应十分讲究。外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独特性在于:丰富、灵活、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尤其它模糊性的特点恰恰符合外交活动的要求。本文试图从关联—顺应模式理论对外交语言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模糊语言在外交语境下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外交语言;关联—顺应模式理论
外交语言是外交家或外交人员使用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异于常态的语言,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一般来讲,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但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使外交语言严谨、灵活、稳妥、礼貌和高效,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因次,外交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交活动取得成功。本文试图以杨平教授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理论(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Theory)
分析和阐释外交语言的模糊性,以揭示模糊语言在外交语境下的合理运用。
一、关联—顺应模式理论
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突破性地把语用学研究引入到认知的轨道,近年来给语用学界带来了较大影响。关联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显(Mutual Manifestation)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总是寻求一种语境以平衡效果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即以最小的努力来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获得最相关的信息,这就是最佳关联。关联理论侧重于理论解释,但在描述话语使用的具体规律方面,其描述的充分性不足。
语言学家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人
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紧密相关。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为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商讨性保证了语言选择的多样性;顺应性则保证了交际者可以进行灵活的语言选择,以适合语境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也是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Verschueren认为,顺应的过程是交际者对某些假设进行“意识”的过程。但为什么有些假设会有“意识”。而另一些假设不那么有“意识”?顺应理论由于理论基础没有关联理论扎实和牢固,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其在解释的高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针对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优势和不足,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杨平教授在综合两种理论优点的基础上,从说话人角度提出关联—顺应模式理论。按照该模式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②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③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④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相互顺应的动态过
程;⑤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克服了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描述性不充分的缺点。在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和具体的语境因素及其成分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使关联假设的抽象性得到了具体化。在强调认知的同时,还兼顾了物理和社会以及文化因素对话语选择的影响。另外,关联假设的结果——话语方式的选择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上得到了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关联—顺应模式也克服了Verschueren顺应理论解释不充分的缺点,从认知关联的高度解释了顺应的机制。此机制有坚实的认知心理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其解释的普遍性远比Verschueren顺应理论中所谓的“意识”要深刻和广泛。
二、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1.词汇层次的模糊性
(1)模糊限制语模糊。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有一段谈话: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将被迫于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小平同志在这段谈话中,就香港在过渡期可能发生严重的波动,用模糊语言作了含糊的回答,即:“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至于具体作何考虑,则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体现了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度智慧,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在这里,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小平同志需要对撒切尔夫人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小平同志对撒切尔夫人的具体认知语境,即根据她的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如欲望和意向)的语言顺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具体来讲,心理世界是撒切尔夫人想了解中国政府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立场。小平同志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其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结构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因素,是顺应各种语言因素的结果。在这里,如果把难听的话说出来,势必会破坏良好的交际环境和氛围,从而带来不好的甚至严重的后果。 (2)元语言模糊。“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总理于1972年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周恩来外交文选》,1990:321)这是一句经典的外交辞令。这里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其实指的是美国侵略朝鲜,在当时的语境中,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周总理需要对尼克松总统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周总理对尼克松总统具体认知语境,即根据他的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如社交角色、欲望和意向)的语言顺应,以便自己的回答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周总理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尼克松总统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周总理之所以选择模糊语言是为了保全尼克松的面子,以便维护中美之间的友好关系,模糊语言在这里比直白的语言更恰当。这一语言选择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语境成分影响语言结构,语言结构体现语境成分。本可以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表述,却选择模糊语言,体现了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及语用含糊背后的理据,也表明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元语用意识对语言的选择和调控作用最终都会在语用层面得以体现,会留下明显的语言痕迹(linguistic traces)。
2.句法层次模糊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达赖喇嘛现在已经表明他不寻求西藏独立,但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仍然视他为一个民族分裂分子?您是否会允许达赖喇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中国来朝圣?
温家宝:……但是现在达赖喇嘛在国外组建临时政府,强调西藏的高度自治,甚至要求中国的军队从西藏全部撤出,居住在西藏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也要全部撤出,这就不难看出,他是真心希望祖国的统一还是破坏祖国的统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
达赖喇嘛是真心希望祖国的统一还是破坏祖国的统一呢?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清楚地理解他是否真心希望看到祖国统一。但是,温总理没有直接说出,而是让人们自己考虑,其应该最终实现对达赖喇嘛的强烈谴责。为什么他不直接说明呢?在上面的例句中,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温总理需要对记者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温总理对记者具体认知语境的语言顺应,以便自己的回答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具体来讲,例句中,记者来自德国,他认为达赖喇嘛已经放弃了其“独立”的立场,因此,仍然将其视为分裂分子并指责他鼓吹西藏“独立”就是中国政府的过错了。温总理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记者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例句中,他考虑了具体的语境:面对违背中国利益的错误行径,他要批
判;但是,应当使用模糊应对这个麻烦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其语言选择包含在语言结构层面。
三、结语
在外交活动中,模糊语言充分利用本身的模糊性传递信息,其简洁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更有助于提高交际的效果。本文尝试用复合理论模式关联—顺应对外交语言模糊性进行语用分析,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1)在外交语言中,模糊是一种有意识的交际策略。
(2)关联—顺应模式理论能够解释外交语言中的模糊。
(3)语用模糊的运用是个动态的过程,是说话人寻求关联并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
(4)时间和空间指示代词、角色、愿望假设、愿望、意图是外交语言模糊的影响因素。
(5)语言方式的选择主要是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两者在使用频率上不同。
(6)外交语言模糊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外交活动中的言论、维护言论和外交政策的权威性、表示礼貌或保留听者的面子、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本文首次以复合理论为框架做一尝试,尚不成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建刚.明示与隐含的对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与模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教研室)
关键词:模糊语言;外交语言;关联—顺应模式理论
外交语言是外交家或外交人员使用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异于常态的语言,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一般来讲,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但出于说话者的立场和语言表达的策略需要,说话人常常故意使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言语,使外交语言严谨、灵活、稳妥、礼貌和高效,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因次,外交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交活动取得成功。本文试图以杨平教授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理论(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Theory)
分析和阐释外交语言的模糊性,以揭示模糊语言在外交语境下的合理运用。
一、关联—顺应模式理论
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突破性地把语用学研究引入到认知的轨道,近年来给语用学界带来了较大影响。关联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显(Mutual Manifestation)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总是寻求一种语境以平衡效果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即以最小的努力来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获得最相关的信息,这就是最佳关联。关联理论侧重于理论解释,但在描述话语使用的具体规律方面,其描述的充分性不足。
语言学家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人
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紧密相关。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为交际者进行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商讨性保证了语言选择的多样性;顺应性则保证了交际者可以进行灵活的语言选择,以适合语境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也是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Verschueren认为,顺应的过程是交际者对某些假设进行“意识”的过程。但为什么有些假设会有“意识”。而另一些假设不那么有“意识”?顺应理论由于理论基础没有关联理论扎实和牢固,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其在解释的高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针对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优势和不足,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杨平教授在综合两种理论优点的基础上,从说话人角度提出关联—顺应模式理论。按照该模式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②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③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④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相互顺应的动态过
程;⑤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关联—顺应模式克服了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描述性不充分的缺点。在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和具体的语境因素及其成分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使关联假设的抽象性得到了具体化。在强调认知的同时,还兼顾了物理和社会以及文化因素对话语选择的影响。另外,关联假设的结果——话语方式的选择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上得到了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关联—顺应模式也克服了Verschueren顺应理论解释不充分的缺点,从认知关联的高度解释了顺应的机制。此机制有坚实的认知心理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其解释的普遍性远比Verschueren顺应理论中所谓的“意识”要深刻和广泛。
二、外交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
1.词汇层次的模糊性
(1)模糊限制语模糊。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有一段谈话: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将被迫于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小平同志在这段谈话中,就香港在过渡期可能发生严重的波动,用模糊语言作了含糊的回答,即:“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至于具体作何考虑,则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体现了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度智慧,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在这里,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小平同志需要对撒切尔夫人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小平同志对撒切尔夫人的具体认知语境,即根据她的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如欲望和意向)的语言顺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具体来讲,心理世界是撒切尔夫人想了解中国政府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立场。小平同志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其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根据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结构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因素,是顺应各种语言因素的结果。在这里,如果把难听的话说出来,势必会破坏良好的交际环境和氛围,从而带来不好的甚至严重的后果。 (2)元语言模糊。“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总理于1972年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周恩来外交文选》,1990:321)这是一句经典的外交辞令。这里所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其实指的是美国侵略朝鲜,在当时的语境中,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周总理需要对尼克松总统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周总理对尼克松总统具体认知语境,即根据他的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如社交角色、欲望和意向)的语言顺应,以便自己的回答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周总理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尼克松总统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周总理之所以选择模糊语言是为了保全尼克松的面子,以便维护中美之间的友好关系,模糊语言在这里比直白的语言更恰当。这一语言选择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境成分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语境成分影响语言结构,语言结构体现语境成分。本可以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表述,却选择模糊语言,体现了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及语用含糊背后的理据,也表明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元语用意识对语言的选择和调控作用最终都会在语用层面得以体现,会留下明显的语言痕迹(linguistic traces)。
2.句法层次模糊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达赖喇嘛现在已经表明他不寻求西藏独立,但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仍然视他为一个民族分裂分子?您是否会允许达赖喇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中国来朝圣?
温家宝:……但是现在达赖喇嘛在国外组建临时政府,强调西藏的高度自治,甚至要求中国的军队从西藏全部撤出,居住在西藏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也要全部撤出,这就不难看出,他是真心希望祖国的统一还是破坏祖国的统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
达赖喇嘛是真心希望祖国的统一还是破坏祖国的统一呢?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清楚地理解他是否真心希望看到祖国统一。但是,温总理没有直接说出,而是让人们自己考虑,其应该最终实现对达赖喇嘛的强烈谴责。为什么他不直接说明呢?在上面的例句中,为获得最佳认知效果,温总理需要对记者的认知环境和推理能力提前做出假设和估计。关联假设的对象主要来自温总理对记者具体认知语境的语言顺应,以便自己的回答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寻求关联。具体来讲,例句中,记者来自德国,他认为达赖喇嘛已经放弃了其“独立”的立场,因此,仍然将其视为分裂分子并指责他鼓吹西藏“独立”就是中国政府的过错了。温总理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使自己顺应与记者认知关联一致的成分。他选择了关联指导的语境成分,并相应形成了一定的关联假设。关联假设反过来又帮助他决定了话语方式的选择。例句中,他考虑了具体的语境:面对违背中国利益的错误行径,他要批
判;但是,应当使用模糊应对这个麻烦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其语言选择包含在语言结构层面。
三、结语
在外交活动中,模糊语言充分利用本身的模糊性传递信息,其简洁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更有助于提高交际的效果。本文尝试用复合理论模式关联—顺应对外交语言模糊性进行语用分析,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1)在外交语言中,模糊是一种有意识的交际策略。
(2)关联—顺应模式理论能够解释外交语言中的模糊。
(3)语用模糊的运用是个动态的过程,是说话人寻求关联并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
(4)时间和空间指示代词、角色、愿望假设、愿望、意图是外交语言模糊的影响因素。
(5)语言方式的选择主要是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两者在使用频率上不同。
(6)外交语言模糊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外交活动中的言论、维护言论和外交政策的权威性、表示礼貌或保留听者的面子、为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本文首次以复合理论为框架做一尝试,尚不成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能。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建刚.明示与隐含的对立——语言交际中的关联与模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