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康溥泉,山西保德人,20岁起投身党的新闻事业,曾聆听过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奉献60余载。他一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赤诚待人。2006年7月22日因病不幸去世后,他的许多生前故交、同事等纷纷撰文追忆怀念。本刊特选发一二,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新闻工作者。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今年正月初一,我到老康家拜年,他虽然很清瘦,但精神很好,我为他的身体康复感到欣慰。
今年7月26日早晨,我缓缓地走到他的遗体前,立正,恭恭敬敬三鞠躬,望着他那安详慈善的脸庞,一阵心酸。
老康走了,引起了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1963年8月中旬,我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分配到山西日报社,第三天又分配到《山西农民报》当编辑。当时,康溥泉是山西日报编委兼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老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农村老头的形象。他穿戴极其朴素,走路不紧不慢。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经过一段相处后,才知道他不善言谈是不善应酬、闲聊,当他讲起理论和新闻业务来,却是口若悬河,你要打断他的话很难。有时开一个会,他先讲话,他讲完了,会也到时间了。仔细听他的发言,立论正确,逻辑严谨,激动的神态和自信的目光令人信服和敬畏。记得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天晚上进行业务学习时,他主动给大家作辅导,就如何抓主题、如何使语言通俗化进行讲解,一讲一大套。他的讲解虽然缺乏幽默,但哲理性强,适用性也强,对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老康的字不敢恭维,但他的语言的通俗化却是相当有水平的,这同他出身农村、关心农民生活有极大关系。记得当时我写的稿子学生腔很重,他在改稿时都改成农民听得懂的通俗化语言。当时,农民报的多数老同志在通俗化方面都有一套,这可能与老康的提倡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有一次我陪他值夜班,不料在时事版上出了一处严重差错。这本来是校对的责任,老康却揽在自己头上,写了书面检查,还在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会上做了检查。因为我是值班者,也准备做检查,老康变了脸说:“你检查什么,吸取教训就好了。”他制止了我的检查发言,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这种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的精神品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在《山西农民报》工作了整整一年,报社领导就把我调到晋南记者站当记者。当时,我们一起分配到报社的同班同学有五六位,他们都在编辑部,多数同志到农村搞了“四清”,我却有幸调到新闻采访第一线,我感到有些纳闷。后来有人把内情告诉我,因为我在《山西农民报》上发表了几篇通讯报道,得到了老康的赞赏,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于是老康就推荐我到第一线锻炼。可见老康没有一点本位主义,有知人善任的美德。
我到记者站以后,整年在晋南地区29个县奔忙(当时的晋南地区包括现在的临汾和运城两市的县区),同老康的接触就少多了,但我对农民报的关心并没能减少。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从记者站回报社开会、送稿,总要同农民报的同仁见见面,谈谈下面的情况。当时农民报有几个人首先发难,给农民报的副总编和办公室主任贴了不少大字报,却没有人给老康贴大字报,这在当时是令人费解的。后来,农民报的同仁悄悄告诉我,这是因为老康一贯只抓业务不揽权,大度容人,能主动承担责任,对人对事的处理上不那么“左”。“文化大革命”中期有人给老康贴了大字报,那是因为老康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一派群众组织就把他推出来参加“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另一派群众组织在极个别人的煽动下,贴出了“莫须有”的大字报,企图中伤老康。这是当时派性发作的一种表现,绝非老康有什么历史问题。
老康对“文革”中的许多极“左”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对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农村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很少在人前吐露,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拨乱反正过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许多人转不过弯来,有些老同志甚至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怨言,而一贯搞农村报道的老康却坚决拥护中央的这一决策。他带头采写了数十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篇报道,满腔热情地歌颂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采写的《思想要解放一点》《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不要小看和鄙视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合作制的自我完善》《老“包”救活了一个县》等报道,对推动全省联产承包制起了极大的作用。他还动员和组织编辑记者积极采写这方面的报道,并给予突出处理。在这一段时间,我写的这方面的报道几乎全部见了报,有的他还加了编者按和短评,加重报道的分量。当时有人背后说老康太“右”,当我同老康谈到对他的议论时,老康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吃‘左’的亏太深了,如果50年代把初级农业社巩固好,像毛主席当年所说的新民主主义至少要坚持15年,中国的农村早就大变了。高级农业社发展太快,人民公社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这些都是‘左’,现在回到联产承包,这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不是我‘右’,而是有些人用‘左’的眼光看现行政策,看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规律,自然认为我是‘右’了。”他的一席话,更坚定了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认识。这一时期我采写的农村报道、工业报道和其他战线的报道,都属于拨乱反正(即批极‘左’)内容,这同老康的启发和诱导有一定的关系。
令人费解的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听到有人说老康是老“左”。当时,老康被返聘到评报组(每月350元劳务费),每逢周一下午开大碰头会时,先由评报组评论本周报纸的成绩与缺点,老康往往是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不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的差错上,而是着重于导向的对与错,给以肯定或否定。比如,1997年7月9日,《山西日报》一版头条登载了《产权置换谋再生——侯马市放活市属工业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介绍了侯马市26个市属工业企业,15个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做法和效果都是不错的。但文章把放活市属工业企业的必要性归结为全民所有制不好,必须取消。老康就在会上提出意见,他认为这个导向是错误的,客观上否定了公有制。针对此问题,他写了《搞活中小国有企业不应否定全民所有制》一文,刊登在《评报纵横》上。在农村改革中,老康并不是主张什么都私有化。1998年9月16日《山西日报》一版登了一篇通讯《改出活力,改出效益——绛县深化农村改革纪实》,宣扬单纯用出卖农村集体水利设施来发展水利建设的错误做法。文章的主题是:发挥集体水利设施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部“拍卖”。老康写了《不要刮出卖农村集体资产风》一文,指出集体水利设施未能发挥效益,不能归咎于双层经营体制,而正是由于双层经营不健全,才使大量集体资产闲置。拍卖全部农村闲置资产,违背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忽略了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利于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一时期,老康撰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文章和评论,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容取消》《不能歪曲马克思的理论鼓吹私有化》《市场经济不是万应灵药》《社会主义旗帜不能丢》《歌颂改革开放二十年不应否定建国后三十年》《讲理想不能不讲共产主义理想》等等,这些论点都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如果说这些论点是“左”的,难道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论点和行为才是正确的吗?
老康究竟是“左”还是“右”,都是一家之言,难下定论。不过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人说我是改革派,也有人说我是保守派,我说这都不准确,我是个实事求是派(大意)。依我看,老康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个实事求是派。
纵观老康的一生,几乎全部浸泡在工作、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海洋里。他不吸烟、不饮酒,不会玩扑克、麻将,也不喜欢游山玩水,穿戴不讲究时尚,吃饭小米馒头炸酱面就满足了。报坛耕耘60年,有四卷作品留世,实在可敬可佩。他认理不认人,缺少密友,却有少数宿敌。老康对这些人不出于私怨,而是出于公愤:老康看不惯这些败坏党风的人,曾举报他们,于是这些人对他怀恨在心。老康同那些会拉关系、善搞特权、贪财贪色、活得很“潇洒”的人相比,真是又苦又累。在这些人看来,老康不是“另类”就是“窝囊废”,但在报社大多数群众看来,老康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学习的榜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老康正是鲁迅指出的这四种人,无论怎样的攻击和诬陷,都掩不住他的光耀。
( 责编 韵 心 )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今年正月初一,我到老康家拜年,他虽然很清瘦,但精神很好,我为他的身体康复感到欣慰。
今年7月26日早晨,我缓缓地走到他的遗体前,立正,恭恭敬敬三鞠躬,望着他那安详慈善的脸庞,一阵心酸。
老康走了,引起了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1963年8月中旬,我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分配到山西日报社,第三天又分配到《山西农民报》当编辑。当时,康溥泉是山西日报编委兼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老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农村老头的形象。他穿戴极其朴素,走路不紧不慢。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经过一段相处后,才知道他不善言谈是不善应酬、闲聊,当他讲起理论和新闻业务来,却是口若悬河,你要打断他的话很难。有时开一个会,他先讲话,他讲完了,会也到时间了。仔细听他的发言,立论正确,逻辑严谨,激动的神态和自信的目光令人信服和敬畏。记得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天晚上进行业务学习时,他主动给大家作辅导,就如何抓主题、如何使语言通俗化进行讲解,一讲一大套。他的讲解虽然缺乏幽默,但哲理性强,适用性也强,对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老康的字不敢恭维,但他的语言的通俗化却是相当有水平的,这同他出身农村、关心农民生活有极大关系。记得当时我写的稿子学生腔很重,他在改稿时都改成农民听得懂的通俗化语言。当时,农民报的多数老同志在通俗化方面都有一套,这可能与老康的提倡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有一次我陪他值夜班,不料在时事版上出了一处严重差错。这本来是校对的责任,老康却揽在自己头上,写了书面检查,还在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会上做了检查。因为我是值班者,也准备做检查,老康变了脸说:“你检查什么,吸取教训就好了。”他制止了我的检查发言,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这种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的精神品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在《山西农民报》工作了整整一年,报社领导就把我调到晋南记者站当记者。当时,我们一起分配到报社的同班同学有五六位,他们都在编辑部,多数同志到农村搞了“四清”,我却有幸调到新闻采访第一线,我感到有些纳闷。后来有人把内情告诉我,因为我在《山西农民报》上发表了几篇通讯报道,得到了老康的赞赏,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于是老康就推荐我到第一线锻炼。可见老康没有一点本位主义,有知人善任的美德。
我到记者站以后,整年在晋南地区29个县奔忙(当时的晋南地区包括现在的临汾和运城两市的县区),同老康的接触就少多了,但我对农民报的关心并没能减少。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从记者站回报社开会、送稿,总要同农民报的同仁见见面,谈谈下面的情况。当时农民报有几个人首先发难,给农民报的副总编和办公室主任贴了不少大字报,却没有人给老康贴大字报,这在当时是令人费解的。后来,农民报的同仁悄悄告诉我,这是因为老康一贯只抓业务不揽权,大度容人,能主动承担责任,对人对事的处理上不那么“左”。“文化大革命”中期有人给老康贴了大字报,那是因为老康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一派群众组织就把他推出来参加“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另一派群众组织在极个别人的煽动下,贴出了“莫须有”的大字报,企图中伤老康。这是当时派性发作的一种表现,绝非老康有什么历史问题。
老康对“文革”中的许多极“左”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对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农村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很少在人前吐露,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拨乱反正过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许多人转不过弯来,有些老同志甚至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怨言,而一贯搞农村报道的老康却坚决拥护中央的这一决策。他带头采写了数十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篇报道,满腔热情地歌颂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采写的《思想要解放一点》《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不要小看和鄙视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合作制的自我完善》《老“包”救活了一个县》等报道,对推动全省联产承包制起了极大的作用。他还动员和组织编辑记者积极采写这方面的报道,并给予突出处理。在这一段时间,我写的这方面的报道几乎全部见了报,有的他还加了编者按和短评,加重报道的分量。当时有人背后说老康太“右”,当我同老康谈到对他的议论时,老康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吃‘左’的亏太深了,如果50年代把初级农业社巩固好,像毛主席当年所说的新民主主义至少要坚持15年,中国的农村早就大变了。高级农业社发展太快,人民公社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这些都是‘左’,现在回到联产承包,这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不是我‘右’,而是有些人用‘左’的眼光看现行政策,看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规律,自然认为我是‘右’了。”他的一席话,更坚定了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认识。这一时期我采写的农村报道、工业报道和其他战线的报道,都属于拨乱反正(即批极‘左’)内容,这同老康的启发和诱导有一定的关系。
令人费解的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听到有人说老康是老“左”。当时,老康被返聘到评报组(每月350元劳务费),每逢周一下午开大碰头会时,先由评报组评论本周报纸的成绩与缺点,老康往往是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不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的差错上,而是着重于导向的对与错,给以肯定或否定。比如,1997年7月9日,《山西日报》一版头条登载了《产权置换谋再生——侯马市放活市属工业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介绍了侯马市26个市属工业企业,15个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做法和效果都是不错的。但文章把放活市属工业企业的必要性归结为全民所有制不好,必须取消。老康就在会上提出意见,他认为这个导向是错误的,客观上否定了公有制。针对此问题,他写了《搞活中小国有企业不应否定全民所有制》一文,刊登在《评报纵横》上。在农村改革中,老康并不是主张什么都私有化。1998年9月16日《山西日报》一版登了一篇通讯《改出活力,改出效益——绛县深化农村改革纪实》,宣扬单纯用出卖农村集体水利设施来发展水利建设的错误做法。文章的主题是:发挥集体水利设施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部“拍卖”。老康写了《不要刮出卖农村集体资产风》一文,指出集体水利设施未能发挥效益,不能归咎于双层经营体制,而正是由于双层经营不健全,才使大量集体资产闲置。拍卖全部农村闲置资产,违背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忽略了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利于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一时期,老康撰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文章和评论,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容取消》《不能歪曲马克思的理论鼓吹私有化》《市场经济不是万应灵药》《社会主义旗帜不能丢》《歌颂改革开放二十年不应否定建国后三十年》《讲理想不能不讲共产主义理想》等等,这些论点都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如果说这些论点是“左”的,难道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论点和行为才是正确的吗?
老康究竟是“左”还是“右”,都是一家之言,难下定论。不过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人说我是改革派,也有人说我是保守派,我说这都不准确,我是个实事求是派(大意)。依我看,老康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个实事求是派。
纵观老康的一生,几乎全部浸泡在工作、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海洋里。他不吸烟、不饮酒,不会玩扑克、麻将,也不喜欢游山玩水,穿戴不讲究时尚,吃饭小米馒头炸酱面就满足了。报坛耕耘60年,有四卷作品留世,实在可敬可佩。他认理不认人,缺少密友,却有少数宿敌。老康对这些人不出于私怨,而是出于公愤:老康看不惯这些败坏党风的人,曾举报他们,于是这些人对他怀恨在心。老康同那些会拉关系、善搞特权、贪财贪色、活得很“潇洒”的人相比,真是又苦又累。在这些人看来,老康不是“另类”就是“窝囊废”,但在报社大多数群众看来,老康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学习的榜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老康正是鲁迅指出的这四种人,无论怎样的攻击和诬陷,都掩不住他的光耀。
( 责编 韵 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