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高尚 报人楷模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康溥泉,山西保德人,20岁起投身党的新闻事业,曾聆听过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奉献60余载。他一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赤诚待人。2006年7月22日因病不幸去世后,他的许多生前故交、同事等纷纷撰文追忆怀念。本刊特选发一二,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新闻工作者。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今年正月初一,我到老康家拜年,他虽然很清瘦,但精神很好,我为他的身体康复感到欣慰。
  今年7月26日早晨,我缓缓地走到他的遗体前,立正,恭恭敬敬三鞠躬,望着他那安详慈善的脸庞,一阵心酸。
  老康走了,引起了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1963年8月中旬,我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分配到山西日报社,第三天又分配到《山西农民报》当编辑。当时,康溥泉是山西日报编委兼山西农民报总编辑。
  老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农村老头的形象。他穿戴极其朴素,走路不紧不慢。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经过一段相处后,才知道他不善言谈是不善应酬、闲聊,当他讲起理论和新闻业务来,却是口若悬河,你要打断他的话很难。有时开一个会,他先讲话,他讲完了,会也到时间了。仔细听他的发言,立论正确,逻辑严谨,激动的神态和自信的目光令人信服和敬畏。记得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每天晚上进行业务学习时,他主动给大家作辅导,就如何抓主题、如何使语言通俗化进行讲解,一讲一大套。他的讲解虽然缺乏幽默,但哲理性强,适用性也强,对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老康的字不敢恭维,但他的语言的通俗化却是相当有水平的,这同他出身农村、关心农民生活有极大关系。记得当时我写的稿子学生腔很重,他在改稿时都改成农民听得懂的通俗化语言。当时,农民报的多数老同志在通俗化方面都有一套,这可能与老康的提倡和引导有一定关系。
  有一次我陪他值夜班,不料在时事版上出了一处严重差错。这本来是校对的责任,老康却揽在自己头上,写了书面检查,还在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会上做了检查。因为我是值班者,也准备做检查,老康变了脸说:“你检查什么,吸取教训就好了。”他制止了我的检查发言,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这种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的精神品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在《山西农民报》工作了整整一年,报社领导就把我调到晋南记者站当记者。当时,我们一起分配到报社的同班同学有五六位,他们都在编辑部,多数同志到农村搞了“四清”,我却有幸调到新闻采访第一线,我感到有些纳闷。后来有人把内情告诉我,因为我在《山西农民报》上发表了几篇通讯报道,得到了老康的赞赏,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于是老康就推荐我到第一线锻炼。可见老康没有一点本位主义,有知人善任的美德。
  我到记者站以后,整年在晋南地区29个县奔忙(当时的晋南地区包括现在的临汾和运城两市的县区),同老康的接触就少多了,但我对农民报的关心并没能减少。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从记者站回报社开会、送稿,总要同农民报的同仁见见面,谈谈下面的情况。当时农民报有几个人首先发难,给农民报的副总编和办公室主任贴了不少大字报,却没有人给老康贴大字报,这在当时是令人费解的。后来,农民报的同仁悄悄告诉我,这是因为老康一贯只抓业务不揽权,大度容人,能主动承担责任,对人对事的处理上不那么“左”。“文化大革命”中期有人给老康贴了大字报,那是因为老康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一派群众组织就把他推出来参加“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另一派群众组织在极个别人的煽动下,贴出了“莫须有”的大字报,企图中伤老康。这是当时派性发作的一种表现,绝非老康有什么历史问题。
  老康对“文革”中的许多极“左”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对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农村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很少在人前吐露,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拨乱反正过程中不难看出他的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许多人转不过弯来,有些老同志甚至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怨言,而一贯搞农村报道的老康却坚决拥护中央的这一决策。他带头采写了数十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篇报道,满腔热情地歌颂这一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采写的《思想要解放一点》《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不要小看和鄙视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是社会主义合作制的自我完善》《老“包”救活了一个县》等报道,对推动全省联产承包制起了极大的作用。他还动员和组织编辑记者积极采写这方面的报道,并给予突出处理。在这一段时间,我写的这方面的报道几乎全部见了报,有的他还加了编者按和短评,加重报道的分量。当时有人背后说老康太“右”,当我同老康谈到对他的议论时,老康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吃‘左’的亏太深了,如果50年代把初级农业社巩固好,像毛主席当年所说的新民主主义至少要坚持15年,中国的农村早就大变了。高级农业社发展太快,人民公社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这些都是‘左’,现在回到联产承包,这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不是我‘右’,而是有些人用‘左’的眼光看现行政策,看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规律,自然认为我是‘右’了。”他的一席话,更坚定了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认识。这一时期我采写的农村报道、工业报道和其他战线的报道,都属于拨乱反正(即批极‘左’)内容,这同老康的启发和诱导有一定的关系。
  令人费解的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听到有人说老康是老“左”。当时,老康被返聘到评报组(每月350元劳务费),每逢周一下午开大碰头会时,先由评报组评论本周报纸的成绩与缺点,老康往往是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不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的差错上,而是着重于导向的对与错,给以肯定或否定。比如,1997年7月9日,《山西日报》一版头条登载了《产权置换谋再生——侯马市放活市属工业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介绍了侯马市26个市属工业企业,15个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做法和效果都是不错的。但文章把放活市属工业企业的必要性归结为全民所有制不好,必须取消。老康就在会上提出意见,他认为这个导向是错误的,客观上否定了公有制。针对此问题,他写了《搞活中小国有企业不应否定全民所有制》一文,刊登在《评报纵横》上。在农村改革中,老康并不是主张什么都私有化。1998年9月16日《山西日报》一版登了一篇通讯《改出活力,改出效益——绛县深化农村改革纪实》,宣扬单纯用出卖农村集体水利设施来发展水利建设的错误做法。文章的主题是:发挥集体水利设施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部“拍卖”。老康写了《不要刮出卖农村集体资产风》一文,指出集体水利设施未能发挥效益,不能归咎于双层经营体制,而正是由于双层经营不健全,才使大量集体资产闲置。拍卖全部农村闲置资产,违背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忽略了双层经营中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利于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一时期,老康撰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文章和评论,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容取消》《不能歪曲马克思的理论鼓吹私有化》《市场经济不是万应灵药》《社会主义旗帜不能丢》《歌颂改革开放二十年不应否定建国后三十年》《讲理想不能不讲共产主义理想》等等,这些论点都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如果说这些论点是“左”的,难道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论点和行为才是正确的吗?
  老康究竟是“左”还是“右”,都是一家之言,难下定论。不过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人说我是改革派,也有人说我是保守派,我说这都不准确,我是个实事求是派(大意)。依我看,老康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个实事求是派。
  纵观老康的一生,几乎全部浸泡在工作、学习、思考和写作的海洋里。他不吸烟、不饮酒,不会玩扑克、麻将,也不喜欢游山玩水,穿戴不讲究时尚,吃饭小米馒头炸酱面就满足了。报坛耕耘60年,有四卷作品留世,实在可敬可佩。他认理不认人,缺少密友,却有少数宿敌。老康对这些人不出于私怨,而是出于公愤:老康看不惯这些败坏党风的人,曾举报他们,于是这些人对他怀恨在心。老康同那些会拉关系、善搞特权、贪财贪色、活得很“潇洒”的人相比,真是又苦又累。在这些人看来,老康不是“另类”就是“窝囊废”,但在报社大多数群众看来,老康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学习的榜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老康正是鲁迅指出的这四种人,无论怎样的攻击和诬陷,都掩不住他的光耀。
  ( 责编 韵 心 )
其他文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经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跋涉后终于抵临陕北。11月20日至24日,红军在直罗镇战役中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总部和中央机关进驻洛川瓦窑堡。当时,宋任穷担任红军总部干部团政委。这个历任红军营、团、师政治委员、时年26岁的年轻指挥员,在红军队伍中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大好姻缘是由一句戏言引发而成的。    缘 起    这天在瓦窑堡的红军干部团
期刊
众人架鹊桥    1937年1月,红军总部和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到了延安。到延安后,环境相对稳定下来,一些已过“而立”之年的红军干部的婚恋问题,就成了大家所关心的事。  春节前夕,原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部长许建国与中央党校女学员刘桂兰建立恋爱关系已几个月了,二人决定在春节办理喜事。这天,战友们都来道贺。年轻人在这样的场合聚在一起,自然有说有笑,热闹得很。忽然,有人谈起了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罗荣
期刊
被誉为千里眼的雷达,其实是一种特制的无线电定位装备。1936年英国科学家依据电磁波反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雷达,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用于军事。以20多部雷达组成了英国的防空雷达网,使德国空军的大规模对英空袭屡屡受挫,为英国的防空作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的雷达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毛泽东、陈毅等第一代领导人到普通的雷达兵,都为我国雷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用忠诚、智
期刊
中国式教育乱象何时了?这一“国问”,足以让理性和良知尚存的国人出一身汗。  中国式教育乱象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举二三要者即可窥见一斑:  其一,教育收费急遽飙升,令与官家富户、名流大腕不在同一生存线上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作为最庞大群体的农民,如牛负轭,不堪其忧。有数据表明,从改革之初到2005年的20余年间,中国的大学学费上涨了25倍。我们这个并不富裕国家的大学收费是世界最富国家的3倍;义务教育阶段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决定给时任总军械部部长的王树声建一幢住宅。按规定,房子和家具可以考究一点。但是,王树声的“意见”来了——盖成一般平房,外加“两不要”:不要独门独院,不要警卫森严。这样,王树声一家就住在当时的总军械部(现解放军报社)大院内极其普通的一幢平房里,用的是寻常的家具,没有特别的装饰,墙上的一幅“延安宝塔山”油画显得格外醒目。  随着总军械部的撤销,原机关的一些人马陆陆续续地搬走了
期刊
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冠以“中国”名称的“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女大”)。它历时两年多,至1941年8月结束,培养了一千多名妇女干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隆重的开学典礼    抗战开始后,许多爱国青年辞别父母,千里跋涉,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其中有不少女青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
期刊
2007年1月12日,是女英雄刘胡兰英勇就义60周年纪念日。山西省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1800多人,在刘胡兰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全国人大、全国妇联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强调弘扬刘胡兰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以慰藉刘胡兰同志,寄托人们的哀思。  但是,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纪念他们心目中的巾帼英豪刘胡兰的时候,一件极不和谐、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1月12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
期刊
▲13亿人口日:人口新特征、新问题引发关注    1月6日,随着第13亿位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我国迎来了13亿人口日。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已经少生了3亿人口,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专家对中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更为关注。因为,我国在本世
期刊
一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写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紧要时刻,给杨开慧青年时代的好友李淑一写了一封回信。  事由这年春节李淑一致信毛泽东索诗引起。从毛复信中有“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等句,可知李在信中对《水调歌头·游泳》提出修改意见。游泳词作为《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压轴之作,公开发表于当年1月下旬出版的《诗刊》创刊号上。因此,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诗
期刊
与人类历史上一切类型的政治制度相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富有优越性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不仅第一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还引领人们向着更高的理想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大踏步迈进。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后就已经完美无缺、无需变革了。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党内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对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了许多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