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回本《西游记》不仅故事更为丰富,而且多了太多与道教炼丹术有关的隐喻性诗词。那么这个最终改写成功的作者是大家公认的吴承恩吗?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其中疑窦丛生。
《西游记》明代成书,是为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那么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有没有西游故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元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被认为是百回本《西游记》的雏形。《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存两种,一为“大字本”,一为“巾箱本”。这部书里已经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但没有唐僧的其他徒弟,也没有闹天宫的情节。
朝鲜王朝编写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保留了很短的一段西游故事,其中已经出现了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精、多目怪、红孩儿怪等后来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大放异彩的妖怪,以及火炎山、女人国和师陀国等西域国度,都与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相吻合,似乎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西游故事出现。
在元代,又出现了《西游记》杂剧。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计六本二十四折,为元杂剧中的鸿篇巨制。《西游记杂剧》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丰富,不仅有了大师兄孙行者,他的师弟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已闪亮登场。剧中孙行者的形象,一改《取经诗后》中文质彬彬的“白衣秀士”面貌,变成一个勇敢、机智、灵活、狡黠而又野性未改的英雄。
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行了《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即现在同行的百回本《西游记》的祖本。
早期西游故事中的孙悟空
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与《西游记杂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早期故事相比,都有较大差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保护三藏法师的是一个叫猴行者的白衣秀才,并没有孙悟空的名字,也没有猪八戒。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主动请缨要来助法师西天取经一臂之力,显然和《西游记》中被迫压在五行山下被唐僧救助、感恩戴德再加上金箍的束缚而赴西天的孙悟空形象有着一定的差别。
当然,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经有一些百回本《西游记》故事的蛛丝马迹。比如《诗话》中已经有女人国,还有,“痴那”(《诗话》中出现的一个小孩形象)在火中被烤了三天三夜的故事,似乎是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煅烧的原型,只是《诗话》中还比较简略,在《西游记》中,它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而在《西游记杂剧》中,孙行者不仅娶了老婆,而且这老婆还是抢来的,她原是火轮金鼎国王之女,被孙行者摄到他的洞府之中,终日以泪洗面。在《西游记杂剧》中,杨景贤并没有说孙行者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有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即孙行者)、三弟耍耍三郎,齐天大圣和孙行者还不是一个人。
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盘根错节,极为繁杂。《朴通事谚解》中说齐天大圣曾经去偷王母娘娘的仙衣一套,这是《西游记杂剧》中的故事,但问题是《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不是齐天大圣,而是通天大圣,自己则自称小圣,在《西游记》中这是二郎神的称谓。眉山七圣协助李天王降伏孙行者,但没有和他有正面冲突,将孙行者压在花果山下的是观音,而不是如来。《朴通事谚解》写李天王派木叉和大力鬼往请二郎神,就抓住了孙悟空,这里则没有如來和观音菩萨大显神威的故事,所镇压之处,也不见五行山的地名,而是花果山。
百回本《西游记》
作者究竟是誰?
百回本《西游记》不仅故事更为丰富,而且多了太多与道教炼丹术有关的隐喻性诗词。那么这个最终改写成功的作者是大家公认的吴承恩吗?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其中疑窦丛生。
吴承恩的稿本没有留存,所以谁也没有见过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到底什么样。
作为最早提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人,清代学者吴玉搢竟猜想吴承恩是以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为底本改写成通俗演义的《西游记》,又拿《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相似性来比附:“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显然,如果他知道《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断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和《三国演义》的演变不同,小说《西游记》和《长春真人西游记》在故事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鲁迅也指出:“当由未见二卷本,故其说如此。”连书都没看过就敢下此断语,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对吴承恩作者说的肯定可信度又有几分呢?
冒广生《射阳先生文存跋》中也说《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其所著《西游记》平话,风靡一时。”可是他同时又说:“又疑汝忠所撰为《后西游记》。”《西游记》和《后西游记》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冒广生的话前后完全矛盾,实不足为据。
鲁迅、胡适等人奉为至宝的天启《淮安府志》言辞简略,上面是这样写的:
吴承恩 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问题是,这是一本小说还是游记?还是其他的什么书呢?天启《淮安府志》上什么也没有说,既然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一本游记,那么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什么不能是一本游记呢?凭什么它就一定是一本百回本的小说呢?毕竟谁也没有看到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到底写了什么。
清咸丰壬子重刊《淮安府志》,只收录了吴承恩的《射阳集》和五首诗歌:《瑞龙歌》《平河桥》《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朝隐庵》《忆冯雪园时役于京》和《堤上》,删去了《西游记》的书名。既然此时《西游记》已经名扬天下,为什么还要删去它呢?这是不是在暗示,编纂者认为《西游记》不是吴承恩的著作?
吴承恩死后,他的表孙丘汝洪整理搜集了他的手稿,与吴国荣等三人校勘付梓成《吴射阳先生存稿》,却只字未提这本《西游记》,又作何解释?
和早期西游故事相比,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插入了大量富有寓意性的哲学术语和诗词,这些往往富含深意的部分被胡适们的不求甚解给忽略了,其中隐藏着许多隐晦难解之处,仔细研究都与炼丹术和全真教的内丹心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吴承恩遗留下来的诗文中,并没有发现与道教炼丹术的术语,也没有显示出他对道教全真教和南宗内丹理论的熟悉。他唯一一首提到佛理的诗歌,称如来是瞿昙(《古梅为僧赋》),但这一称呼不见于《西游记》。
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都在说明,吴承恩为《西游记》的作者疑问重重,那么是谁在这繁杂的《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中,将各种西游故事融会贯通,书写出这样一部百回本的奇书呢?还需要学者们剥开历史的迷雾,去找寻这迷雾背后的真相。
《西游记》明代成书,是为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那么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有没有西游故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元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被认为是百回本《西游记》的雏形。《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存两种,一为“大字本”,一为“巾箱本”。这部书里已经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但没有唐僧的其他徒弟,也没有闹天宫的情节。
朝鲜王朝编写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保留了很短的一段西游故事,其中已经出现了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精、多目怪、红孩儿怪等后来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大放异彩的妖怪,以及火炎山、女人国和师陀国等西域国度,都与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相吻合,似乎在百回本《西游记》之前,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西游故事出现。
在元代,又出现了《西游记》杂剧。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计六本二十四折,为元杂剧中的鸿篇巨制。《西游记杂剧》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丰富,不仅有了大师兄孙行者,他的师弟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已闪亮登场。剧中孙行者的形象,一改《取经诗后》中文质彬彬的“白衣秀士”面貌,变成一个勇敢、机智、灵活、狡黠而又野性未改的英雄。
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行了《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即现在同行的百回本《西游记》的祖本。
早期西游故事中的孙悟空
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与《西游记杂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早期故事相比,都有较大差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保护三藏法师的是一个叫猴行者的白衣秀才,并没有孙悟空的名字,也没有猪八戒。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主动请缨要来助法师西天取经一臂之力,显然和《西游记》中被迫压在五行山下被唐僧救助、感恩戴德再加上金箍的束缚而赴西天的孙悟空形象有着一定的差别。
当然,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经有一些百回本《西游记》故事的蛛丝马迹。比如《诗话》中已经有女人国,还有,“痴那”(《诗话》中出现的一个小孩形象)在火中被烤了三天三夜的故事,似乎是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煅烧的原型,只是《诗话》中还比较简略,在《西游记》中,它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而在《西游记杂剧》中,孙行者不仅娶了老婆,而且这老婆还是抢来的,她原是火轮金鼎国王之女,被孙行者摄到他的洞府之中,终日以泪洗面。在《西游记杂剧》中,杨景贤并没有说孙行者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有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即孙行者)、三弟耍耍三郎,齐天大圣和孙行者还不是一个人。
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盘根错节,极为繁杂。《朴通事谚解》中说齐天大圣曾经去偷王母娘娘的仙衣一套,这是《西游记杂剧》中的故事,但问题是《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不是齐天大圣,而是通天大圣,自己则自称小圣,在《西游记》中这是二郎神的称谓。眉山七圣协助李天王降伏孙行者,但没有和他有正面冲突,将孙行者压在花果山下的是观音,而不是如来。《朴通事谚解》写李天王派木叉和大力鬼往请二郎神,就抓住了孙悟空,这里则没有如來和观音菩萨大显神威的故事,所镇压之处,也不见五行山的地名,而是花果山。
百回本《西游记》
作者究竟是誰?
百回本《西游记》不仅故事更为丰富,而且多了太多与道教炼丹术有关的隐喻性诗词。那么这个最终改写成功的作者是大家公认的吴承恩吗?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其中疑窦丛生。
吴承恩的稿本没有留存,所以谁也没有见过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到底什么样。
作为最早提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人,清代学者吴玉搢竟猜想吴承恩是以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为底本改写成通俗演义的《西游记》,又拿《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相似性来比附:“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显然,如果他知道《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断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和《三国演义》的演变不同,小说《西游记》和《长春真人西游记》在故事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鲁迅也指出:“当由未见二卷本,故其说如此。”连书都没看过就敢下此断语,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对吴承恩作者说的肯定可信度又有几分呢?
冒广生《射阳先生文存跋》中也说《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作品:“其所著《西游记》平话,风靡一时。”可是他同时又说:“又疑汝忠所撰为《后西游记》。”《西游记》和《后西游记》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冒广生的话前后完全矛盾,实不足为据。
鲁迅、胡适等人奉为至宝的天启《淮安府志》言辞简略,上面是这样写的:
吴承恩 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问题是,这是一本小说还是游记?还是其他的什么书呢?天启《淮安府志》上什么也没有说,既然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一本游记,那么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什么不能是一本游记呢?凭什么它就一定是一本百回本的小说呢?毕竟谁也没有看到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到底写了什么。
清咸丰壬子重刊《淮安府志》,只收录了吴承恩的《射阳集》和五首诗歌:《瑞龙歌》《平河桥》《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朝隐庵》《忆冯雪园时役于京》和《堤上》,删去了《西游记》的书名。既然此时《西游记》已经名扬天下,为什么还要删去它呢?这是不是在暗示,编纂者认为《西游记》不是吴承恩的著作?
吴承恩死后,他的表孙丘汝洪整理搜集了他的手稿,与吴国荣等三人校勘付梓成《吴射阳先生存稿》,却只字未提这本《西游记》,又作何解释?
和早期西游故事相比,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插入了大量富有寓意性的哲学术语和诗词,这些往往富含深意的部分被胡适们的不求甚解给忽略了,其中隐藏着许多隐晦难解之处,仔细研究都与炼丹术和全真教的内丹心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吴承恩遗留下来的诗文中,并没有发现与道教炼丹术的术语,也没有显示出他对道教全真教和南宗内丹理论的熟悉。他唯一一首提到佛理的诗歌,称如来是瞿昙(《古梅为僧赋》),但这一称呼不见于《西游记》。
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都在说明,吴承恩为《西游记》的作者疑问重重,那么是谁在这繁杂的《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中,将各种西游故事融会贯通,书写出这样一部百回本的奇书呢?还需要学者们剥开历史的迷雾,去找寻这迷雾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