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演奏学习角度,通过不断练习找出这首曲子的技术难点、音乐处理难点,如运弓方向、弓子在琴弦的触弦点、弓段的分配、乐曲强弱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右手手腕的使用等问题,并以本人的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的练习方法、处理方法都做了解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希望对以后的学习及演奏能带来更大启发。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Baptist
Vanhal
f1 739,5.12-1813,8,20),是出生于18世纪捷克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人们不是闻名于耳,但是他却是一位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且同样有名的音乐大师、作曲家,活跃于当时维也纳音乐界。1760年,受到伯爵夫人Schaffgotsch的赞赏,把万哈尔带到了维也纳,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yonDi~ersdoff)继续学习音乐。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有的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从事低音提琴演奏、学习的人,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可谓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低音提琴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万哈尔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包含了交响乐、室内乐、重奏,和乐器独奏等,但是为低音提琴所创作的只有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谓是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经常在低音提琴音乐会上被大师们演奏。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1:Moderato Allegro;ll:adagio;lll:Alle-gro Moderato,这三个乐章把低音提琴快与慢之间音响效果变化,低音提琴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变化,尤其是将泛音音区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乐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用了维也纳大三和弦为主基调,主题明确,和声效果饱满稳定,旋律优美。本文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并以在第一乐章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来做解决:谱例1
一、呈示部
乐曲由20小节的歌唱性主题引子引入,呈示部一开始就由主和弦发展开来,在对谱例1的演奏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就是,像这种古典主义的音乐,对比显得非常的重要,强弱之间的对比、连弓法与顿弓法之间的对比,不同触弦点之间的对比等,在接触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时候,我发现在古典音乐中对强弱之间的要求非常严格,fff、ff、f、mf、p、PP、mp都有着很明确的要求,我发现在平时的演奏中要特别的注意,像此曲是四拍子,有着很工整结构(强、弱、次强、弱),在练习时首先要有这种清晰地概念,心中有着强拍弱拍的意识,这样在演奏时才不会把节奏弄乱,不会把曲子的流动性弄乱,也有助于我们稳定演奏的速度。
乐句之间的对比,像这份谱例1中对于力度符号的标记很少,除了连线与顿音的区别外,那我们怎么才能拉出不一样的感觉呢?首先我从谱例21主题旋律的进入到第26小节开始,做多一点的渐强,到28小节做渐弱,然后再从29小节弱起做渐强到31小节,也就是一直到这一乐句的结束。同时要注意的是,随着从弱到强的变化,弓子也应该是越拉越长,弓速越来越快(弓速越快琴弦震动越快),弓压逐渐加强(弓压越大琴弦震动幅度越大)并且弓子应该慢慢的从指板处移向琴马处,反之也是一样。下面我就来说说原因:(1)从26小节到28小节是一个上行音节到下行音节的过程,从听觉效果上来说由于是从低音到高音,我们首先会有从弱到强的自然感觉,反之会有从强变弱的感觉。再加上我们弓速和弓压的不断的变化,强时触弦点靠近琴码,弓速变快,弓压变强,工具变长,弱时反之的方法。就能做出很明显的强弱对比。从29小节开始就是一个完全的上行音节,根据音的自然走向(由低到高),所以我们演奏时应由弱到强。而且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我发现这样演奏及处理方法都是可行的。
谱例2
谱例2是呈示部的再发展,在这一段中又出现新的问题,(1)保留指的运用,这个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因为在所有的弦乐器中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低音提琴的琴弦又粗又硬,发音慢等原因,保留指对低音提琴的演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37小节,这看似简单的旋律如果用低音提琴来演奏,可是不简单,首先如果采用都在G弦上演奏的话,每一个音都要换一次把位,这在这首曲子的速度要求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左手会跟不上换把的速度,但是我们发现第七把位上可以不换把位的演奏这几个音,这就是弦乐中所指的横把位,在横把位演奏时我们要注意,需尽量的提前做好下一个音的演奏准备,也就是要用好这个横把位的保留指法(保留指法有很多种,宗旨就是尽量减少换把和减少手指的动作)我在谱例2中第37小节就用了同时用手指压住三个音的保留指法,这样大大减轻了左手换指的负担,也减轻了要不断换弦的右手运弓压力,帮助了左右手的协调。(2)扩展指法的运用。例如在谱例2中的第39小节,这个小节出现了(G B D)这三个音,这三个音占了低音提琴一个半的把位距离,在演奏中虽然可以用不断的换把来解决,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演奏会出现许多杂音,同时会增加左手音准的负担,还有可能影响到演奏的速度等,是很笨的一种演奏方法,经过自己平时的练习演奏经验,决定在这里使用扩展指法,顾名思义,扩展指法就是有意识的打开手指之间的距离,以增加手指在把位中的长度,从而使手指能控制一个半把位的音区,经过尽量的打开手指,适应这种指法的练习,我能够轻松的演奏39小节了。虽然扩展指法能使我们走很多的捷径,但它也受很多限制比如说1)手小的人不能用2)有时手指没有完全打开,导致要扩展的那个音偏低3)需要左手手指有力量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所以平时我们要养成练习保留指发和扩展指法的习惯和概念。
谱例3
从第63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展开部分第一主题变奏,与乐曲的开头相比较,音整个提高了五度,在这里的演奏处理上面,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来演奏,虽然看起来两段之间没有任何表情和力度记号变化,但是力度、表情的变化与音的高低变化是相呼应的,之所以在这里要提高五度,更是为了强调主题旋律,力度的增加便可以直接表现这点。还需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力度增加了,但是也要注意弱音的存在,就比如是四拍子本身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等。另外,如果想要处理好这两段之间的对比或者是传承关系,对弓子的处理也很重要,在弱拍时弓速不宜太快,弓段最好是在上弓段等等,同时揉弦的快慢也要注意,现在在低音提琴的高音区演奏时,由于高音比低音震动要快,更容易被听到,但是所需要的力量要比低音区多,所以揉弦的速度也应该相应的比低音区揉弦要快 些,反之在低音区的演奏时,揉弦的速度也要稍缓一些,做好上述这些才能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保证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的完整动听。
谱例4
在这首低音提琴协奏曲中,会出现大段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4),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在拉的时候会出现杂音,开始我以为左手的问题,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以及一些资料的讲解,我在右手的运弓上面找到了原因,原来在用右手运弓时我的手腕的动作太多导致的,动作越多,出现杂音的概率就越大,要减少杂音的出现,就要有意识的去控制右手手腕,减少多余的手腕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适应这种方法后,换弓和换弦时所产生的杂音明显少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减少手腕运动,手臂也能够使用更多的用上力量,拉琴时的声音变大,变得浑厚。
接下来看下华彩的演奏:
华彩(Cadenza)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乐队通常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的华彩是由维也纳艺术教育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根据此曲所改编创作乐段,40小节的华彩在整个乐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这段华彩也把低音提琴的魅力,独奏性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习演奏这段华彩时我碰到了些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双音的使用。
低音提琴是以四度为标准的定弦方法,这点和小提琴等弦乐器有着很大区别,在横把位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双音在低音提琴的古典曲目中并不多见,这首协奏曲的华彩是由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所写的,其中用了很多的双音来展示(谱例5),这些双音无疑增加了华彩的演奏难度,但是同时更加展示了低音提琴这门乐器的神奇。练习双音,需要娴熟的保留指技巧和横把位音概念,还有良好的和声音响概念,以及有力的手指,良好的音准,这些都是拉好双音的前提,然后开始练习在拉出双音的时候换把,慢慢的加强双音换把的准确性。
谱例5
音乐性
这段华彩运用了非凡的演奏技巧,同时又始终与主题紧密相联系,又因为是大师级演奏家所创作的华彩,所以在技巧、力度符号、表情符号、弓法、指法等,都做了很细致的标记和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不仅要把技巧学会,在音乐等方面的处理上也很重要,我们对华彩中每一个符号的要求都要理解,华彩是整首乐曲的再次升华,我们只有把音乐和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的真正精髓。
这首乐曲是低音提琴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生动,富有活力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向了那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展现绚丽技巧的华彩又让我们看到了低音提琴的另一面,激情、厚重、动听等,通过学习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使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使自己对低音提琴艺术、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Baptist
Vanhal
f1 739,5.12-1813,8,20),是出生于18世纪捷克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的作曲家,虽然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人们不是闻名于耳,但是他却是一位和海顿、莫扎特同时代且同样有名的音乐大师、作曲家,活跃于当时维也纳音乐界。1760年,受到伯爵夫人Schaffgotsch的赞赏,把万哈尔带到了维也纳,也是在那时他开始学习德语,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作曲家卡尔·狄特斯·冯·迪特斯多夫(Carl Ditters yonDi~ersdoff)继续学习音乐。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有的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对于从事低音提琴演奏、学习的人,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可谓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低音提琴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万哈尔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包含了交响乐、室内乐、重奏,和乐器独奏等,但是为低音提琴所创作的只有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可谓是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经常在低音提琴音乐会上被大师们演奏。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1:Moderato Allegro;ll:adagio;lll:Alle-gro Moderato,这三个乐章把低音提琴快与慢之间音响效果变化,低音提琴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变化,尤其是将泛音音区的音色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首乐曲有着典型的维也纳音乐的风格,用了维也纳大三和弦为主基调,主题明确,和声效果饱满稳定,旋律优美。本文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并以在第一乐章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来做解决:谱例1
一、呈示部
乐曲由20小节的歌唱性主题引子引入,呈示部一开始就由主和弦发展开来,在对谱例1的演奏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就是,像这种古典主义的音乐,对比显得非常的重要,强弱之间的对比、连弓法与顿弓法之间的对比,不同触弦点之间的对比等,在接触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时候,我发现在古典音乐中对强弱之间的要求非常严格,fff、ff、f、mf、p、PP、mp都有着很明确的要求,我发现在平时的演奏中要特别的注意,像此曲是四拍子,有着很工整结构(强、弱、次强、弱),在练习时首先要有这种清晰地概念,心中有着强拍弱拍的意识,这样在演奏时才不会把节奏弄乱,不会把曲子的流动性弄乱,也有助于我们稳定演奏的速度。
乐句之间的对比,像这份谱例1中对于力度符号的标记很少,除了连线与顿音的区别外,那我们怎么才能拉出不一样的感觉呢?首先我从谱例21主题旋律的进入到第26小节开始,做多一点的渐强,到28小节做渐弱,然后再从29小节弱起做渐强到31小节,也就是一直到这一乐句的结束。同时要注意的是,随着从弱到强的变化,弓子也应该是越拉越长,弓速越来越快(弓速越快琴弦震动越快),弓压逐渐加强(弓压越大琴弦震动幅度越大)并且弓子应该慢慢的从指板处移向琴马处,反之也是一样。下面我就来说说原因:(1)从26小节到28小节是一个上行音节到下行音节的过程,从听觉效果上来说由于是从低音到高音,我们首先会有从弱到强的自然感觉,反之会有从强变弱的感觉。再加上我们弓速和弓压的不断的变化,强时触弦点靠近琴码,弓速变快,弓压变强,工具变长,弱时反之的方法。就能做出很明显的强弱对比。从29小节开始就是一个完全的上行音节,根据音的自然走向(由低到高),所以我们演奏时应由弱到强。而且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我发现这样演奏及处理方法都是可行的。
谱例2
谱例2是呈示部的再发展,在这一段中又出现新的问题,(1)保留指的运用,这个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了,因为在所有的弦乐器中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但是因为低音提琴的琴弦又粗又硬,发音慢等原因,保留指对低音提琴的演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37小节,这看似简单的旋律如果用低音提琴来演奏,可是不简单,首先如果采用都在G弦上演奏的话,每一个音都要换一次把位,这在这首曲子的速度要求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左手会跟不上换把的速度,但是我们发现第七把位上可以不换把位的演奏这几个音,这就是弦乐中所指的横把位,在横把位演奏时我们要注意,需尽量的提前做好下一个音的演奏准备,也就是要用好这个横把位的保留指法(保留指法有很多种,宗旨就是尽量减少换把和减少手指的动作)我在谱例2中第37小节就用了同时用手指压住三个音的保留指法,这样大大减轻了左手换指的负担,也减轻了要不断换弦的右手运弓压力,帮助了左右手的协调。(2)扩展指法的运用。例如在谱例2中的第39小节,这个小节出现了(G B D)这三个音,这三个音占了低音提琴一个半的把位距离,在演奏中虽然可以用不断的换把来解决,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演奏会出现许多杂音,同时会增加左手音准的负担,还有可能影响到演奏的速度等,是很笨的一种演奏方法,经过自己平时的练习演奏经验,决定在这里使用扩展指法,顾名思义,扩展指法就是有意识的打开手指之间的距离,以增加手指在把位中的长度,从而使手指能控制一个半把位的音区,经过尽量的打开手指,适应这种指法的练习,我能够轻松的演奏39小节了。虽然扩展指法能使我们走很多的捷径,但它也受很多限制比如说1)手小的人不能用2)有时手指没有完全打开,导致要扩展的那个音偏低3)需要左手手指有力量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所以平时我们要养成练习保留指发和扩展指法的习惯和概念。
谱例3
从第63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展开部分第一主题变奏,与乐曲的开头相比较,音整个提高了五度,在这里的演奏处理上面,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来演奏,虽然看起来两段之间没有任何表情和力度记号变化,但是力度、表情的变化与音的高低变化是相呼应的,之所以在这里要提高五度,更是为了强调主题旋律,力度的增加便可以直接表现这点。还需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力度增加了,但是也要注意弱音的存在,就比如是四拍子本身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等。另外,如果想要处理好这两段之间的对比或者是传承关系,对弓子的处理也很重要,在弱拍时弓速不宜太快,弓段最好是在上弓段等等,同时揉弦的快慢也要注意,现在在低音提琴的高音区演奏时,由于高音比低音震动要快,更容易被听到,但是所需要的力量要比低音区多,所以揉弦的速度也应该相应的比低音区揉弦要快 些,反之在低音区的演奏时,揉弦的速度也要稍缓一些,做好上述这些才能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保证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的完整动听。
谱例4
在这首低音提琴协奏曲中,会出现大段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4),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在拉的时候会出现杂音,开始我以为左手的问题,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以及一些资料的讲解,我在右手的运弓上面找到了原因,原来在用右手运弓时我的手腕的动作太多导致的,动作越多,出现杂音的概率就越大,要减少杂音的出现,就要有意识的去控制右手手腕,减少多余的手腕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适应这种方法后,换弓和换弦时所产生的杂音明显少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减少手腕运动,手臂也能够使用更多的用上力量,拉琴时的声音变大,变得浑厚。
接下来看下华彩的演奏:
华彩(Cadenza)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乐队通常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的华彩是由维也纳艺术教育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根据此曲所改编创作乐段,40小节的华彩在整个乐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这段华彩也把低音提琴的魅力,独奏性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习演奏这段华彩时我碰到了些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双音的使用。
低音提琴是以四度为标准的定弦方法,这点和小提琴等弦乐器有着很大区别,在横把位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双音在低音提琴的古典曲目中并不多见,这首协奏曲的华彩是由低音提琴大师Ludwig Streicher所写的,其中用了很多的双音来展示(谱例5),这些双音无疑增加了华彩的演奏难度,但是同时更加展示了低音提琴这门乐器的神奇。练习双音,需要娴熟的保留指技巧和横把位音概念,还有良好的和声音响概念,以及有力的手指,良好的音准,这些都是拉好双音的前提,然后开始练习在拉出双音的时候换把,慢慢的加强双音换把的准确性。
谱例5
音乐性
这段华彩运用了非凡的演奏技巧,同时又始终与主题紧密相联系,又因为是大师级演奏家所创作的华彩,所以在技巧、力度符号、表情符号、弓法、指法等,都做了很细致的标记和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不仅要把技巧学会,在音乐等方面的处理上也很重要,我们对华彩中每一个符号的要求都要理解,华彩是整首乐曲的再次升华,我们只有把音乐和技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的真正精髓。
这首乐曲是低音提琴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生动,富有活力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向了那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展现绚丽技巧的华彩又让我们看到了低音提琴的另一面,激情、厚重、动听等,通过学习这首《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使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使自己对低音提琴艺术、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