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传记题材电影中人物友情的缔造与展现途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是2016年好莱坞出品的两部传记电影,分别刻画了上个世纪两段被西方世界津津乐道的友情。《天才捕手》描写了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和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友情,《知无涯者》描写了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G·H与印度的数学天才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之间的友谊。两部传记电影都以友情为主题,在人物友情的缔造与展现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各具特点。
  一、 以人物个性与作为媒介展现友谊的缔造过程
  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拥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的,《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的编剧深知这点,因此在影片中不惜笔墨的勾勒这两对朋友共同的崇高目标。《知无涯者》中哈代发现了印度小伙拉马努金的数学才能,一手将这个连小学文凭都没有的印度穷小子推上了剑桥大学皇家学会院士的位置,在破解“整数拆分”这个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过程中结成了高尚的友谊。《天才捕手》中,柏金斯发现了沃尔夫的文学才华,倾尽全力在各个方面帮助沃尔夫完成文学作品,两个人为了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展现给观众这个共同的目标缔结了密不可分的友谊。在“伯乐”的帮助下,两匹“千里马”也分别大展手脚,沃尔夫写出了《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旷世作品,拉马努金解开了质数定理和整数拆分等多个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两部影片都准确的抓住了奋斗目标这个关键点并展开故事,将人物的事业发展和性格特点融入到他们友谊的缔结过程中。
  《天才捕手》抓住了柏金斯和沃尔夫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利用两个人性格的冲突营造影片故事情节的冲突。开篇中,柏金斯在慢吞吞的火车上读着的就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初稿,影片中柏金斯突然不自觉的坐直了身体,嘴角漾起一丝笑容。慢悠悠的火车如同柏金斯慢悠悠的性格。与之相反,沃尔夫在影片中的登场要“鼓噪”得多,他第一次出场是自己跑到沃尔夫的编辑部,一副自来熟和大大咧咧的样子。透过两人出场,影片明确表现了两个人性格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之间后来隔阂的产生。巧妙的是,影片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他们的友情来说,性格上的冲突和共同的文学追求孰轻孰重?那样能成为主导他们友谊的最关键因素?《天才捕手》整部电影都沿着这条暗线为两人安排了大量的对手戏:在友情的“蜜月期”,两个人在酒馆、办公室、车站、路边讨论稿子,从如何处理好繁复的句子到如何用最简单的一个词表达作品意境,甚至为了校稿搬在一起同吃同住长达9个月;在友情的“破裂期”,两个人断绝了一切来往;在友情的破冰期,两个人都幡然悔悟,泪流满面。影片通过这样的刻画将两个热爱文字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友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明白他们的友谊之桥是怎样架构起来、怎样不断加深和怎样经历考验的。
  《知无涯者》的导演马特·布朗一直善于抓住少数核心创意,对电影主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解读。在《知无涯者》中,他准确地抓住了哈代和拉马努金对数学相同的追求与性格特点这两个相似点入手表现人物之间的友谊。影片中哈代和拉马努金的沉稳、真诚、钻研、深思熟虑、直爽、没有城府等极为相似,在数学上相似的痴迷和同样的追求更使两人成为忘年之交。但是,是电影就必须营造冲突,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制造悬念并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变化。《知无涯者》将冲突设定在两人数学基本认识上的巨大差异。哈代受过系统的数学体系教育,对数学证明都有着严谨刻板的逻辑要求,而拉马努金小学尚未毕业,完全靠自学和直觉解决数学问题。学术基础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事业上产生同样巨大的分歧,而他处理分歧的过程恰好成为影片展示他们缔造更高层次友谊的途径。
  两部电影都通过性格和事业追求上的异同来搭建主人公之间的友谊桥梁,同时也来制造人物之间的冲突。《天才捕手》中的友谊基础构建在相通的事业理解上,将冲突设置在性格的差异上。而《知无涯者》的友谊基础构建在相同的事业追求和相似的性格上,冲突在人物对事业理解的差异上。虽然由于历史真实情况使两部电影的具体设置不同,但是两部电影在表现人物友谊上的整体思路确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人物个性与作为这两个要素来展现友情的缔造过程。
  二、 善于应用情境——在大环境下体现友谊
  会讲故事的电影必须在讲故事前先营造好一个环境,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受历史事件、社会思想、文化氛围的影响。这样的电影故事和塑造的人物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天才捕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恰逢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影片一带而过地说明了四处碰壁却被柏金斯慧眼识才的著名作家,如海明威、费兹杰罗、劳林斯等。这些“打酱油”的角色似乎与柏金斯和沃尔夫之间的友谊完全无关,实际上不但为柏金斯的慧眼做了注脚,也反衬出他与沃尔夫的友谊是独一无二的。影片对大环境的描写还抛给观众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若干个沃尔夫成就了柏金斯,还是一个柏金斯成就了沃尔夫?其实,答案也就在《天才捕手》着力描绘的这个时代大环境中:他们的成就如同他们的友谊一样,缺了任何一方都难以成立。一方面,文学盛行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沃尔夫、海明威、费兹杰罗等人提供了最好的创作土壤。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学的喜爱使他们快速得到名声和物质回馈却迷失了自我。在这种环境下,柏金斯对沃尔夫无微不至的照料和悬崖勒马的规劝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曾有观众质疑《天才捕手》浪费笔墨描写环境是不必要的,但实际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影片将主人公的友谊放置在那个特殊的大环境下,人们才会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们友情的来源。
  无独有偶,《知无涯者》在环境刻画上也不惜笔墨。影片对拉马努金在印度的生活、社会、家庭环境的描写占据了近10分钟,不但起到对比他到达英国后生活发生的迥异变化,也为表现他此时心情的波澜起伏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还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拉马努金被绝大多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教授们所怀疑甚至被敌视。《知无涯者》利用这些对比来说明拉马努金的困境和哈代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是多么的珍贵,使观众不由得产生这样的感悟:高压下的友谊最经得起考验,也最应该被珍惜和尊重,哈代和拉马努金之间就是这样的的友谊。   通常传记电影中男人之间的友谊不超过以下四个范畴:第一种友谊代表了道义、第二种友谊印证了使命、第三种友谊诠释了情怀、第四种友谊铸造了传奇。《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将主人公放置于时代的大环境中,几乎囊括了全部这四种友谊的形式。虽然职业领域完全不同,沃尔夫和拉马努金这两个年轻人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与人生导师在一起时产生的。不仅是因为他们在人生成长阶段最关键的时刻获得了最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因为真挚的友谊激励了他们的斗志。哈代帮助尚未谋面的拉马努金是出于道义,柏金斯欣赏沃尔夫是由于文学情怀,哈代和柏金斯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住压力帮助学术后辈很大原因是自身的使命感促使的,而最后沃尔夫和拉马努金的成就成为文学界和数学界的传奇。当然,哈代和柏金斯、沃尔夫和拉马努金之间的友谊更是两部电影所歌颂并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传奇。
  三、 友情的多种表达方式——淡若水或/和浓于血
  2016年9月上映的《使徒行者》中,古天乐又一次演绎兄弟情义,一边大喊着“这家澡堂不好,我们换一家”,一边为朋友冲锋陷阵。这种流血洒泪的镜头对友情的表达非常直接,是很多电影诠释情义“浓于血”经常采用的方式,而《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则回避了这种过于夸张和表面的友情表现方式。
  《天才捕手》中,柏金斯和沃尔夫性格一冰一火,关系时近时远。但无论是岁月流转还是时过境迁,却始终砍不断两个人的情义。电影抓住了两人争执时的场景特点,柏金斯冷静表面下的愠怒、沃尔夫的暴躁和固执形成了鲜明的对撞,两个人情同父子的关系就此割裂。影片到这里没有采用“10年后”的字幕将两人此后的经历一带而过,而是交代了柏金斯又获得了海明威、而沃尔夫拜访了另一个知名编辑菲茨杰拉德。虽然他们后来的组合也产出了精彩的作品,但是却少了那种默契和无话不说的推心置腹。《天才捕手》几个场景衬托出这种对比:两人不约而同地回到之前经常去的黑人爵士酒馆中买醉、独自坐在曾经一起讨论剧本的火车上看着陌生人发呆……两个如同失恋般的男人或怅然若失、或魂不守舍。当两个人不知道如何收拾的时候,一场出人意料的变故使沃尔夫提前做出了决定,当他大病醒来的时候立即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给柏金斯写信。影片中,午日的阳光透过白纱窗帘倾洒在病房里,沃尔夫颤抖的笔尖写下“Dear Max……”联想到影片前期对他平日写作着魔状态的表现,观众不仅会想到若是没有柏金斯的有力节制,恐怕斯人早已离去。在电影中,观众看到两个彼此融入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里互相尊重,在文学上相互推崇,事业上相互成全,一路上相互扶协。虽然离开一段时间,而且“离开谁都能活”,但是命运让他们相遇后便无法使他们忘记彼此间的羁绊。影片没有依靠肉体的流血来证明彼此的紧密,但他们的精神却早已融入在一起,浓于血。
  《知无涯者》则“淡若水”来诠释哈代和拉马努金之间的关系:拉马努金初到三一学院,全体就餐时发现所有烹饪用油都是猪油,但粗心的哈代只是关心了一下是否找到了牛肉;哈代也不没有像柏金斯对沃尔夫那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拉马努金的生活及情感,影片中拉马努金又饿又冷的窝在寝室时,哈代一直茫然不知;对拉马努金虔诚的宗教信仰,影片中哈代只是生硬地说:“我是无神论者。”对于哈代的“冷”,影片给了三点解释:其一,哈代终身未娶,因此“不太会照顾人”;其二,他致力于学术,“脑子不太想其他的事儿”;其三,哈代外冷内热,他是从大的层面对哈马努金进行帮助的,因此不注意细节。影片中对前两条既有明述又有情节体现,但是第三条却只有情节没有明确的字句,然而第三条却贯穿影片始终,成为影片的主线。在观看《知无涯者》后,观众不仅不会觉得哈代是个生硬古板的冷老头,反而会被他那种深沉的、从不会表述出来的爱所感动。这种“淡若水”的友情在现今世界的稀缺使其尤为珍贵,而《知无涯者》将这份友情体现的如此真实,不仅令观众产生唏嘘之感。
  友情是电影中永恒的话题。《天才捕手》和《知无涯者》从人物所处大环境入手,抓住人物的作为、共同的追求、性格的特点来展现人物友谊缔造的基础与过程,同时以真实的笔触分别刻画了这两份友谊的独特之处。观影后,观众不仅会将柏金斯与沃尔夫、哈代与拉马努金的友谊作为镜子,对自己现实生活中友谊的进行重新审视,对于一部缔造和展现友谊的电影,这样就足够了。
其他文献
顾扬 1956年生。1978年入扬州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扬州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家协会理事、扬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彩绘清润 体格高雅——谈顾扬的工笔花鸟画  汪为胜    工笔花鸟画是一种精细描绘但又不失繁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善于将“应物象形”的具象性与“勾勒填彩、旨趣浓艳”的方法结合起来,在“妙体”“写生”的前提下,寄情于鸟啼花放、鸢飞鱼跃之中,
1953年,有着近百年殖民历史的柬埔寨摆脱法国控制,重获新生,为了抵御西方话语霸权,构建民族文化内涵,稳固社会伦理秩序,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尝试把电影作为国家建设的工具之一,不仅“为柬埔寨制片厂和电影制片人成功地减免了税收”[1],同时还派遣罗姆·索芬(Roeum Sophon)、列夫·潘纳卡(Lev Pannakar)等人留洋法国学习电影制作,据不完全统计,“1960-1975年间,柬埔寨的电影
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于2017年夏天正式上映,至今仍在各大影院热映。影片讲述了藏族男子尼玛扎堆的朝圣之路,他的目的地是藏传佛教的圣城拉萨以及圣山冈仁波齐。这本是扎堆代他英年早逝的父亲实现遗愿,但在此过程中,扎堆本身也获得了灵魂的洗礼,成长为一位笃定的佛教徒。在这部看似远离世俗生活的影片中,却包含了异常深邃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当前处于彷徨境遇中的大学生思想,尤具积极的引导意义,值得专门加以论述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剧照 日本著名动画制片人——高畑勋,擅长发掘潜藏于日常生活中平淡恬静的人生真谛。他的代表作《岁月的童话》在1991年制作完成当年就创下了18.7亿日元的票房业绩,成为日本年度最卖座动画影片。  影片讲述:某报社的女职员妙子,向报社申请了10天休假去乡下探亲。在列车上,她从飞逝的风景中,感怀时光倒流的美妙,勾起了她对小学五年级的回忆……到站后,迎接她的是自己姐夫
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译片”。广义的译制片就是指将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以该种语言配音或叠加字幕后的影片。狭义的译制片单纯指的是配音混录后的影片。[1]本文所研究的译制片属于后者。  综合分析影视语言中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关系,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英语译制片中画面语言对人物语言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口型与画面一致  影片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
女性苦情戏是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广泛存在于戏曲、文学、电影之中,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尤其盛行,它体现了一种父权文化下被伦理化的东方美学,女性外在的阴柔美和内在的道德美是高度统一的,分别映射着男性潜在的感官欲望和道德理想。纵观中国早期电影史(1905-1949),出现了家庭伦理片、爱情片、武侠片、神怪片、喜剧片、战争片、歌舞片、恐怖片、体育片、间谍片等各种题材各个类型,其中女性苦情戏是长盛不衰的一个叙事
摘 要: 本文围绕艰苦创业,创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农村教育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校园;爱岗敬业,视工作为生活;提高师资力量,打造创新学校四个方面讲述了农村教育的追梦人——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丈八丘联小校长董春玲的先进事迹。  关键词: 董春玲 教育理想 教育者    在莱芜战役的发生地、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所在地有一所闻名全国的山区农村小学的典范——丈八丘联小。在这里有一位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女校长——董
“淡”与“疏”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给人最深的审美印象是萧散而简淡,应该说在这种印象中萧散比简淡更为直观。这种印象源于“淡”与“疏”关系,董其昌的《送刘侍御等五首》可称之为代表作。对于萧散空间的营造古而有之,对于淡墨表现董其昌却孤诣独求。  在古今书法创作中,对于墨色变化大多数的作者都遵循着一种主流的审美标准,更多的将书写投向于用笔与结字形态的变化,对于淡墨的应用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董其昌围绕着简淡
摘 要: 文言文教学要想从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改变照本宣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三峡》教学为例,对以阅读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试读课文,读准字音;研读课文,读出节奏;品读课文,读出语气;诵读全文,读出感情。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三峡》教学 朗读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作品约占40%;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语文试卷
扬州八怪,是活跃于清代中叶扬州地区的一批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群体,代表着清代中叶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扬州八怪也是关心民瘼、针砭社会沉疴的一群人,成为当时社会良心的代言人。扬州八怪同时也是一群工诗善文、喜好戏曲的文人群体,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精彩的一页。迄今学术界公认的扬州八怪包含有郑板桥、李觯、金农、黄慎、华喦、高翔、罗聘等十五家。金农是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  金農(1687年一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