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绝技有传人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您是吕氏第几代传人了?
  答:我父亲是吕氏的第一代,他不是家传的,我是家传的,应该是吕家第二代。但近现代从宜兴总的来讲,称顾景舟是第一代,我父亲第二代,我第三代。
  问:您从事紫砂艺术受家庭影响很大吗?
  答:是,我是从16岁开始的。
  问:开始学紫砂是被迫还是自愿的?
  答:完全自愿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放学回来就在我父亲的工作台旁边看,经常这样。我小时候对紫砂就非常感兴趣,初中毕业父亲就让我早点学艺了,他认为学这个行当应该早点,父亲的观念是让我先学艺再去读书。
  问:您的老师就是您父亲吗?
  答:是,我的老师就是我父亲。
  问:前几天我在北京看了您和您父亲的紫砂展,我感觉您父亲做的壶看上去很精典、沉稳,您做的就和您父亲的感觉不同,感觉有一种年轻、活力在里面,您认为将来可以超越您父亲吗?
  答:要超越必须另辟蹊径,用不同于先辈、父亲的另一种手段来阐述艺术。我现在接触外面的东西要比我父亲多一些,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的机会也比前辈要多。
  问:您现在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您从16岁开始学艺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学习技术、技巧。第二个阶段比较复杂,是积累知识,以求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时期。我16岁开始学艺,先是学基础工艺的,后来又去读书,包括在国内的美术学院深造,去新加坡的南洋艺术学院系统学习;这阶段也临摹喜欢的紫砂大师的作品。第三阶段就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问:除了跟您父亲学一些基础的东西,受艺术熏陶外。您有没有从以往紫砂大师的作品中借鉴一些东西?
  答:有,我经常看一些前辈的东西,比如陈鸣远、邵大享等。
  问:您是通过什么方式?
  答:资料。还有各大博物馆的藏品。
  问:据我所知,现在做紫砂壶的原材料有一些限制,您和您父亲做的壶所用的材料都是以前的吗?
  答: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就买了最好的紫砂泥存在我们的工作室里。原材料对我们来说非常充足,我们不存在资源问题,我们所储存的我这一辈都用不完。紫砂泥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现在做的壶都是用以前的泥做的,不加任何色素,包括我们的礼品壶都是用二三十年前的泥做的。
  问:您认为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紫砂艺术品的效果吗?
  答:当然,泥料要好,要纯天然的,你的泥料不好,技术再好也没有用,做不出最好的壶。
  问:我在院里看到有紫砂泥,就这样随意放置可以吗?
  答:这些泥料放在外面雨打风吹都没关系,就像酒一样,放的时间越长越好。
  问:您和您父亲的壶现在市场上已经很贵了,您如何看待目前的紫砂艺术品市场?
  答:老百姓也需要喝茶,但没必要买大师做的壶来用,我们现在放在这里的都是一些精品,这些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买得起的。一部分有品位、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收藏艺术品,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工艺紫砂壶。你说我和父亲做的壶很贵,我觉得应该有这个价值。
  问:请您讲讲宜兴的紫砂制品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答:因为它的材料通过烧成以后是透气的,而且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紫砂泥制成的壶所泡出来的茶味道与其他的器皿都是不一样的,紫砂壶泡出来的茶原汁原味,并且紫砂泥中所含的那些微量元素对人体非常好。现在香港大的五星级酒店煲汤都是用紫砂锅。
  问:能给我们简单讲一下紫砂壶的制作流程吗?
  答:紫砂壶的制作流程有100多道工序,先是选矿、腐化、粘磨等很多基础工序,最主要的工序是成型。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部是手工制成。
  问:手工成型对艺术家要求很高吧?
  答:是,一定要功夫的。
  问:设计是先有立意吗?
  答:先有立意。首先要眼高,眼低手高不行,眼高手低也不行,眼到手到,心手合一,才能制作出最好的东西。
  


  问:您怎样提高自己的眼界?
  答:广采博纳。我就经常看陶瓷、书画、红木、青铜的展览和资料。我现在工作的院领导是一个红木专家,我经常到他那里去看、去学。很多东西都可以借鉴。
  问:哪种对您影响最深呢?
  答:最深的是油画,因为我们的绞泥讲究色彩,绞出来后就是一幅现代画,它讲究一种意境,我和父亲都不大喜欢很复杂的东西,包括我们欣赏画,都是喜欢简洁一点的,像我就很喜欢八大山人的画。
  问:您父子二人做的阴阳太极壶,谁是第一个有眼福的人?
  答: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陈传席(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当时,他要为我父亲写一篇文章,他来采访的时候正好是我们第一套阴阳太极壶出炉,他看到之后,说了一句话:不可思议。
  问:《紫玉金砂》电视剧里这把壶也一定花费了您和父亲不少心思吧?
  答:是呀,当时盖子还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设计好后,导演说还要改,要符合剧情。我在拍戏的过程中,不断地画图纸,突然有一天,灵感来了,画出来给导演一看,他说:他想要的就是这个。后来我父亲做出来这把你们看到的壶,反反复复好多次,是我们父子心血的结晶。
  问:听说《紫玉金砂》电视剧要拍续集,您还参与吗?
  答:参与,他们肯定还会找我,前面40集拍得这么精彩,不可能续集不参与。
  问:您觉得《紫玉金砂》尊重了紫砂的发展历史吗?这部戏对紫砂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紫玉金砂》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紫砂文化。作为宣传媒体,杂志、报纸面还是小,拍电视剧肯定要艺术夸张,达到雅俗共赏。《紫玉金砂》对紫砂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做紫砂的都受益了。他们都说:他们的壶价钱都涨了几倍。以前不懂壶的不喜欢,但通过电视剧播出以后,人们开始收藏壶了。每天我都接很多电话,所以说电视剧的力量还是蛮大的。
  问:在《紫玉金砂》中,您除了当顾问还参与了拍摄,肯定影响了您创作,最起码创作时间少了好多吧?
  


  答:这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讲,从大的总体的角度来说,整个紫砂行业是受益了。那部戏拍了半年,什么剧情用什么壶,包括拿壶的姿势都是我来指导的。小的角度讲我牺牲了自己的一些时间,但也有很大的收获。紫砂戏本身就是一个亮点,又通过媒体传播,通过这部戏我也受益了,接触的面广了,学到了好多东西。
  问:跟不同的人交流,对您做紫砂壶有没有什么帮助?
  答:有帮助。现在我们讲的人才都是多元化的,学会哪一样都对自己有好处,都是互通的,紫砂行业也是一样,艺术是相通的。
  问:紫砂壶的色彩是随意形成的还是先有立意?
  答:先有立意,心到手到,才能把想要的效果做出来。好的紫砂艺术品的完成是需要文化底蕴、文化修养的,如果不先立意的话效果是出不来的。
  问:是不是您父亲首创的绞泥艺术?
  答:是的,开始不敢做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是一步一步慢慢走过来的。
  问:您父亲现在在带徒弟吗?
  答:没有,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光会绞只是技术,还要懂一些画理,技术上可以掌握,但艺术上要靠悟性靠天赋。
  问:我看到一幅您练武的照片,您觉得武术对您的艺术有帮助吗?
  答:绝对有帮助,武术也是艺术,张弛有道在紫砂壶的造型上也可以得到体现。我自己的作品在线条收放间的表现,柔韧度与造型上的把握,都与武学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其他文献
罗明山是四川省绵竹县有名的老中医。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大的历史时期,人生曲折,饱受艰辛。但他性格开朗乐观,常对人说:“人生不怕难,就怕愁莫展,能求苦中乐,难中得锻炼。”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  罗明山在114岁时仍然身体健康,不但能为人诊病疗疾,还为《养生寿老集》一书作序。从序言看,文章简短,语言精炼,全文仅有250多字,序言有根有据,
期刊
张伯金,1946年生于安徽阜阳,1963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协会员,现任泰中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伯金的重彩山水画风格洒脱奔放,笔墨肆意挥洒。反映出画家内心自由豪放,超脱尘俗的人文追求。画家的笔墨语言既是美的,也是雅的,表面上看起来颇不经意,但给人以突如其来的视觉冲击和感染,看似浑然天成的作品都是一种成竹在胸的高难度追求,绝非一般庸人可为之,反映出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
期刊
柯琦,1951年7月生,河南商城人。1978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学习西画;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受教于诸多艺术大师和名家,学贯中西,刻意求新。1991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书画工作至今。出版有《柯琦画集》等。    柯琦是我的艺友,相交有年。他是当今中国画坛人品优秀、颇富才华、卓有成就的中年画家。他1951年7月出生于豫南古镇商城一个工人家庭。也许是家乡灵山秀水的滋养,也
期刊
吴俊达,1953年生,197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88年进修结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吴俊达画集》,负责承办过数次全国性书画活动和编著《宜兴书画作品集》。创办江苏国画院宜兴分院,现为宜兴书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无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宜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问:我到宜兴两天了,感觉宜兴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现代出了不少绘画名家,像徐悲鸿、吴冠中等。您是
期刊
蔡布谷,出生于中国南京,自幼随父亲著名画家蔡知新启蒙学画, 4岁始多幅作品刊载儿童杂志《小朋友》,自此立志绘画。197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1983年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其后任美术学院教师,同时随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学习书法。  1990年移居香港,任大型艺术杂志《收藏天地》主编、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视艺》杂志主编、《大公报》画坛版、收藏版主编等职。现为香港政府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评审委员 。 香港中
期刊
杨海滨,笔名无垠,回族人,生于1950年。早年毕业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沈阳市美协常务理事,辽宁省回族书画协会副主席,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沈阳书画院专业画家,创作研究部主任。出版有《写意牡丹技法》《水墨画猫技法》《猫蝶同乐《水墨鸡技法》《七彩牡丹写意技法》《杨海滨花鸟画作品集》。    近日在文物出版社新址见到了杨海滨先生,晤谈沈阳风物,畅叙京城时尚之余,观
期刊
2006年盛夏(7月13日)下午2时,我和同事及程助先生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采访了王个的儿子王公助。王公助老先生已80多岁,当时正生病住院,听说《鉴藏》杂志来采访,表示欢迎。我们一起聊了几十分钟,谈得很好。8月份本刊截稿之时,我们同王公助先生的儿子联系,不料王公助老先生已溘然仙逝。我谨代表编辑部所有同事对王公助老先生的家属致以深切的问候,并祝愿王公助先生一路走好!    问:您父亲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
期刊
印章在中国人眼里与西方人的签字一样,同为取信与人,代表个人权力的象征。于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印章已具有特殊意义的信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一般都要拥有一至数枚印章。印章也为日本、韩国等邻邦作为日常使用信物,同时又被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它已不简单是实用品,而成为一种学问、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紫砂材质具有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等特性,再经过紫砂艺人精心制做后,色彩古朴淳
期刊
根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改称作“砚”。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砚。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西汉至东汉,砚的发展比较显著。从此,砚逐步从实用向工艺转变。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东汉还出现了铜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瓷砚为主体的局
期刊
编者按:“瓦当”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一葩,是研究古代建筑、建材的实物;又是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史料。携带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瓦当不仅是金石研究的依据,也是篆刻家参照的样板,还被文人琢成砚台,名曰“瓦当砚”,成为具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文玩。在今天的收藏热中,瓦当的收藏不断升温。为此,我们特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先生撰写了这篇关于瓦当历史、研究、收藏、赏鉴、辨伪的文章。  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