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堆存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来源 :硅酸盐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长期堆存煤矸石中重金属在周边盛行风向土壤里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以宁夏枣泉煤矿煤矸石堆存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煤矸石堆存区周边盛行风向土壤中5种重金属(Cu、Zn、Pb、Cr、Mn)总量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开展了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分析及评价.结果 表明:由于煤矸石的长期堆放、风力、雨水淋溶等,堆存区边缘处重金属(Zn、Pb和Mn)含量较高,且随着距离的增大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中土壤pH值与Zn、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与Pb和Cr的可交换态呈显著负相关性,总氮(TN)与Cu的有机质结合态呈极显著负相关性,与残渣态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AC评价结果表明Pb在土壤中具有较高风险水平,其余重金属潜在风险水平较低.
其他文献
低温环境中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是影响“全混凝土”液化天然气储罐长期安全服役的重要因素.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耐低温高性能水泥基材料(CHC),利用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低温循环(20~-165℃)前后CHC的抗拉性能,借助压汞孔隙率测试和核磁共振测试分析了CHC的孔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相比于C60混凝土,CHC的总孔隙率较低,抗拉强度较大,峰后变形能力较强.低温循环后,微裂缝的出现和总孔隙率的增加导致CHC和C60混凝土的峰值应力下降.相比于C60混凝土,CHC中裂缝的宽度较小,总孔隙率的增加量较少,故CHC峰值应力
本文以聚醚、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羧酸减水剂JS-PCE和BT-PCE.通过正交优化所得的JS-PCE合成条件为:聚合温度25℃,抗坏血酸-巯基丙酸混液、丙烯酸滴加时间分别为3h、2.5h,酸醚物质的量比为4.25∶1,引发剂加量为聚醚质量的1.10%.添加JS-PCE的水泥净浆流动度达230 mm,表现出较好的流动性.采用界面化学及电化学等方法探究了减水剂对水泥的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聚羧酸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存在饱和吸附量,其与水泥颗粒存在强吸附作用,因此产生分散和减水作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SFLWC)因自重轻、耐热性好等优点,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愈加广泛.由于其本质为多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离散性大且试验费时耗力,因此采用细观均匀化理论预测其力学性能是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运用Mori-Tanaka均匀化理论,预测钢纤维体积掺量为0%、0.5%、1%、1.5%时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扭性能有限元分析,对受扭构件极限承载力经验计算公式提出修正建议.结果 表明,均匀化理论得到的弹性模量预测值与规范中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误差很小且与试
为了研究尾矿砂改性混凝土的受压损伤特征,对4组不同磷矿尾矿砂取代率的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压缩-声发射监测试验.根据混凝土受压损伤时所释放的声发射(AE)信号,定量探讨了材料的损伤程度,并以AE指标为基础分析了混凝土损伤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破坏和残余变形4个阶段;随着尾矿砂含量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尾矿砂取代率为30%(质量分数)的改性混凝土峰值抗压强度最大;由AE信号提出了损伤因子,损伤因子-应变曲线表明普通混凝土的结构损伤主要在塑性变形
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SRPC)是一类兼具减缩与减水双重作用的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它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作用将影响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利用平板抗裂试验对比测试了掺SRPC、聚羧酸减水剂(PCE)及小分子减缩剂(SRA)的混凝土早期抗裂性,并通过对表面张力、收缩率、孔结构、水化热等参数的分析,讨论了SRPC影响混凝土抗裂性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尽管SRPC在掺量0.15%(质量分数)下的减缩效果弱于掺量1.5%(质量分数)的SRA,但SRPC表现出更佳的早期抗裂性能.机理分析表明,SRPC除了与SRA都是
为了获得温度和激发剂浓度对碱激发矿渣净浆流变特性的影响,以NaOH为激发剂,S95粒化高炉矿渣为被激发组分,探讨了不同激发剂浓度(1 mol/L、2 mol/L和3 mol/L)和温度(20℃、30℃和40℃)下矿渣净浆在凝结硬化过程中屈服应力和表观黏度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以NaOH为激发剂的矿渣净浆表现出非牛顿体特征,屈服应力的发展符合Bingham流体模型.激发剂浓度和温度越高,碱激发矿渣净浆的屈服应力发展越快,并且屈服应力平稳期和增长期时长均随激发剂浓度和的提高而缩短;表观黏度时变模型可通过η=
为探明土体在酸碱污染情况下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以云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为污染源,考虑酸碱全范围pH值变化和作用时间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红黏土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 表明:与经历pH值为8.2的溶液处理过的红黏土相比,随着pH值升高或降低,红黏土的抗剪强度τf、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均呈现下降趋势;当pH值为0.5和13.8时,随着酸碱作用时间延长,红黏土的抗剪强度τf、黏聚力c、内摩擦角φ逐渐减小,7d之后趋于稳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废弃物,其强碱性是制约自身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赤泥进行脱碱,以期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保障铝工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综述了国内外赤泥脱碱方法,如水洗法、酸浸法、石灰法、盐类浸出法、CO2法、生物法等;同时从自由碱和化学结合碱的角度分析了各种脱碱方法的特点及主要脱碱机理,总结出赤泥脱碱的原理主要是中和反应、沉淀反应及钠置换反应.最后剖析了各种脱碱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赤泥脱碱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将为赤泥脱碱技术的进步以及赤泥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建筑陶瓷薄板作为一种轻薄、低能耗的家装产品而逐渐成为市场的发展潮流,如何进一步对其实现减薄和增强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建筑陶瓷高铝粉料为基体,设计二次球磨法并引入长径比为70~82的氧化锆纤维作为增强相,借助KH570表面改性剂改善纤维/基体(F/M)的界面结合,制备了氧化锆纤维增强超薄陶瓷板.研究表明,采用二次球磨工艺可以有效实现纤维在基体中的分散,当氧化锆纤维的掺杂量为3%(质量分数)时,超薄陶瓷板的弯曲强度可达到106.4 MPa,相较于空白样(96.8 MPa)提升了9.92%.在高温固相反应中
黄金尾矿是金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大部分尾矿直接堆积在尾矿库中得不到回收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愈发迫切.采用XRD、XRF、SEM、激光粒度仪、TG、DSC等测试手段对黄金尾矿的材料属性进行基础性研究,采用ICP、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pH值测定等测试方法进行环境属性研究.讨论了重金属溶出含量、放射性比活度和酸碱性,分析了黄金尾矿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和二次利用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30 d重金属溶出含量小于地表水Ⅲ类水限值;放射性内外照射指数IRa=0.1、I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