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谋开篇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287315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章的开头,宋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明谢榛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由此观之,文章的开头,自古以来都是创作的关键。“起句发意”应该是指在文章的首句或是首段,开门见山阐明观点,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凤头”,是指开头切入点要短小,语言要精妙;“如爆竹”,则是于气势而言,要先声夺人,吸引眼球。
  要写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简洁晓畅,直入主题。文章的开头,语意要简明,快速进入要表达的主题,个人的观点、文章的主旨,要尽快呈现出来。一目了然的开头,直击人心。
  词语优美,善用修辞。记叙事件,运用恰当、合适的词语,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力。这就要求作者在表达时,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借助不同的修辞手法,把事件过程、心理变化等,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给人以美感。
  注重技巧,巧妙表现。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置悬念”“借用典故”“引用名言”“反弹琵琶”等等。开头的形式美,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水仙花又开了。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色彩那般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严阵《水仙》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陕西的简称就是陕。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那么,这个夹耳的陕,就让人有了诸多的兴趣。
  ——王剑冰《陕州地坑院》
  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陆春祥《笔记的笔记》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说过:“现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最精密的科技,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
  ——刘益善《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冰心《病榻呓语》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孔乙己》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孙犁《荷花淀》
  老师:文章的开篇很重要,精彩的开头,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和兴致,我们选择了一些名家文章的首段,请各位见仁见智,阐述一下它们的好处。
  项锦龙:大家好,我先说第一个。文段重点写水仙花的叶子、花瓣等,描述得非常细致,引发我们的思考,但笔锋一转,作者开始说相关的故事。这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看似写自然,其实是写人,引起我们的兴趣。
  方景峰:我倒是喜欢王剑冰的《陕州地坑院》,开头用了反问的手法,引领读者去思考“陕”在哪儿,以为是人人皆知的陕西,作者却从历史角度来说,不经意间看到作者渊博的知识,读之意兴盎然。
  蒋俊楠:《笔记的笔记》开宗明义,是挺好的方式。作者从读“笔记”出发,思考“历代海量笔记”中的各种情况,用了“碎石和金子”来作比喻,让我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更引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都“一塌糊涂”了,那“光彩和锋芒”怎么来?这让我心驰神往,想一探究竟。
  吴珊:《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利用名人名言开篇,这是我所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才华横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莱辛对学历与人品的分析言论,切合文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提到“他们”的冷漠,是因为不读文学作品,真是令人深思。
  江长虹:《故都的秋》的开头非常精妙。首先是“清”“静”“悲凉”,奠定了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基调;用词上由“饱尝一尝”,可看到作者内心的喜欢;“故都的秋味”暗含着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这样的首段,可谓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   俞永才:冰心是我最尊重、喜爱的现代著名作家之一。在《病榻囈语》中,开头的“忽然一觉醒来”,颇感突兀,顿时心灵被击中一般,引我去关注文段内容。路灯的光线,飞扬的灵魂,让人揣摩作者此时的心境。而引用老子的名句,字里行间透着人生的道,引发读者阅读兴致。
  老师:这几位同学从个人对名家的感觉到文章开头的构思,都作了分析和评价,不能说是抛砖引玉了,该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接着来分析,各位同学可以详细些来讲。
  洪叶荣:《背影》是我们中学课文中的,“背影”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全文的线索。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典型,定格在千千万万学生的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文章一开篇,就直奔主题,让人体味父爱伟大的同时,更给人一种沉重感。
  吴怡:《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领袖人物赵树理的代表作品,作品塑造了两种典型:追求民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他们激情澎湃,青春似火;另一派则是保守、落后的二诸葛与三仙姑,他们愚昧无知,固执己见。小说一开头,就让这种在当时农村非常典型的势力“闪亮”登场,突出了小二黑与小芹冲破重重阻力、良缘终成的现实意义。
  张子怡:环境描写或是场景描写,放在文章开头,能够使读者展开想象。《孔乙己》的开头,首先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前来喝酒的顾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众多的顾客中,作者只是有目的地选择了两类人,一类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另一类则是在房里坐着喝酒的文化人,寥寥数笔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弊病,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汪芳:《荷花淀》,大家都非常熟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的耻辱与悲伤的抗日岁月,在大师的笔下竟这般如诗如画,这里听不见隆隆的坦克声,看不到紧张的备战状况,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在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一段人间天国的环境描绘,激发了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很平常的景物描写,不经意间却一举两得,这才是大家的水平。
  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同学们在分析时,整体把握得挺好,及时选用关键的片段,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及其作品的风格,进行评价讨论,深信大家都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开篇中可以用上。
  名家的开篇,读之喜欢。想要真正地学习和借鉴,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呈现出来,该如何去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
  1.表达技巧的运用。在开篇时,恰当使用反问、排比、引用等方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新的感觉,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开门见山点题。写作时,利用首段的几十字,三言两语,点明文章的主旨和个人的观点,引起阅读者兴趣。
  3.语言贴近时代。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生活中那些熟知的俗语,耳熟能详的热词顺手拈来,可让人感觉亲切。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京剧老生三大贤之一、“马派”创始人马连良从8岁进入喜连成科班学徒起,对每个角色、每句台词都悉心钻研,对每一次服装造型都会尽心配合。  1910年,9岁的马连良在一部戏中跑龙套。他早早来到后台,自己动手将护领、水袖拆下,洗干净,抻严整,又在盔头箱里仔细挑选了一副髯口,把它烫直顺,最后用刷子把厚底靴的靴底、靴帮刷得雪白。做完这些后,他把整套行头放在稳妥的地方,才回到自己的屋里小憩,准备晚上上场
期刊
一、讓素材呈现丰富之美。高考议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比的就是素材。没有素材,万万不能;素材少了,内容会单薄无力。你得想一想,除了人物素材,还有没有自然素材;除了古典素材,还有没有鲜活的时代素材;除了事实素材,还有没有诗词名言之类的理论素材;除了国内素材,还有没有国外素材。简而言之,选择的材料要准而新,不能人云亦云;要富于变化,不能简单拼凑。材料横贯古今中外,布局详略得当,说理才会充沛有力,才能展示自己
期刊
刘伯承元帅的儿女们之所以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所建树,大概和刘伯承元帅的俭朴教育密切相关。  解放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叮嘱妻子,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因此,家中几个孩子穿衣都很朴素,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儿子刘蒙都读中学了,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  有一次,女儿刘弥群丢了母亲新买的钢笔,照样和弟弟嘻嘻哈哈地玩游戏。
期刊
前段时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睡个好觉”成为青年人的奢望。有专家表示,中国青年人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不规律的作息,对身体造成了潜在危害。  很多青年人缺乏睡眠,其中缘由,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很多青年缺觉是“都市夜生活,越夜越精彩”:熬夜看球、通宵网吧、把玩手机……享乐型生活方式的画外音是“花开堪折直须折”,但夜生活挤压睡眠时间,透支健康资本。身体是敏
期刊
宋朝名臣丁谓曾担任宰相的职务,有一年,他因为极力庇护一名本该被杀头的官员,最终触怒了太后,于是不但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抄没了全部家产,还被贬到偏僻的崖州去任职。丁谓在絕望之余,却又不甘心失败,很想找皇帝为自己求情,请求把自己调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但他也知道,凭借当时的身份,他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就连给皇帝写信也是被禁止的事情。  丁谓想来想去,想要委托太守刘烨为自己传递消息,却被对方一口拒绝了
期刊
沈从文赎书  沈从文爱看书,也爱买书,家中藏书数量非常可观。他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所以并没有把藏书当作个人私有品,而是乐意与更多的人分享。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文学系的同学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当然,他也希望借出去的书能按时归还,以便能让更多的人读到。  沈从文主持《大公报》副刊时,姚雪垠经常向该报投稿,二人便成了文字至交。1973年春,姚雪垠为了创作《李自成》,就通过好友徐盈向沈从文借
期刊
人的一生,会经历几番春夏秋冬,也免不了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浪和挫折,古诗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想,在“梅香扑鼻”的时候应该有我,在挫折和风浪中更应该有我。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被叛徒出卖,被元军俘虏,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宁死不屈之志。那是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英雄末路,处于生死关头的他毅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文天祥的一腔忠烈,长啸而出,
期刊
又是一年柚熟时。  妈妈从外省订购的柚子准时送达了。嗜柚如命的我赶忙用小刀划开包裹,一股沁人心脾的柚子清香在鼻尖绽放,缭绕。轻嗅,似乎整个世界的色调都柔和了许多。  晶莹剔透的果粒与味蕾相碰撞,汁水溢满嘴巴的每一个角落,一股熟悉的味道开始在口中蔓延,思绪飘回了从前……  幼年时。  我酷爱吃柚子,便是那时被你惯下的毛病。家门口大院里一株比我还老的柚子树,日日夜夜地守护着我们。每年秋天,眼尖的我总会
期刊
读过高中或者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不知道别里科夫的大约不多。  别里科夫是个只教一门专业课(希腊文)的老师,即我们所谓的任课教师。——明明只是一般教师,却能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总是高瞻远瞩为学校的长治久安考虑问题;他时时牢记政府法令文告的要求,积极主动协助上司的工作,甚至将本不属于他的班主任的职责、年级主任的职责甚至校长的职责都揽在怀里,“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他严肃批评姑息纵容学生的不良现象,跟那些坏
期刊
傍晚时分,街上车辆稀少,行人来去匆匆。  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北风卷着雪花,已经缠绵了半日,地面上早已是冰水交融,一不小心,就会跟大地来个亲密接触。  这不,红绿灯不远处,隐约可见正有一群人在围观,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好奇地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挤到了人群里。只见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趴在地上——正在努力尝试站起来,却不能成功。  老人的手一直按着左腿,显然,是摔伤了腿。  汗珠从老人的脸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