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章的开头,宋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明谢榛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由此观之,文章的开头,自古以来都是创作的关键。“起句发意”应该是指在文章的首句或是首段,开门见山阐明观点,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凤头”,是指开头切入点要短小,语言要精妙;“如爆竹”,则是于气势而言,要先声夺人,吸引眼球。
要写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简洁晓畅,直入主题。文章的开头,语意要简明,快速进入要表达的主题,个人的观点、文章的主旨,要尽快呈现出来。一目了然的开头,直击人心。
词语优美,善用修辞。记叙事件,运用恰当、合适的词语,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力。这就要求作者在表达时,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借助不同的修辞手法,把事件过程、心理变化等,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给人以美感。
注重技巧,巧妙表现。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置悬念”“借用典故”“引用名言”“反弹琵琶”等等。开头的形式美,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水仙花又开了。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色彩那般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严阵《水仙》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陕西的简称就是陕。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那么,这个夹耳的陕,就让人有了诸多的兴趣。
——王剑冰《陕州地坑院》
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陆春祥《笔记的笔记》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说过:“现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最精密的科技,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
——刘益善《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冰心《病榻呓语》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孔乙己》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孙犁《荷花淀》
老师:文章的开篇很重要,精彩的开头,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和兴致,我们选择了一些名家文章的首段,请各位见仁见智,阐述一下它们的好处。
项锦龙:大家好,我先说第一个。文段重点写水仙花的叶子、花瓣等,描述得非常细致,引发我们的思考,但笔锋一转,作者开始说相关的故事。这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看似写自然,其实是写人,引起我们的兴趣。
方景峰:我倒是喜欢王剑冰的《陕州地坑院》,开头用了反问的手法,引领读者去思考“陕”在哪儿,以为是人人皆知的陕西,作者却从历史角度来说,不经意间看到作者渊博的知识,读之意兴盎然。
蒋俊楠:《笔记的笔记》开宗明义,是挺好的方式。作者从读“笔记”出发,思考“历代海量笔记”中的各种情况,用了“碎石和金子”来作比喻,让我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更引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都“一塌糊涂”了,那“光彩和锋芒”怎么来?这让我心驰神往,想一探究竟。
吴珊:《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利用名人名言开篇,这是我所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才华横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莱辛对学历与人品的分析言论,切合文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提到“他们”的冷漠,是因为不读文学作品,真是令人深思。
江长虹:《故都的秋》的开头非常精妙。首先是“清”“静”“悲凉”,奠定了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基调;用词上由“饱尝一尝”,可看到作者内心的喜欢;“故都的秋味”暗含着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这样的首段,可谓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 俞永才:冰心是我最尊重、喜爱的现代著名作家之一。在《病榻囈语》中,开头的“忽然一觉醒来”,颇感突兀,顿时心灵被击中一般,引我去关注文段内容。路灯的光线,飞扬的灵魂,让人揣摩作者此时的心境。而引用老子的名句,字里行间透着人生的道,引发读者阅读兴致。
老师:这几位同学从个人对名家的感觉到文章开头的构思,都作了分析和评价,不能说是抛砖引玉了,该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接着来分析,各位同学可以详细些来讲。
洪叶荣:《背影》是我们中学课文中的,“背影”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全文的线索。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典型,定格在千千万万学生的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文章一开篇,就直奔主题,让人体味父爱伟大的同时,更给人一种沉重感。
吴怡:《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领袖人物赵树理的代表作品,作品塑造了两种典型:追求民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他们激情澎湃,青春似火;另一派则是保守、落后的二诸葛与三仙姑,他们愚昧无知,固执己见。小说一开头,就让这种在当时农村非常典型的势力“闪亮”登场,突出了小二黑与小芹冲破重重阻力、良缘终成的现实意义。
张子怡:环境描写或是场景描写,放在文章开头,能够使读者展开想象。《孔乙己》的开头,首先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前来喝酒的顾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众多的顾客中,作者只是有目的地选择了两类人,一类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另一类则是在房里坐着喝酒的文化人,寥寥数笔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弊病,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汪芳:《荷花淀》,大家都非常熟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的耻辱与悲伤的抗日岁月,在大师的笔下竟这般如诗如画,这里听不见隆隆的坦克声,看不到紧张的备战状况,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在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一段人间天国的环境描绘,激发了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很平常的景物描写,不经意间却一举两得,这才是大家的水平。
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同学们在分析时,整体把握得挺好,及时选用关键的片段,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及其作品的风格,进行评价讨论,深信大家都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开篇中可以用上。
名家的开篇,读之喜欢。想要真正地学习和借鉴,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呈现出来,该如何去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
1.表达技巧的运用。在开篇时,恰当使用反问、排比、引用等方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新的感觉,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开门见山点题。写作时,利用首段的几十字,三言两语,点明文章的主旨和个人的观点,引起阅读者兴趣。
3.语言贴近时代。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生活中那些熟知的俗语,耳熟能详的热词顺手拈来,可让人感觉亲切。
由此观之,文章的开头,自古以来都是创作的关键。“起句发意”应该是指在文章的首句或是首段,开门见山阐明观点,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凤头”,是指开头切入点要短小,语言要精妙;“如爆竹”,则是于气势而言,要先声夺人,吸引眼球。
要写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简洁晓畅,直入主题。文章的开头,语意要简明,快速进入要表达的主题,个人的观点、文章的主旨,要尽快呈现出来。一目了然的开头,直击人心。
词语优美,善用修辞。记叙事件,运用恰当、合适的词语,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力。这就要求作者在表达时,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借助不同的修辞手法,把事件过程、心理变化等,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读者,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给人以美感。
注重技巧,巧妙表现。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置悬念”“借用典故”“引用名言”“反弹琵琶”等等。开头的形式美,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水仙花又开了。看到它那翡翠似的长叶,雪片似的花瓣,以及它在纤细的花茎上托着的金色的花蕊,在冰盘的水镜里,倒映出一片印象派画家笔下的色彩那般缭乱而又模糊的光影,我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严阵《水仙》
你知道“陕”是哪里吗?你一定会说,陕西,陕西的简称就是陕。其实,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以西才为陕西。那么,这个夹耳的陕,就让人有了诸多的兴趣。
——王剑冰《陕州地坑院》
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仍然兴奋,因为里面有“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陆春祥《笔记的笔记》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说过:“现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最精密的科技,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
——刘益善《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冰心《病榻呓语》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朱自清《背影》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鲁迅《孔乙己》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孙犁《荷花淀》
老师:文章的开篇很重要,精彩的开头,能激发他人阅读的欲望和兴致,我们选择了一些名家文章的首段,请各位见仁见智,阐述一下它们的好处。
项锦龙:大家好,我先说第一个。文段重点写水仙花的叶子、花瓣等,描述得非常细致,引发我们的思考,但笔锋一转,作者开始说相关的故事。这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看似写自然,其实是写人,引起我们的兴趣。
方景峰:我倒是喜欢王剑冰的《陕州地坑院》,开头用了反问的手法,引领读者去思考“陕”在哪儿,以为是人人皆知的陕西,作者却从历史角度来说,不经意间看到作者渊博的知识,读之意兴盎然。
蒋俊楠:《笔记的笔记》开宗明义,是挺好的方式。作者从读“笔记”出发,思考“历代海量笔记”中的各种情况,用了“碎石和金子”来作比喻,让我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原因,更引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都“一塌糊涂”了,那“光彩和锋芒”怎么来?这让我心驰神往,想一探究竟。
吴珊:《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利用名人名言开篇,这是我所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才华横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莱辛对学历与人品的分析言论,切合文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提到“他们”的冷漠,是因为不读文学作品,真是令人深思。
江长虹:《故都的秋》的开头非常精妙。首先是“清”“静”“悲凉”,奠定了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情感基调;用词上由“饱尝一尝”,可看到作者内心的喜欢;“故都的秋味”暗含着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这样的首段,可谓是精雕细刻,匠心独运。 俞永才:冰心是我最尊重、喜爱的现代著名作家之一。在《病榻囈语》中,开头的“忽然一觉醒来”,颇感突兀,顿时心灵被击中一般,引我去关注文段内容。路灯的光线,飞扬的灵魂,让人揣摩作者此时的心境。而引用老子的名句,字里行间透着人生的道,引发读者阅读兴致。
老师:这几位同学从个人对名家的感觉到文章开头的构思,都作了分析和评价,不能说是抛砖引玉了,该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我们接着来分析,各位同学可以详细些来讲。
洪叶荣:《背影》是我们中学课文中的,“背影”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全文的线索。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典型,定格在千千万万学生的心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文章一开篇,就直奔主题,让人体味父爱伟大的同时,更给人一种沉重感。
吴怡:《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领袖人物赵树理的代表作品,作品塑造了两种典型:追求民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他们激情澎湃,青春似火;另一派则是保守、落后的二诸葛与三仙姑,他们愚昧无知,固执己见。小说一开头,就让这种在当时农村非常典型的势力“闪亮”登场,突出了小二黑与小芹冲破重重阻力、良缘终成的现实意义。
张子怡:环境描写或是场景描写,放在文章开头,能够使读者展开想象。《孔乙己》的开头,首先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前来喝酒的顾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众多的顾客中,作者只是有目的地选择了两类人,一类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另一类则是在房里坐着喝酒的文化人,寥寥数笔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弊病,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汪芳:《荷花淀》,大家都非常熟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的耻辱与悲伤的抗日岁月,在大师的笔下竟这般如诗如画,这里听不见隆隆的坦克声,看不到紧张的备战状况,在一片如画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在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一段人间天国的环境描绘,激发了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恨。很平常的景物描写,不经意间却一举两得,这才是大家的水平。
老师:由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同学们在分析时,整体把握得挺好,及时选用关键的片段,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及其作品的风格,进行评价讨论,深信大家都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开篇中可以用上。
名家的开篇,读之喜欢。想要真正地学习和借鉴,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呈现出来,该如何去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
1.表达技巧的运用。在开篇时,恰当使用反问、排比、引用等方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新的感觉,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开门见山点题。写作时,利用首段的几十字,三言两语,点明文章的主旨和个人的观点,引起阅读者兴趣。
3.语言贴近时代。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生活中那些熟知的俗语,耳熟能详的热词顺手拈来,可让人感觉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