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诗经》中人称代词的演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hanica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我国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对《诗经》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各个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诗经》;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演变
  作者简介:马丽娟(1988-),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菏泽市人,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中心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1
  一、第一人称代词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自称的代词,如果不算方言词汇,只有一个“我”字。可在古代,却比今天多得多。上古汉语中出现过6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卬等。其中,“我”和“吾”是经常使用的。上述的第一人称代词,最终“我”沿用至今,“吾”等其它几个第一人称则被淘汰。
  (一)“我”和“吾”
  “我”和“吾”分布在整个周秦时代,“吾”在《诗经》里未曾使用过,以此推断“吾”在当时并未有此表述。而“吾”在春秋时期广泛运用,与“我”一起使用。汉代以后,“吾”和“我”在口语中渐渐合一,在书面表达中“吾”基本不再使用。大约东晋以后,“吾”在口语表达中逐渐“我”代替,书面上则个别文人使用。据王力推断“吾”大约在“中古”时期从口语中消失。这种推断可以从现存的第一论证。但是与现在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诗经》中的“我”是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的。而在现代汉语中,“我”只能表示单数,复数形式是“我们”。
  (二)“余”和“予”
  甲骨文中只见到“余”,而《诗经》中基本上用“予”而不用“余”,从中可以知道“余”比“予”出现的早。在甲骨卜辞中, 已出现了代词“余”字, 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而且只用于主语。例如出现在甲骨卜辞中的“余见它(蛇)在之”。 到了西周,用“余”的风气便大盛起来。而“予”字作第一人称,是由“余”派生出来的。郑玄注《礼记· 曲记》谓“余、予古今字”。
  《诗经》、《尚书》等著作中基本使用“予”,表明当时“予”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并基本取代了“余”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地位。而在《论语》、《孟子》等儒家著作,基本上是用“予”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进行表述,这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然而在六朝以后,这两个代词逐渐消失。
  二、第二人称代词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书面语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复数形式是“你们”。而“您”是对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敬称。而在《诗经》中,有多个第二人称代词。
  1.女(汝)
  “女”是第二人称代词最早的表达形式,这个称呼出现于甲骨的卜辞中,本意代指女人。《说文》:“女,妇人也,象形。”之后常被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为了区别妇女的“女”而借用汝水的“汝”,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
  2.戎
  “戎”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兵器的总称。《说文》:“戎,兵也。从戈,从甲”,后常借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表示第二人称代词的意义与“戎”的本义同时并用。到了中古,“戎”只保留了本义及引申义,不再作为人称代词出现。
  3.而
  “而”最早见于春秋石鼓文,它的本义是颊毛。《说文》:“而,须也,象形。”后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为了表示“而”的本义,另造了一个字。到了现代汉语,“而”作为连词使用。
  4.乃
  “乃”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初意不明。《说文》:“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后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而本义则消失不用。在现代汉语中,“乃”作为副词或连词出现。
  5.尔
  较早在甲骨卜辞中出现的是“女”(汝)和“乃”,“尔”出现稍晚。但到了春秋时期,“尔”发展成为一个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在《金文》里只出现6次,而《尚书》中出现162次,《诗经》中多达211次,远远超过其它第二人称代词。由此看出,“尔”已发展为《诗经》时代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
  三、第三人称代词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都来自远指代词,到了西周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其”在《诗经》中的表述功能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两种。作为指示代词的“其”通常被用作为“那”、“那些”。先秦汉语中指示代词用的“其”大都被看作是远指代词。事实上,有些只表示第三人称的“其”,已经没有了“远指性”。例如: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大雅·皇矣》)
  “之”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远指代词,可译为“那人”、“那”、“那里”。到了西周时代,“之”完成了由远指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的转化,因为在《诗经》中有些“之”应视为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大雅·抑》)
  “厥”作指示代词,可译为“其”或“那”,所以也是表示远指的。表远指的“厥”在西周发展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大雅·大明》)
  “彼”在西周时代的语料中已经出现了,不过经常用作远指代词。虽然也有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但还有明显的远指性。例如: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彼”已经发展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彼常托而婴受之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诗经》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以及后来出现的“伊”、“渠”、“夫”、“匪”等,逐渐演变,被“他”替代,有了单复数的区别,复數用“他们”表示。
  总之,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逐渐发展演变,最终复归一元。
  参考文献:
  [1]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2]郭沫若:《卜辞通纂》,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胡厚宜:重论“予一人问题”,《古文字研究论文集》(第一集),1979年版。
  [4]郭沫若:《殷契粹遍》,殷都学刊,2000年4月。
  [5]祝中熹: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开江县粮食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粮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较好地推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多次被省地县评为“文明单位”和“
期刊
当我们送别2001年,跨入新的一年门槛的时候,我们谨向所有过去或现在从事粮食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元旦快乐,事业进步,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一、订单农业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及其意义rn(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定义rn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
通过参加“5·12”地震灾难的心理援助,认为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整体预案,援助行动显得无序;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性有限;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存在认知
契诃夫的多幕喜剧《海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喜剧,也不再设置一系列传统的巧合与夸张的写作手法,而是以其独特的“契诃夫式”幽默形式重新诠释了喜剧概念,以看似平铺直叙的
期刊
悲剧几乎是西方所有著名美学家研究的重要审美范畴.本文就悲剧这一审美范畴的历史发展过程做一概略的考察,以展示西方悲剧观念衍变之一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