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洛提诺斯到奥古斯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io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普洛提诺斯借用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把美学置于基督教神学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来的奥古斯丁又把古希腊的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建立起完备的基督教美学体系,他们的这些美学见解在世界观的认识上远远超越了以往时代的深度,并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世纪美学思想对于理解今日西方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普洛提诺斯 新柏拉图主义 奥古斯丁 教父哲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神权中心论,他们认为现世的世界是苦海,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感官的享受和肉体的欲望,所以人类应该抛弃现世的享乐和欲望,为投身上帝的怀抱而刻苦修行,“回到上帝的怀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所以中世纪早期的美学思想是为信仰服务,美学思想的研究始终处于基督教神学的支配之下,因而没有能够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就没有专门的美学类专著问世,但是美学思想散见于各类宗教研究的文献之中,这些美学思想在世界观的认识上远远超过了古希腊,这说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不是停滞不前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一 普洛提诺斯新柏拉图主义的美学思想
  普洛提诺斯(204-269)被奉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并被视为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中心人物。所谓的“新柏拉图主义”就是接受柏拉图理型论的观点,然后再设法提出符合基督教思想的诠释,使它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神学需要的思想流派。另外,通过希腊化时期以及古罗马全盛时代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和审美趣味,奠定了城邦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思想基础。普洛提诺斯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协调古希腊哲学与新兴的基督教神学体系,他的神秘主义倾向和对整体统一的强烈愿望,是当时政治现实和思想风潮的反映。
  他认为“太一”是超越一切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从太一中派生,最终又回归于太一,因而创立了辉煌壮丽的基督教形而上学体系,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继承自柏拉图,又援引亚里士多德理论并使之系统化。普洛提诺斯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编撰为《九章集》,其中《论美》和《论智慧之美》两篇包含了他全部的美学思想。
  普洛提诺斯理性地区分了自然之美、艺术的感觉之美和超越感性的智慧之美。智慧之美是使感觉之美成立的根据,其自身就是美的;反之,感觉之美通过模仿和分享智慧之美才成就其美。普洛提诺斯这种存在论性质的美学思想,类似于柏拉图美的阶段说,他的存在论体系是:太一——精神(自我同一的超感性思维存在)——灵魂——自然——质料,因而比柏拉图多出了一层坚固的原理基础。美就像太阳的光线一样,距离光源愈远光线就会暗淡,随着从精神美自身降低到感觉性阶段,便于无形的丑——质料相联系而成为不纯之物。因此,只要看个别存在者的各个阶层是顺从来自精神的形态原理,还是受无形质料力量的支配,从而可以判断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例如,建筑师的判断如果与自己内在的形态合拍,他就会认为这座建筑是美的。但是之所以成为这种判断标准的形态,又与把感觉之美附着在建筑自身的自然形态上在根源上是同一的,因为这是同性质的事物认识同性质的事物。
  普洛提诺斯从这种论点中引导出三个结论:1、美之所以成立是由于超感性的智慧存在;2、自然之美与感觉之美没有本质的区别;3、感觉之美是单一和纯粹的。他反对古希腊美学原理中的均衡说,这与他形而上学的观点水火不容。他认为丑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绝不可能成为美,同样保持均衡的事物有时候会表现出美,有时候则不会。另一方面,从夜晚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单纯的声音和黄金这些可以感知的物体,到道德和学问这些精神存在物,都可以从中表现出单一的美,均衡只是由于附加在单一的美之上才成其为美。
  普洛提诺斯的美学思想存在一个异端观点,他认为美的作用是在回归太一的道路上实现的,美可以从质料物体的作用之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自身得到净化。普洛提诺斯注重内心的自我反省甚于外在的行为,他认为人与自然都有对太一的憧憬,从而使它们顺应美的原理。他使用理念这一个概念来加以说明,理念是灵魂的运动,就是在直观的把握对象中使自己与对象同一化。从这一观点看,美最终是被观察物,即理念的对象。理念通过感觉之美走向智慧之美,观照美就是观照自身,灵魂的精神性格随之加强,意味着从与质料连接在一起的外部世界中脱离出来,而与自身合二为一。此时,人可以对外物视而不见,用另外的眼睛观照内在的“伟大之美”。但是普洛提诺斯并没有到此止步,他进一步认为理念到达它的终极,便会在智慧之美的观照之下陷入狂喜,从作为精神的自我中脱离出来,体验神的存在,体验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太一的自我同一中。美如过到达了这样一种境界,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宗教神秘主义体验的一种形式而已。
  普洛提诺斯的艺术理论都是讨论自然或者伦理行为时做的比喻,并没有把艺术作为独立的对象。他认为自然之美和艺术美都是作为精神美自身的影像而存在,而且自然世界给艺术家提供了制作的对比物。美由于艺术所以见之于房子之类,又由于自然的形成力量见之于石头之类,但都是从精神得到理性和形态而成为美的物体。正是因为艺术作品象自然一样自身存在着美,所以艺术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模仿使自然之美存在的原理。此外,艺术品的制作中如果仅仅是模仿自然,艺术将劣于自然;但是自然形成的原理是理性,模仿理性是为了弥补感性事物的不足,艺术将优于自然。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要表现自身的理念,将表现媒体的自然事物理想化。他认为应该模仿和表现这种理念,因为用内在的直观把握精神性物体就不可推理了。如果艺术家完成直观把握再返回感性事物,并把握表现出它的本质,此类艺术作品就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真实美”。
  普洛提诺斯的美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是:清楚的区别形成自然的力量和被形成之物,由此设置不同的阶段,越是接近太一,其艺术就更美、更本质,先有制作的理念,其次才是艺术家,最后才是艺术品。因此艺术的美在作为艺术家尚未外在化和感觉化的理念表象时,比在完成的作品上展现出更高层次的美。他更多地从美的思想性积极的讨论造型艺术,这是与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不同的特征。   二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美学思想
  奥古斯丁(354-430)是教父哲学最伟大的思想家,教父哲学是指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为信仰和教义所做的辩护,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不在于构建一套完整的理性系统,而是用来说明真实世界的本相。他们认为真理的精神世界必然存在,而且必须首先独立存在和永恒存在,无论人们掌握与否,都无法予以否定,这真理的精神世界就是神。
  奥古斯丁对早期基督教教义进行神学上的统一,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形成影响最为巨大。他年轻时候留心钻研古希腊思想和摩尼教思想,后来改信基督教并克服以前所接受的思想,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神学著作,特别是他的《忏悔录》被视为是实存体验的真实吐露,记述了他对真实和信仰的追索,书中多出记述他对艺术和美敏锐感觉的片段。他的一生都对美学的诸多问题深切关注,26岁就写下《论美与合适》,后来还写下六卷本的《音乐论》,这些美学论著建立于丰富的美学体验之上,为美学思想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奥古斯丁认为美的本质论是中心论题,在美的本质方面列举了形态、单一性、同等性、一致性、比例、秩序、协调等概念,又根据古希腊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论述美是色彩中具有美的部分的适合表现。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古希腊美学思想的形式论传统,但是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仍然是一种将存在和美的本质归于“数”的基督教神学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对奥古斯丁而言美是理性的,其本质也是建立于能达到理性的数之上。数的概念不仅带有毕达哥拉斯式的神秘的宇宙论意味,而且具有神学的、象征的和形而上学的意义,还被作为美的感性直观原理来反复考虑。在毕达哥拉斯宇宙观和基督教神学世界的调和上建立的美的基础,数被视为神圣和永恒的。从这种观点来看艺术和自然具体实在的美是易变和不完全的,仅仅是反映和象征构成其根源的精神和理性的美,即永世不变的数和真正单一和同等的上帝之美。理性是灵魂之中的最优秀者,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些最适合理性的感觉,寻求与自我同质的非感性美,这时美的主题和对象的理性默契一致而且相互适应。柏拉图认为美与爱是相关联的,奥古斯丁在主观与客观的一致上承认基督教式的爱,并把这种爱与美联系起来。于是美是作为与伦理紧密结合并相互补充来被把握的,但是爱的灵魂不是作为象征的感觉之美,而是存在于深奥的上帝之美中。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于神学的动机,他还是积极地论述丑与恶,他认为丑与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要素放在整体之中进行对比,从而使美愈加丰富,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由此不可否认他已经克服了摩尼教关于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对立的二元论,并且进一步深化了古代单纯明快的审美观念。
  虽然奥古斯丁对于艺术的考察只是散见于著作的片段之中,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他对音乐、诗歌和戏剧的关注,在他看来艺术虽然是对自然的模仿,但其中充满理性和神性,艺术美是“经过艺术家的灵魂再通过技能之手创造出来的”,最终目标归结于“存在于人类灵魂之中而为我们的灵魂日夜叹息苦求的美本身”。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比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更深化了一层,特别是在他的后期所具有的强烈的禁欲主义倾向,对其后所有的中世纪思想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 小结
  中世纪早期生产力落后,政治陷入腐败,经济不够发达,加上战事频仍,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是教会用来训练传教士,国王、贵族、骑士几乎都是文盲,普通老百姓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基督教会仇视世俗的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艺术和文学,因为他们认为艺术和文化是感官的享受,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这种肉体的欲望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罪恶,这与基督教凝神默祷追求内心的安宁背道而驰,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才需要有自己的一套美学理论。
  尽管早期基督教对文化和艺术极端仇视,但是他所传播的地区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根深蒂固,基督教本身也需要利用艺术和文化实现其宗教统治的目的,抵制古希腊以来的美学思想,所以不得不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
  中世纪早期美学思想的总体特色是,批判地接受了古希腊哲学家的美学思想,把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以及东方的神秘体验理论融为一体,借用了古希腊和谐与均衡的理念、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式和亚里士多德艺术即是模仿的学说,然后把美置于神学的领域中进行形而上学的研究。美被置于真与善的关系之中,特别是把自然之美作为“神明的显现”加以尊重,这是整个中世纪早期美学思想的特色。
  总之,在对基督教神学的信仰中成长起来的早期中世纪美学思想,发端于基督教初期的普洛提诺斯,否定艺术的现实基础而崇尚理性,标榜精神而否定物质,抬高理性而否定感官,抬高对神的观照而否定社会实践,这对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的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起了开启作用。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根据需要对古希腊哲学作了明确的选择,把神学和哲学融合为一体,认为上帝就是最高的美,是一切自然和艺术等感性事物美的最终根源。所以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美学思想不是以艺术和自然作为美的主要对象,人可以从艺术和自然之中体会上帝之美,从有限的美感受无限的美,有限的美只是通往无限之美——神的道路,其本身不存在独立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乔治·扎内奇:《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3] 罗伯特·福西耶:《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4] 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5] 克莱纳:《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6] 基西克:《基西克艺术史》,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王军,男,1970—,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从狄更斯《雾都孤儿》中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犯罪现象来看,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所遵循的真实反映现实手法来创作,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认为丑恶人物与生俱来具有恶魔般的人性,并且这种人性是世代相传的,并且狄更斯对这种性格人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不应该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本文通过阐述《雾都孤儿》中主要人物的刻画、描写和分析,来研究狄更斯人物描写特色。  关键词:《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
期刊
摘要 《哈利·波特》列小说融古老神话因素、传统文化因子、巫术幻想与现实生活世界于一体,既有对两希文化、宗教文化、儿童文学与巫术思维的继承,也有对传统女巫形象的颠覆与重构。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作者倾力塑造的三类正面女巫形象给读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比较传统文学作品中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女巫形象,阐述传统女巫形象形成的根源及“罗琳式”女巫形象的文化原型,从而进一步
期刊
摘要 阿尔贝·加缪用哲学家清醒、冷峻的思想和诗人激情、热烈的感受,以荒诞作为前提探索人如何赋予荒诞的世界以意义。本文把加缪的四部中长篇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从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视角还原了他们在荒诞世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循环模式,最终发现了荒诞世界中的幸福。  关键词:荒诞 反抗 神话原型批评 悲剧 文学循环 西西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文学史上,阿尔贝·加缪在他的中长篇小
期刊
摘要 宗教与文学的精神融合是俄罗斯的标志。文章着力透过文学作品阐述宗教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中的作用。本文在理清俄罗斯宗教信仰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之上,描述外传宗教与本土多神教是怎样结合和影响着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从而说明宗教信仰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宗教传统 俄罗斯 民族性格 东正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现代性的观念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东西方价值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经典的台词与丰富的社会内容,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不过学界更多地关注于《哈姆雷特》所蕴含的社会内容与哲学思想,对其语言的运用关注却相对较少。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分析《哈姆雷特》的方法。  关键词:哈姆雷特 社会语言学 话轮转换 会话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 在《爱玛》这部叙事佳作中,简·奥斯丁充分发挥了叙事技巧的作用,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小说不断转换着叙事视角,而变幻着的叙事技巧不仅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还对读者的情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读者会不自觉地站在人物的立场,因此也会随着人物的情感发生相似的心理波动,这也为读者提供了反讽的条件。爱玛这一自负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叙事的反讽对象。笔者旨在对小说的叙事及其反讽进行
期刊
摘要 19世纪英美的文学中存在一套成型的女性婚姻观,并且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将以简·奥斯丁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她对于爱情、金钱和婚姻的关系的看法。奥斯丁的婚姻观与其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于她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非常率真的个性,她们宣言只有爱才能嫁。同时,奥斯丁摒弃了现实依赖于感官和物质需求的婚姻观,但另一方面,她也坚持理想的婚姻是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感官和物质要求。  关
期刊
摘要 布封在《论风格》中提出“风格就是人本身”的论断,文艺理论界多有误读,尤其是以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的“文如其人”进行比附。本文指出,中国的“文如其人”,除了有从“文”判断作者道德品质的意图外,风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文体特征;而布封“风格就是人本身”,则是文章思想、真理内涵的高贵、典雅、壮丽的完美表现,二者的区别大于其可比附性。布封的风格之内涵,更应对应我国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及“风骨”一词。  关
期刊
摘要 微型小说是以言简意赅,情节简单取胜的一种小说类型,虽然其文字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微型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却往往能兼具故事内容的微缩性和主题思想的隐喻性,从而使微型小说真正达到短中见深、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微型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作家在写作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在微型小说中设置各种“空白”,微型小说最显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便由此产生。因此,微型小说能将“空白”艺术的精髓完美而又淋漓尽致地体
期刊
摘要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从自然层面对人进行了思考,这尚处于蒙昧和幼稚阶段。柏拉图另辟蹊径以理念论为方法指导创造出了哲学王,将人推向完美、至善的境地,但在绝对理念精神下创造出的理想国和哲学王在其现实性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他创立的理念论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理念 人 哲学王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自泰利士起,古希腊哲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进行了不断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