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谕纪鸿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字谕纪鸿:
  尔学柳帖《琅琊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无其捖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美毕备,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跻神妙耶?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叶,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八股试帖,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止,总宜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而看、读、写、作四者俱全。余则听尔自为主张可也。

曾国藩谕纪泽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字谕纪泽儿:
  尔读李义山诗,于情韵既有所得,则将来于六朝文人诗文,亦必易于契合。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本朝张得天、何义门虽称书家,而未能尽变古人之貌。故必如刘石庵之貌异神异,乃可推为大家。
  诗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渠既迥绝群伦矣,而后人读之,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尔以后读古文古诗,唯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
  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槃扪烛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余病已大愈,尚难用心,日内当奏请开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数首。
  ……纪鸿初六日自黄安起程,日内应可到此。余不悉。
  涤生手示

唐浩明评点


  曾国藩次子曾纪鸿临摹字帖不过十日,便有收效不大的感叹。针对儿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曾国藩予以谆谆教导,并以自己习字的实践和切身体会来证明。曾国藩认为凡真本事都出于困知勉行之中,这是真正的阅历之言,十分值得我们重视。
  有经历的人都知道,学习的过程有一个从易到难,再从难到易,又从易到难的过程。学习一样东西,一开始会有一个进展较快的时候,那時的兴趣很大。过了这个阶段,再要提高一步便会觉得难了。过了这个难关,又有一段进展快的时期。到一定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难关。这道难关往往要比上道难关更大。
  这一道道难关,实际上便是一个个飞跃的起点。过了,便超越了前一段的自我。当自我越来越高的时候,超越也便越来越难,攻关者也会因陆续淘汰而越来越少。怕苦怕难者被淘汰了,满足现状者被淘汰了,天分差者被淘汰了,而能打通极困极难关口的才是好汉,才是成功者。
  曾国藩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提出一个对书法、诗文的审美标准,即艺术家要想成为大家的话,则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别于他人的貌与神来。这个标准将那些摹仿之技高得足以乱真的人,排斥在大家之外。当然,这个标准并非曾国藩所提出,也不奇特怪异,而是被众人所一致认同。曾国藩无非是向儿子传授这个知识罢了。但话又要说回来,作为艺术欣赏者,或者艺术领域的涉足者,有没有这个知识,也是有没有艺术素养的一个衡量之点。假若具备了这种鉴赏力,即能在众多的艺术品中看出其中的别于常态之作来,也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素质,堪称大鉴赏家了。
  曾国藩在摈弃了诸如张得天、何义门等名满一时的书法家后,独推刘石庵为大家,可见他对此人的尊崇。刘石庵即为刘墉,他做过乾隆朝的大学士,死后谥文清。他的父亲刘统勋也做过乾隆朝的大学士,死后谥文正。父子宰相,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并不多见。
  为什么曾国藩如此推崇刘墉呢?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十七日记中这样说道:“看刘文清公 《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 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原来,曾国藩在欣赏刘墉的书法时,悟出了一个很大的道理,即将技艺佳境中的两端——雄奇与淡远,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境界,而这种结合的最好方式则是把雄奇寓含于淡远之中。说得浅白些,即外表上的显现为淡远,内里的实质为雄奇。
  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从艺术中获得的这个认识,又融入他的人生感悟中。他在咸丰八年(1858)复出之后,注意将峻厉的申韩之法寓含于柔弱谦退的黄老之道中,由此将事业和人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亚闻)
其他文献
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克庄集笺校》,是现今研究刘克庄其人及其作品的重要参考书。笔者在阅读时,发现笺校方面,还有些地方可资补注,因此先从是书卷一至卷五的诗作进行补充,并校其文字同异而稍稍辩证。尽可能钩稽史料,考察诗本事时、地、人,这是对《刘克庄集笺校》的补充。
笔者来自湖南安仁农村,在我的家乡,人们聊天或摆理时,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喜欢引经据典,开口以“古时哇”“古话哇咯”“古话哇得好”(意即古人说过)几个字眼起头,后面跟上一句朗朗上口的谚语或押韵俗话之类,然后才进入正题。  这些“古话”很多其实并非安仁人独创,但在安仁乡野风情的长期浸淫下,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安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口相传的安仁“古话”频繁出现于围炉夜话、耕作交流、集会议事、纠纷调
期刊
提升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在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复合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定量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结果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即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优于北部淮海经济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优于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是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促进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一驱动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700万。但是,这个民族以前的自称和他称,都是“僮族”。  1952年12月,当时的广西省建置下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区,相当于行政公署一级,下辖宜山、邕宁、百色3个专区。建立自治区之前,广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广泛征求自治主体民族群众的意见,他们都认定本民族应该称为“僮族”,由此确定了这个自治主体民族的族称。  1956年3月,经广
期刊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是表征植被光合作用能力和生长状态的重要参量,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选取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的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18年GLASS MODIS FAPAR数据,采用年际变化分析法和趋势变化分析法,分析了近18年来淮河流域植被FAPAR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是:淮河流域植被FAPAR呈中西部高、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山区和中部农作物种植区植被FAPAR较高,植被FAPAR低值区分布在北部沂蒙山地区和郑州、开封、徐州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2001—
空间缺场与城市革命构成哈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语境.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哈维批判性地继承了理论先驱者的空间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意在以强调“关系和总体性
1935年,長征到达陕北后的萧劲光  1934年1月6日,中华苏维埃政府组织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对萧劲光(1903—1989)进行公开审判。控告他黎川失守责任,称他是“罗明路线”在军队的代表,开除他的党籍、军籍,判处5年有期徒刑。  这是一场错误的审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疯狂进攻,两度留学苏联学习军事的萧劲光,奉党组织指示回国作战。作为科班出身的军事指挥官,短短数月之内,
期刊
淮安因处于黄淮运交汇之地,历来为漕运要津、交通枢纽、军事要塞。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异质文化的输入,催生了多元开放包容文化。宗教文化多教融合,遗存丰富,体现淮安文化传统开放包容的主要特征。当前,要加大对大运河淮安段宗教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讲好中国大运河“淮安故事”。
古人云,“人可一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书.”然而,身处被信息轰炸的时代,网络消耗了人们太多精力和时间,读书难,读到一本好书更是难上加难.rn近日,笔者有幸品读了重庆市人大常
期刊
智库研究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图情档核心期刊上以智库为主题的497篇文献进行分析,剖析出这类期刊智库研究的基本现状、热点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图情档核心期刊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并经历了智库研究的起步、爆发和稳定阶段。未来,图情档核心期刊上的智库研究将会持续保持稳定热度、多元化研究方向并逐步扩大作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