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中小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一直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的其中一项基本要素,结合课堂实践,科学运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等多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多向思维;智力;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多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学生多种心理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能动地活动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才能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调节和控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以趣引文,激活思维。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讲,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2 参与体验,提升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和体验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参与对象的主体性。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的内部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表现内容的全息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也可以映照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开放的物质基础,课堂表演过程可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三是表现过程的创造性。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表演与体验是一种审美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对儿童的智能综合开发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2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
2.1 抓关键词句,加以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2 抓住矛盾,加以展示。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提出:“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思想产生了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3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3.1 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本人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3.2 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我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3.3 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网校论文总之,我们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2]谭天振.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S1).
[3]杨成康.如何有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掌握知识[J].中国教研创新导刊,2012(05).
作者单位
广西防城港市第四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538000
培养中小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一直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的其中一项基本要素,结合课堂实践,科学运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发散性等多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多向思维;智力;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多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学生多种心理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能动地活动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才能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调节和控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以趣引文,激活思维。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开讲,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2 参与体验,提升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和体验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参与对象的主体性。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的内部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表现内容的全息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也可以映照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开放的物质基础,课堂表演过程可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三是表现过程的创造性。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表演与体验是一种审美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对儿童的智能综合开发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2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
2.1 抓关键词句,加以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2 抓住矛盾,加以展示。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提出:“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思想产生了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3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3.1 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本人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3.2 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我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3.3 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网校论文总之,我们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2]谭天振.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性思维[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S1).
[3]杨成康.如何有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掌握知识[J].中国教研创新导刊,2012(05).
作者单位
广西防城港市第四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5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