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抛开现象看本质
“云计算,人云亦云;物联网,雾(物)里看花。”这是中国IT业界当前的流行语。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顺口溜”,实在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遗。从政者若有足够智慧的话,也应当从各种“顺口溜”中抓住社会、生活、政经和文化中存在的要害问题,并从中知晓一些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一句“推动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口号,中国物联网的温度迅即进入白热化(物理学中,温度的定义就是分子运动的速度——笔者注)。大家可以用“物联网”作为关键词搜索一下,浏览一些物联网网站。作为“物联网温度”的表征,你可以发现惊人数量的物联网国际会议、峰会、研讨会、博览会、巡展、物联网联盟成立大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可“苦”了那几个知名的物联网专家,在应允之前,他们的名字早已公布于会议发言的表列之中。为了应付繁多的会议,他们似乎已没有剩下多少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点实事。
我们要分析一下,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形形色色的动机是什么?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改变发展方式、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要产业升级、要寻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甚至背后是有关厂商要大做买卖、科研要经费、职称提升要发表新论文、升迁要有政绩、媒体要有报道热点……等等,众多的欲望都被奇妙地卷入、叠加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一股洪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向着同一个目标推进。
然而,这股洪流所到之处,未必就能草木繁茂,而这股洪流如果不受制约、盲目肆虐地流放,它将可能摧毁一切,只给我们留下残垣败瓦,于是,我们会见到“物联网泥石流”。
但我们是否看到。物联网中最为关键的传感器设汁制造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的基础信息化建没还未到位,我们还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缺乏有合格素质的应用集成商……克服这一切,至少需要3年的准备期,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股汹涌的洪流涌向物联网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我们即将成为控制着整个传感器市场的外同企业的倾销对象。尽管外商手中的传感器也远未成熟,但在它们高效的市场推广技巧之下,那些欲“争政绩”、“发财先富”起来的高热头脑,是不堪一击的。于是乎,中国的大量银子落入他人口袋;更致命的是,这实质上也是对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业的釜底抽薪。丧失了需求,并被外国产品标准锁定,已经落后的国内传感器研制产业将没有任何前景。
同样,在应用集成方面,一批像IBM这样有备而来的强悍巨鳄正在中国各地“收割”着几乎所有的大型项目。一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出现了,外商正深深渗透到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政府、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甚至将触角延伸到新技术的总体应用框架,如物联网、云计算中心,接下去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物联网世界,一切不会只停留在“闹剧”的层次。各厂商都受到其母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的管辖,这种管辖必将会通过厂商对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掌握与控制,而转嫁到使用者身上。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也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打好基础
另外,我完全赞同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清醒地掌握全面的发展势态。必须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对物联网发展实现掌控(其对立面就是失控)。物联网必须扎实发展才不会成为另一个泡沫。物联网的概念还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发展期至少需要10~20年。因此,3~5年的准备预热期是合理的。
第二。从速进行物联网信息安全立法。设定一些敏感保护领域,以及设定一些必须受到安全审核的物联网项目类别。政府应该成立相关部门对一些信息项目进行审核、监督。
第三,成立政府组织(不可被任何利益收买的)咨询机构,或者是物联网消费者权益机构,为国内的物联网项目提供免费服务。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企业核实其发展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信物联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是需要一些特定法律法规的),另一方面是帮助客户单位维护自身利益,不受厂商欺骗。
第四,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对传感器进行攻关。不仅让我国技术与产业有提升发展的机会,以国家为整体积极投入产业竞争,争夺世界物联网的市场份额。同时,研发制造出高、精、尖的传感器夺取产业技术高地,从而保障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
第五,尽快制定各种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让行业变得更规范,目标变得更明确。
第六,国家应成立物联网应用开发中心,联合各地的物联网中心,开发出一批基本的、通用的解决方案,公开免费让中国的应用开发商使用。
第七,成立中国物联网器件设备测试中心,公布评测结果。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因为本国企业缺乏技术,中国成为国外产品的廉价加工地,企业也失去发展壮大和走向国际化的机会。物联网将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提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同才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们冀望中国物联网在开局之初就摒弃所有不利因素,构筑“我们新的长城”。
“云计算,人云亦云;物联网,雾(物)里看花。”这是中国IT业界当前的流行语。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顺口溜”,实在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遗。从政者若有足够智慧的话,也应当从各种“顺口溜”中抓住社会、生活、政经和文化中存在的要害问题,并从中知晓一些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家一句“推动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口号,中国物联网的温度迅即进入白热化(物理学中,温度的定义就是分子运动的速度——笔者注)。大家可以用“物联网”作为关键词搜索一下,浏览一些物联网网站。作为“物联网温度”的表征,你可以发现惊人数量的物联网国际会议、峰会、研讨会、博览会、巡展、物联网联盟成立大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可“苦”了那几个知名的物联网专家,在应允之前,他们的名字早已公布于会议发言的表列之中。为了应付繁多的会议,他们似乎已没有剩下多少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点实事。
我们要分析一下,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形形色色的动机是什么?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改变发展方式、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要产业升级、要寻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甚至背后是有关厂商要大做买卖、科研要经费、职称提升要发表新论文、升迁要有政绩、媒体要有报道热点……等等,众多的欲望都被奇妙地卷入、叠加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一股洪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向着同一个目标推进。
然而,这股洪流所到之处,未必就能草木繁茂,而这股洪流如果不受制约、盲目肆虐地流放,它将可能摧毁一切,只给我们留下残垣败瓦,于是,我们会见到“物联网泥石流”。
但我们是否看到。物联网中最为关键的传感器设汁制造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的基础信息化建没还未到位,我们还没有统一标准,我们缺乏有合格素质的应用集成商……克服这一切,至少需要3年的准备期,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股汹涌的洪流涌向物联网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我们即将成为控制着整个传感器市场的外同企业的倾销对象。尽管外商手中的传感器也远未成熟,但在它们高效的市场推广技巧之下,那些欲“争政绩”、“发财先富”起来的高热头脑,是不堪一击的。于是乎,中国的大量银子落入他人口袋;更致命的是,这实质上也是对中国传感器研发制造业的釜底抽薪。丧失了需求,并被外国产品标准锁定,已经落后的国内传感器研制产业将没有任何前景。
同样,在应用集成方面,一批像IBM这样有备而来的强悍巨鳄正在中国各地“收割”着几乎所有的大型项目。一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出现了,外商正深深渗透到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政府、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甚至将触角延伸到新技术的总体应用框架,如物联网、云计算中心,接下去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物联网世界,一切不会只停留在“闹剧”的层次。各厂商都受到其母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的管辖,这种管辖必将会通过厂商对物联网系统的技术掌握与控制,而转嫁到使用者身上。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也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打好基础
另外,我完全赞同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清醒地掌握全面的发展势态。必须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对物联网发展实现掌控(其对立面就是失控)。物联网必须扎实发展才不会成为另一个泡沫。物联网的概念还在发展过程中,它的发展期至少需要10~20年。因此,3~5年的准备预热期是合理的。
第二。从速进行物联网信息安全立法。设定一些敏感保护领域,以及设定一些必须受到安全审核的物联网项目类别。政府应该成立相关部门对一些信息项目进行审核、监督。
第三,成立政府组织(不可被任何利益收买的)咨询机构,或者是物联网消费者权益机构,为国内的物联网项目提供免费服务。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企业核实其发展的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信物联网的使用、管理等方面是需要一些特定法律法规的),另一方面是帮助客户单位维护自身利益,不受厂商欺骗。
第四,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对传感器进行攻关。不仅让我国技术与产业有提升发展的机会,以国家为整体积极投入产业竞争,争夺世界物联网的市场份额。同时,研发制造出高、精、尖的传感器夺取产业技术高地,从而保障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
第五,尽快制定各种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让行业变得更规范,目标变得更明确。
第六,国家应成立物联网应用开发中心,联合各地的物联网中心,开发出一批基本的、通用的解决方案,公开免费让中国的应用开发商使用。
第七,成立中国物联网器件设备测试中心,公布评测结果。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因为本国企业缺乏技术,中国成为国外产品的廉价加工地,企业也失去发展壮大和走向国际化的机会。物联网将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提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同才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们冀望中国物联网在开局之初就摒弃所有不利因素,构筑“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