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这里延续: 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传播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晚晴》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打造“档案”专栏,传承文化之美,共享文化之乐。
  招果洞遗址是贵州考古历史上第七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这七个发现中,洞穴遗址占有三席,其中之一便是距招果洞遗址大概5公里的牛坡洞遗址。那么,与牛坡洞遗址相比,招果洞遗址的发掘有何新突破呢?
  贵州中部是洞穴遗址的集中分布区,特别是以贵安新区为中心的贵州中部地区,洞穴遗址分布密集。贵安新区规划区1795平方公里,共发现140余处洞穴遗址,核心区域发现近40处洞穴遗址。招果洞遗址发现于2016年,行政隶属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遗址位于一个长条形盆坝西侧的山坡上,麻线河自南向北流经盆坝汇入红枫湖,左岸分布有较高的石灰岩山地,右岸为缓坡丘陵,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古人类开发山麓林地和河流淡水资源。招果洞遗址附近有充沛的水源,虽然河床不宽,流量不大,但河流沿线有多个地下河出口,保证了河流流量适中稳定。另外,坝子平整,便于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这样的地理环境既为人类提供的丰富的水源,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招果洞遗址内文化堆积层理非常清楚,包含的人类活动遗物有石器、加工石器的废料、动物骨骼,多数动物骨骼已被火烧过,洞内散落炭屑等用火证据。洞口前面是岩厦,进入洞厅的洞口宽大,这是满足古人类居址的重要条件。
  挖掘区洞口设置滴水线,从洞内往外出此线即淋雨,故称滴水线,也是上方洞口的界限。发掘深度近 8 米,经过对出土遗物(主要是地层)进行测年,显示主体堆积的年代在距今 4.5至1万年之间。更为细致测年工作正在进行。
  出土的两座墓葬M1、M2墓旷较明显,均为蹲踞葬,头骨和肢骨保存完好。M1、M2均为男性,M1年纪约二十多岁,M2年纪约两岁多,两具人骨的直接测年在距今1.1—1万年。M2虽两岁多,但比M1这一成年个体要早几百年。在云南马鹿洞遗址还有距今1.2万年的非现代人,而这两座墓葬均超过1万年,那么M1、M2是不是现代人,与我们的骨骼结构是否一样,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两座墓葬进行了古DNA的提取,结果证明M1、M2都是与我们一样的现代人。
  M2随葬有骨质鱼钩和数量较多的被火烧过的朴树子,可能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往生的观念,对幼儿的离世比较悲伤,随葬这些东西可能寄予了某种精神寄托。对M1的骨骼进行进一步体质人类学的分析发现,其左臂骨骼较右臂骨骼明显强壮,这在学术上叫“左利手”,也就是“左撇子”,他的左手很可能长期从事更加繁重、复杂的劳动才会产生这一现象。现在这两座墓葬的DNA已经提取出来了,正在和惠水清水苑大洞、广西隆林等周边同时期古人类进行比较,将有望进一步厘清更新世晚期中国西南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遗传谱系。
  招果洞遗址发现的火塘有51处,是目前旧石器时代遗址里发现火塘数量最多的,第一期晚段到第三期之间最为密集,不少火塘由多个烧结面层层叠压,反映了狩猎采集者对于空间利用的长期偏好。火塘的分布和气候冷暖的变化具有高度耦合性,这为研究人类行为如何适应环境提供了重要材料。利用软件对火塘的三维位置进行复原,把遗迹的位置与遗物的位置进行重叠,从而为研究当时人类如何利用火塘、在火塘的何部位进行活动、主要从事何种活动、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骨器、或是切割动物肉类等等提供了重要证据。
  招果洞遗址出土石制品数量丰富,总数超过10万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废片等。出土器物,包括石器、加工时期的碎屑,每一件都有三维坐标,这一工作工作量巨大,操作繁復,这也是招果洞遗址发掘时间5年发掘面积才70余平方米、8米深的原因。
  招果洞遗址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针铁矿石,针铁矿石是自然矿石,是一种晶簇状的含铁矿物,晶簇像刺猬一样由中心向四周发散。针铁矿石直径2至3厘米,比一般岩石重,它用于何处,有何作用,目前尚不清楚。通过查阅民族志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发现其与一种狩猎工具——现代飞石索所用的弹丸相似。飞石索把弹丸包裹于一块皮囊,甩起来利用离心力进行加速,达到精准打击目标的目的。飞石索经过长期训练可达到较高精度,针铁矿很可能为狩猎工具,用来打击鸟类或小型哺乳动物,这目前只是一种推测。
  出土大量加工精美的磨制骨角器是招果洞遗址的一大亮点。出土了306件骨器,其中文化层出土253件,扰坑/采集53件。这是目前统计的数量,有的还在甄别当中。最早的磨制骨器从一期早段开始出现,距今约4万年,从一期晚段开始,磨制骨角器数量剧增。这是中国最早的磨制骨器,也是中国最早的磨制技术的证据。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陶器在距今10000-9000年左右已经被招果洞遗址的居民发明出来了。在第1至5层发现了一些陶片,其中第5层的陶片具有典型的早期陶器的特征,陶片较厚、火候不高、素面,接近甑皮岩遗址第一期陶器的年代。在这一地区发现早期陶器涉及重大的学术问题,所以非常审慎,目前还在进行进一步甄别。
  招果洞遗址内的植物遗存主要有野果果实、树籽和坚果果壳。坚果果壳数量较大,从早到晚的地层里都有,这充分证明当时除狩猎以外,采集经济在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遗址发现的动物遗存主要以哺乳动物为主,出土的动物骨骼已鉴定出超过25个种,以鹿类最多。从一期晚段以来,出土的大量鱼类骨骼,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广谱性渔猎经济的有力证据。通过对鱼类骨骼进行鉴定,最多的一种鱼是现在人们还在食用的清波鱼。(本文讲述者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织金县关工委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关工委工作要求,以“五个一”举措推动关工委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一年工作要点。研究通过《织金县关工委2021年工作要点》并转发给各单位抓好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召开一次部署会议。今年5月召开2021年全县关工委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关工委工作,为各单位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开展一次专题调研。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今年4月,织金县关工委
期刊
自从女儿上幼儿园后,我便将母亲从老家接到城里,帮我照看孩子。母亲是勤快惯了的人,她过来后,所有的家务活都大包大揽了下来。  有一天,由于工作不顺心,我的心情糟到了极点,早早回了家。刚走到楼梯口,就看见母亲正手拿笤帚,从三楼一层层地往下扫。我立即上前没好气地问她:“不好好待家里,怎么跑出来干这个了?”母亲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待在家里实在没事干……”我不等母亲说完,一把夺过她手中的笤帚,催促她赶紧跟
期刊
作为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家苑囿以及名刹古寺里,都种有名贵的奇花异草,一到春季,景色宜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感受下这些盛开的鲜花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一架藤萝是岸堂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
期刊
母亲爱唱小调,可我已多年没听过了。   我三岁那年,父亲坐木排横过东江河,木排被一个浑浊的浪打翻,他永远留在了东江河。那年,母亲面对滔滔的河水哭得呼天抢地,转身开始独自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母亲的人生转了个大弯,爱哼唱的小调也戛然而止。父亲过世不久,母亲把大姐送到外婆家,把我和大哥反锁在土砖屋里,自己则在田间地头整日操劳。  我至今都记得,一个冷风呜咽的冬日,我和大哥从土砖屋的窗台上爬出去,顺着
期刊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带甲十万”形容国家的强盛。《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等法典,都秉承着“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原则,突显出盔甲比进攻性武器更为可观的价值。盔甲这么重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历史沿革  甲又名铠,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释名·释兵》中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铁制造的铠,但皮质
期刊
在我小时候,祖父是慈祥的;待我长大后,他却是苍老的。  多年后回想起與祖父相处的时光才意识到,那是我成长岁月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也终将影响我的一生。  祖父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经常是喝一口茶,然后就缓缓道来。那时,每年的除夕之夜,祖父除了和我们说故事,也会和我们说谜语。家里面的东西,诸如茶壶、茶杯、窗户……他都能编出许多有趣的谜语来。他让家里面的小孩一起猜谜底,谁先猜到答案,就能获得奖励。每次他一
期刊
都说婆媳难处,我与婆婆却情同母女,也像忘年的闺蜜。她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和我讲講,我有什么事情也愿意找她聊聊。  婆婆是善解人意的人,初见就很亲近。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和她一起生活了五年。这五年里,她看我身体羸弱,对我十分照顾,经常在饮食上为我调理,让我十分感动。五年后,我们买房单过,她也时时关心我们的生活。她知道我们平时都很忙,怕我们吃饭糊弄,经常做好饭菜给我们送过来。  婆婆心里永远装着儿女,却唯独
期刊
迎难而上 收获感动  今年3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健身球操队收到参加2021年贵州省老年人健身球操交流活动的通知时,距离开赛只有一个月了。  早在2010年之前,贵州日报社就组织起了健身球操队伍,多年以来,这支队伍在健身球操这项近年来逐渐兴起和普及的运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不过这一次,队员们也倍感压力。准备时间这么短,摆在队员们面前的,是一道道迫在眉睫的难题。  所幸的是,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
期刊
人们都熟知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我们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向前奔,若问我等何处去,踏遍青山寻祖坟。”  “归林”(小寨名),我青少年时期曾经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家族的老祖坟,共有十座坟墓葬在“归林”小寨对面的狮子坡上,清明时节跟随大人常去那里挂亲。  我的高祖父梯岱生于道光丙午年九月,歿于光绪乙未
期刊
4月24日,国家卫健委官网一则《彭丽媛给结核病防治专家马玙教授回信》的消息,让90岁高龄仍然坚守临床一线、默默奉献的老人越入人们的视野。  从业六十余载,初心不改  一副老花镜,一支小教鞭,手拿放大镜,仔细查看患者的每一张CT影像……从1955年至今,66个年头,结核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马玙扎根结核病防治一线,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932年,马玙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