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古诗文默写严重的失分现象令人担忧。查阅学生答题卡发现,不少学生的卷面时有空白,根本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却不准确,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颠倒语序,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其中,又以写别字、错字问题最为严重,笔者多年带毕业班经验,浅谈下高中生古诗文默写失分原因探究及对策。
关键词:古诗文;错别字;默写;原因;对策
在高三的几次模考中,全年级大部分班级在默写题上失分都十分严重。从前不久的联考卷来看,任教的班级的本小题平均分分别是3.2分,而这个题的满分是6分。如此严重的失分现象令人担忧。查阅学生答题卡发现,不少学生的卷面时有空白,根本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却不准确,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颠倒语序,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其中,又以写别字、错字问题最为严重。
一、失分原因探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高考备考态度不端正。高考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中课文选入的文言文或诗歌大多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二)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多,考到的句子又少,分配不科学。全国卷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总共有64篇,其中高中阶段有14篇,占比21.87%;初中阶段有50篇,占比78,12%。而在考试时初中却只选一篇(两句),占比1.56%;高中选2篇(4句),占比3.12%,总共占比4.68%。这样的分配就很不科学,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这些篇目或名句,到最后因一字不准就否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背诵积累了。因此,有的学生也就干脆放弃了这6分。
(三)高考默写题的误导。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发现,有些篇目考试频率很高,而有些几乎没考过,只是模考时偶尔出现。有时很注重一些名篇名句,但考试时偏考那些生僻的句子。這种命题导向让学生觉得是跟命题人玩躲猫猫的游戏,花大气力背下的名篇名句偏偏不考,考到的偏偏是没有去背的,那还去背什么呢?玩不起,只好选择放弃。
(四)不理解名句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包括一些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默写时如果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就想当然地以同音字、音近字或形近字来代替。
(五)没有按照记忆的规律及时巩固。不少学生考试结束之后总说,那些名篇名句原来背得很熟,可几个月过去就差不多忘光了。这多么遗憾哪,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下来了,却因为没有及时复习而遗忘了。
(六)不懂得诗词的韵律。有同学总是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写成“流”,如果知道旧体诗词讲究押韵的话,就应该知道律诗一般是押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据此,就应该知道“流”与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台”是不押韵的,只有“来”才押韵,那还会写错吗?
(七)没有养成及时纠正错别字习惯。学生作业或考试时写错别字很常见,总是多笔少划,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及时去纠正,更少有学生会制订易错字簿,把平时考试默写写错的字收集到易错字簿。
二、提高得分对策
(一)端正学生的备考态度。告诉学生,从近期来看,背诵古诗词并不仅仅是应付高考默写题,有时仿写和作文都能用上,多拿一分就多一分上线的把握。从中长期来看,以后教育孩子时还可以用,在孩子面前,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诗词脱口而出,言传身教不言而喻。再从长远考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诗文词曲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富有诗意的人,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更美好。
(二)找准正确的备考方向。把各省的高考默写试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默写题以高中课本上的名篇名句为主。主抓高中部分,既减少了背诵量,又节约了很多时间。还可以先搞定那几篇短的诗词,再攻破剩下的长篇古文。讲究策略,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三)归纳整理易错的名言名句。跟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易错的名篇名句,要求学生把诗文理解透彻,教他们理解字词意思的两种主要方法:
(1)通过字形特点把握字义,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至”和“致”学生分不清,就得跟学生分析,“至”是“到”的意思,而“致”是“送达”之意,需要借助外物。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借助车马的人,并非他的脚步加快了,却(被车马)送达千里之外”,这里“送达”借助的外物是“舆马”。再比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的“鳝”字,很多学生就写成“虫”字旁,如果学生知道黄鳝也是鱼类就不会写错了,“鳝”字就是一个形声字。又如“金就砺则利”的“砺”(磨刀石),“濯清涟而不妖”的“濯”(洗),“决眦入归鸟”的“眦”(眼皮),“哭声直上干云霄”的“霄”(天空)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利用古汉语中词性对应法来记忆。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常设的陷阱,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很多学生容易误写成“忧”,其实如果我们能联系后面与它对应的“暗恨”来理解,就知道“幽”对应的是“暗”,都是形容词,而“忧”是动词。
(四)熟悉了解诗词的结构韵律。诗词中结构为并列关系的短语或者句子,则可以通过其并列关系来理解词义。这种并列关系的短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往往第一字和第三字相对应,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对应,每组两字之间的意义不是相同、相近,就是恰好相反。
多积累,反复记。要知道背诵的篇目总数是不变的,背多了就熟了,积累多了量就减少了。对于易错字就要制订易错字簿,把平时考试默写易写错的字收集到错字簿中,在以后的每次考试前都复习一遍。
总之,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里,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多一点勤奋,多想些方法,多用些技巧,多做些归纳整理,定会有望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巧梅.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胡艳丽.高语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J].语文教学之友,2015(9):45-45.
[3]桑莉红.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原因及纠正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000(013):261.
(广东省德庆县孔子学校 广东肇庆 526600)
关键词:古诗文;错别字;默写;原因;对策
在高三的几次模考中,全年级大部分班级在默写题上失分都十分严重。从前不久的联考卷来看,任教的班级的本小题平均分分别是3.2分,而这个题的满分是6分。如此严重的失分现象令人担忧。查阅学生答题卡发现,不少学生的卷面时有空白,根本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写出来了,却不准确,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颠倒语序,张冠李戴等问题。这其中,又以写别字、错字问题最为严重。
一、失分原因探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高考备考态度不端正。高考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高中课文选入的文言文或诗歌大多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也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二)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多,考到的句子又少,分配不科学。全国卷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总共有64篇,其中高中阶段有14篇,占比21.87%;初中阶段有50篇,占比78,12%。而在考试时初中却只选一篇(两句),占比1.56%;高中选2篇(4句),占比3.12%,总共占比4.68%。这样的分配就很不科学,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这些篇目或名句,到最后因一字不准就否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背诵积累了。因此,有的学生也就干脆放弃了这6分。
(三)高考默写题的误导。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发现,有些篇目考试频率很高,而有些几乎没考过,只是模考时偶尔出现。有时很注重一些名篇名句,但考试时偏考那些生僻的句子。這种命题导向让学生觉得是跟命题人玩躲猫猫的游戏,花大气力背下的名篇名句偏偏不考,考到的偏偏是没有去背的,那还去背什么呢?玩不起,只好选择放弃。
(四)不理解名句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包括一些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默写时如果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就想当然地以同音字、音近字或形近字来代替。
(五)没有按照记忆的规律及时巩固。不少学生考试结束之后总说,那些名篇名句原来背得很熟,可几个月过去就差不多忘光了。这多么遗憾哪,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下来了,却因为没有及时复习而遗忘了。
(六)不懂得诗词的韵律。有同学总是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写成“流”,如果知道旧体诗词讲究押韵的话,就应该知道律诗一般是押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据此,就应该知道“流”与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台”是不押韵的,只有“来”才押韵,那还会写错吗?
(七)没有养成及时纠正错别字习惯。学生作业或考试时写错别字很常见,总是多笔少划,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及时去纠正,更少有学生会制订易错字簿,把平时考试默写写错的字收集到易错字簿。
二、提高得分对策
(一)端正学生的备考态度。告诉学生,从近期来看,背诵古诗词并不仅仅是应付高考默写题,有时仿写和作文都能用上,多拿一分就多一分上线的把握。从中长期来看,以后教育孩子时还可以用,在孩子面前,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一首首优美动人的诗词脱口而出,言传身教不言而喻。再从长远考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诗文词曲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富有诗意的人,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更美好。
(二)找准正确的备考方向。把各省的高考默写试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默写题以高中课本上的名篇名句为主。主抓高中部分,既减少了背诵量,又节约了很多时间。还可以先搞定那几篇短的诗词,再攻破剩下的长篇古文。讲究策略,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三)归纳整理易错的名言名句。跟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易错的名篇名句,要求学生把诗文理解透彻,教他们理解字词意思的两种主要方法:
(1)通过字形特点把握字义,如《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至”和“致”学生分不清,就得跟学生分析,“至”是“到”的意思,而“致”是“送达”之意,需要借助外物。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借助车马的人,并非他的脚步加快了,却(被车马)送达千里之外”,这里“送达”借助的外物是“舆马”。再比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的“鳝”字,很多学生就写成“虫”字旁,如果学生知道黄鳝也是鱼类就不会写错了,“鳝”字就是一个形声字。又如“金就砺则利”的“砺”(磨刀石),“濯清涟而不妖”的“濯”(洗),“决眦入归鸟”的“眦”(眼皮),“哭声直上干云霄”的“霄”(天空)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利用古汉语中词性对应法来记忆。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常设的陷阱,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很多学生容易误写成“忧”,其实如果我们能联系后面与它对应的“暗恨”来理解,就知道“幽”对应的是“暗”,都是形容词,而“忧”是动词。
(四)熟悉了解诗词的结构韵律。诗词中结构为并列关系的短语或者句子,则可以通过其并列关系来理解词义。这种并列关系的短语以四字结构为主,往往第一字和第三字相对应,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对应,每组两字之间的意义不是相同、相近,就是恰好相反。
多积累,反复记。要知道背诵的篇目总数是不变的,背多了就熟了,积累多了量就减少了。对于易错字就要制订易错字簿,把平时考试默写易写错的字收集到错字簿中,在以后的每次考试前都复习一遍。
总之,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里,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多一点勤奋,多想些方法,多用些技巧,多做些归纳整理,定会有望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巧梅.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胡艳丽.高语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J].语文教学之友,2015(9):45-45.
[3]桑莉红.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原因及纠正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000(013):261.
(广东省德庆县孔子学校 广东肇庆 5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