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喀斯特洞穴蛹状螺科一新种记述(腹足纲,新进腹足亚纲,古扭舌目)广西喀斯特洞穴蛹状螺科一新种记述(腹足纲,新进腹足亚纲,古扭舌目)

来源 :中国岩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蛹状螺科(Pupinidae)迄今共报道5属,分别为拇指螺属(Pollicaria A.A.Gould,1856、拟圆口螺属(Pseudopomatias M?llendorff,1885)、蛹状螺属(Pupina Vignard,1829)、小蛹螺属(Pupinella Gray,1850)、象蛹螺属(Rhaphaulus L.Pfeiffer,1856)和裂唇螺属(Coptocheilus Gould,1862)(=Schistoloma Kobelt,1902).除拟圆口螺属和裂唇螺属有过详细整理报道外,其他各属物种仍缺乏研究.本文对中国小蛹螺属(Pupinella)进行了分类整理.本属此前共记录3种,即具槽小蛹螺(P.sulcatus),台湾小蛹螺(P.swinhoei)和梅山小蛹螺(P.masuhowaruensis),仅分布于广西和台湾.笔者在整理由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教授洞穴考察团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喀斯特洞穴中采集的陆生贝类时,经鉴定发现小蛹螺属一新种,即田氏小蛹螺(Pupinella tiani sp.nov.),因其壳体具蛹状管、无内沟槽、壳表肋纹明显及壳口窦开放等特征而与本属其他物种区分.根据壳体形态特征,分布于云南的勐仑蛹状螺(Pupina menglu?nensis)被转移到本属,并认为Pupinella frednaggsi为其一新异名.此外,还提供了中国小螺属分种检索表.田氏小蛹螺新种(Pupinella tiani Z.-Y.Chen,sp.nov.)模式标本:正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村一号洞,23°52\'19\'N,108°16\'02\'E,海拔466 m,2013年12月24日,田明义、刘卫欣、尹昊旻、罗孝竹采集.副模:2个,采集信息同正模.正副模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大学动物博物馆软体动物馆藏中.测量:正模标本,壳高:11.30 mm,壳宽:4.62 mm,壳口直径:3.80 mm.副模标本(n=2),壳高:11.24~11.38 mm,壳宽:4.50~4.56 mm,壳口直径:3.64~3.82 mm.词源学:本种名源自标本主要采集人田明义教授.描述:贝壳小型,高圆锥形,有6.5个浅色且稍有光泽的螺层.胚螺层约有2.5个,粗糙,边界与下部螺层较难明显区分.主螺层有细而规则的肋纹,肋纹随着螺层的增加而逐渐明显,体螺层上每1 mm有15个肋纹;体螺层的腹侧稍扁平;壳口圆形,平直;唇缘外扩,白瓷色,边缘被一腔襞沟槽和一近壳轴沟槽;腔襞沟槽和壳轴沟槽为半圆形的开放槽,不形成管状.壳轴缺沟槽与基部龙骨相对应,在胼胝处消失.脐孔狭窄.厣形态未知.描别:本种因其开放的沟槽和壳轴沟槽内管阙如而与中国其他物种区分.台湾小蛹螺与本种在尺寸和外形上最相近,但新种可通过其细尖的壳顶和不具双唇结构而于前者区分.详见正文的检索表.附记:本种仅知分布于模式产地.模式标本从洞口土样中分离,同时发现的有微拟沼螺属(Acmella W.T Blanford,1969)的标本.“,”The genus Pupinella Gray ,1850 is briefly revised. Pupina menglunensis Chen& Zhang ,1998 istransferred into Pupinella with a new synonym ,Pupinella frednaggsi Thach & Huber ,2017. The fifth Chinese species of this genus ,Pupinella tiani sp. nov.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rom Guangxi based on the diagnostic shell shape and the apertural structure. Besides,a key to the Chinese species of Pupinella is provided.
其他文献
泰国岩溶分布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0%,发育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是热带岩溶的典范.文章通过系统收集分析泰国的地质、水文地质、地貌、洞穴等信息资料,重点研究泰国岩溶作用的地质、水文气候背景,概括泰国主要发育的岩溶地貌类型,总结出泰国岩溶分布规律、岩溶区的资源现状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建立“全球岩溶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支撑.
龙虱是一类水生甲虫,营捕食性生活.真洞穴龙虱种类不多,在中国仅记录2种.本文基于采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雅村岩律洞(干燥岩洞)一个雌性标本,描述了龙虱科一新属种——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mingyii gen.&sp.nov.).新属具有地下龙虱类特征:成虫浅色,相对柔软,无复眼和后翅.新属与已知龙虱区别如下:(1)身体侧缘近平行;(2)鞘翅缘折近基部具明显斜脊;(3)鞘翅具缘缝;(4)前足和中足腿节具长刚毛;(5)各跗节无游泳毛.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
根据2017-2020年各年春季(4月)与秋季(11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浙北近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浙北近岸海域的渔业资源综合承载力为可载.与近年来省内外其他海域的评价结果相比,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综合承载力较强.另外,基于鱼卵密度年间波动大、渔获经济种类比例下降的现状,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浙江近岸海域10个产卵场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渔业资源的养护与修复,继续推进浙江渔场的修复振兴.
随机选取池塘专养模式下30只25月龄中华鳖余姚本地品系同生群雄性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肠质量(W1)、肝质量(W2)、心质量(W3)、裙边质量(W4)、背甲质量(W5)、腹甲质量(W6)对体质量(BW)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涉性状的变异系数呈W6>W4>W5>BW>W3>W2>W1,组织与脏器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呈W4>W5>W6>W2>W1>W3(PW1>W5>W3>W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W4>W5>W6>W2>W1>W3,即裙边质量较其它组织和脏器对体质量更具增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IPA)对鱼类生长、肌肉和血浆中游离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易捕鲤、建鲤为对象,分析了IPA养殖模式(试验组)和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对照组)下,2种鲤鱼饵料利用、体增重指标变化;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肌肉和血浆中19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易捕鲤、建鲤的WGR、SGR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而饲料转化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建鲤肌肉中Thr、Gly、Ser、Lys、Asp、Asn等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IPA模式下前3种氨基酸含量显
为充分展示和运用不确定性信息以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将云模型理论引入到水上通航环境危险度评价.本文简述了云模型的基本理论,基于其构建了通航环境危险度云模型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案:基于黄金分割法确定评价参考刻度:包含5个基准危险度云模型;将以短语表示的通航环境危险度评价转化为以云模型表示;采用加权集结算子对多个云模型进行综合,得到最终通航环境危险度云模型;采用一维正态云的正向发生器算法产生危险度云模型的云滴并标绘,以对危险度特征进行平面展现.作为应用示例,将上述方案应用于琼州海峡通航环境危险度评价.对考虑的9个评
为探究配合饲料在脊尾白虾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冰冻麻虾)对脊尾白虾生长、生化组成和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传统饵料组雌虾在10-12月平均体重显著大于配合饲料组,而传统饵料组雄虾仅在10月份时平均体重显著大于配合饲料组(P<0.05).(2)就肝胰腺常规生化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虾总脂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此外,配合饲料组雄虾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肌肉常规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调节新陈代谢、生理发育以及调控神经系统.TH及其他含碘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刺激甲状腺激素核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THRs)产生各种应答反应.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就海洋无脊椎动物中TH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TH信号通路的类型及其机制,阐述了TH在无脊椎动物中的作用、THR及其亚型的种类以及THR调控机制的类型与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已知部分脊椎动物信号通路,对无脊椎动物信号通路
分析总结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供需情况,指出目前非光气酯交换法生产聚碳酸酯的生产技术遇到的难点和研发方向,从提高共聚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聚合工艺研究等角度概述了近些年酯交换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开发现状,提出了我国聚碳酸酯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聚碳酸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通过比较中国四川黄龙、中国云南白水台、土耳其帕穆克卡莱棉花堡三地钙华景观的基本环境地质特征、钙华景观水化学、钙华沉积生物因素的差异性,探讨了土耳其棉花堡钙华退化缓慢的影响因素.对比发现,棉花堡景区藻类约为38种,种类单一,植被覆盖率较低,沉积主要受物理化学因素控制,沉积速率较快,多形成较好的层状结构,杂质少,且原生孔隙度较低,结构致密,结晶度较高,不易坍塌损坏;黄龙和白水台景区藻类分别为86种、196种,种类多样,且植被覆盖率皆高达80%以上,沉积主控于化学和生物因素,沉积速率较慢,结构呈多孔疏松状或多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