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中研判未来可能的风险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fe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相关领域重大历史事件的解析,是社会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如此,发生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圣杯”。宏观经济学的任何流派,如果不能对大萧条做出解释,就难以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在此意义上,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催生了对其自身的研究,同时还引申出将之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比较研究的重大课题。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的一本新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就是中国经济学界对此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集锦。该书由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刘鹤(现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主编,是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进行共同研究的成果。
  读了该书,笔者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首先,对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和比较,有利于加深对金融危机及其影响的认识。该书从经济金融理论、货币金融、金融监管、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宏观和微观诸视角对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各种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既阐述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不同点,也归纳概括了两者的共同点。如该书中指出,两次全球大危机中,国际市场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市场价格下降的速度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大,一些重要商品的金融属性明顯增强。同时,又是由于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使得金融危机影响扩散得更快。这样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加深对经济与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解。
  其次,对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演变的路径进行分析判断。由于本项研究开展的过程中,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也就能够对判断其未来演变的路径提供支持。正如该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回想2010年当主要经济体纷纷恢复经济增长之后,有的机构和学者就开始谈论所谓“后危机时代”。本书的比较研究告诉我们,“大危机一旦发生就注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各国的情况看,也确实如此。日本在2009年曾经扭转了经济下降的势头,但在2010年3季度至2011年2季度、2012年2季度至2012年3季度期间又两次陷入衰退;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2012年欧洲多数国家再次陷入经济衰退;美国尽管避免了再次出现衰退,但就业人数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再者,对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回答当前争论的一些问题。在本轮金融危机过后,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些政策也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质疑。最近一年多来,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2008年底推出的“四万亿”刺激措施提出批评,认为这样的刺激措施造成投资效率低下,可能造成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但本书中对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充分说明,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正是由于一开始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使得经济下滑的幅度越来越大;如果本轮金融危机期间各国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想象经济可能会下降到何种程度,失业会严重到何种程度。如果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无疑会对“四万亿”刺激措施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书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令人耳目一新。以往我们对技术创新常常只看到其积极影响,但在本书中强调,每一轮大的技术创新活动,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往往也会伴随着重大挑战。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减弱的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危机过程中网络技术对社会管理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该书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应该从两次全球大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例如,该书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指出,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都处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历史高点。鉴于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无疑对中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再比如,该书明确提出,“防范和化解危机的根本办法是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和社会政策调整。”这就告诉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是应对危机所必要的,但属于应急之策,长期看还是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正如大萧条几乎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永久话题一样,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更是会激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期待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其他文献
历史并没有重演,但是,人们还是发现了此次欧债危机与1930年代大萧条有诸多相似之处  著名经济历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曾说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大萧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深,时间如此之久,是因为“英国无力,美国无意”稳定经济体系。在英美两国没有做到的多项职责中,其中一些对今天的欧洲领导人而言,应该是很熟悉的。金德尔伯格指出,英美没有开放其国内市场,从危
期刊
在房地产调控走向常态化的今天,一二线城市因其不断高攀的房价当之无愧地成为政策重点打击的对象。为了规避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限购全面铺开以后的2011年,相当一部分房企开始把投资的目光放到未受政策波及的三四线城市,“进军三四线”一夜之间被各路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战略部门奉为圭臬。然而情况却在2012年的下半年出现了转变:素来以三四线城市为布局重点的恒大地产突然宣布未来的投资重心将逐渐转向一二线,随后诸
期刊
执照上不再记载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新的商事登记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在特区开始进入成熟期  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早发地,也是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与改革的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13年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并于当天颁发了第一本新版营业执照,其最大的亮点是,执照上不再记载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办理营业执照的门槛降低后,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的自由
期刊
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今年或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对这一轮的产能过剩怎么看?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近两三年增长速度的回调表明,这样一个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已经开始。我们要接受经济增长6%、7%的中速水平,并学会适应这个速度  今后两年仍是增长阶
期刊
为了避免解体,欧洲领导人必须开始设计并实施旨在让欧元区向财政联盟靠拢的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警告货币联盟无法在没有财政联盟的情况下维持。但是欧元区领导人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其后果正在变得日益明显。如今,欧洲面临着不同的选择:要么修正这一根本性设计缺陷从而迈向财政联盟,要么抛弃共同货币。  毋庸置疑,选择后一个选项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货币联盟是否值
期刊
本刊北京讯(记者 马玉荣)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  他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欢迎和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各国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机会。  在谈到中国改革时,张高丽指出,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破解发展的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海阔天空,赢得未来。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
期刊
中国房价似乎成了阿喀琉斯之踵。本次新“国五条”的出台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国五条”对今后的影响几何?是对症的药吗?可信度如何?治理房地产市场的常态化政策是什么?房地產业的新机遇在哪里?本期封面所聚焦的这些问题,正是对“国五条”所形成的冲击波的一个多角度透视。
期刊
缅甸转型以来各类新旧冲突集中释放,导致中国投资的安全性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加强战略应对与提升危机管理水平  2011年缅甸民主转型以来,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相继受阻。2011年9月密松水电站被缅甸总统吴登盛以民意为由叫停之后,2012年11月,中国万宝公司总投资为10.65亿美元的中缅蒙育瓦莱比塘铜矿因当地居民反对抗议又被迫暂停,对中国企业造成每月200万美元的损失。  2013年我们对缅甸的最新调
期刊
新型城镇化是一场根本性的制度革命。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3.5亿农民从一出生就没有土地,其中2.61亿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大迁徙大流动。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触及农村产权制度。新型城镇化所承接的,是过去30年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陆续释放1.5亿至2.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会给未来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有人担忧,新型城镇化可能变
期刊
两个梦都包含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分  近几年,中国还未曾有任何口号像中国梦这般迅速、彻底地抓住人们的想象。数月来,中国梦俨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媒体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作文比赛,演出,全国各学校和事业单位中都开展了中国梦的活动。然而,也有人在争论,中国梦包括什么。中国梦是关于中华民族这一集体主义成就的,还是像美国梦一样,崇尚个人主义成就的呢?  出现这样的争论并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