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谈“一流大学”要改变标准,先要赢得话语权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中山大学公布了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2021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稳居国内第一方阵的高校;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第三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使学校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过去的一两年内,中山大学的改革引发了多次讨论。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该校对本科专业所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7年,该校对18个本科专业进行整合并暂停招生,再加上2016年调整或暂停的21个专业,两年内,中山大学调整了39个专业,引发社会热议。
  2016年,该校校长罗俊表示,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改善,当时共有125个专业,总量大,他希望能减到80个以内。
  而根据2017年的招生情况,该校本科招生的专业数量已调整到77个。
  针对学校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一流大学的三个“首先想到”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理解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
  陈春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且优秀人才是整个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一系列“强国”的概念,在这其中,教育强国占据“优先发展”的位置。而双一流建设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处于最顶端的位置,它代表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与“211”“985”建设不同,它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项要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的长期任务,这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50年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节点,是相一致的。
  就具体目标而言,目前在不同的排行榜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也就是在世界二十强大学排名中,美国占据了15到17个席位,英国占据两三个,偶尔还会有欧洲或日本的另外一两所学校。中国在这其中没有一席之地。
  如果中国真的要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必须要有若干所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即能够排名前20。理想的状态,这个数字应能达到7到10所。
  也就是说,我们还有32年的时间,要使中国的一些高校能通过高质量发展,达成这个目标。时不我待,这应该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一批中国最好大学的重要使命。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定义“一流大学”?
  陈春声: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对于一流大学的定义有共识,用通俗的话来说,首先,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就读学校时,会首先想到这个大学;第二,国家有重大的战略需求,或者碰到有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会首先想到这个大学;第三,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同行,需要讨论和解决重大学术问题的时候,会首先想到这个大学的学者。
  这三个“首先想到”,是罗俊校长提出来的,今年初写进了学校党代会的报告。我们认为,这样的大学就可以称为一流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放在世界的坐标轴内,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陈春声:我觉得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短板,一是教育教学层面,即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管理架构和治理机制层面,还存在一些欠缺。
  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是培养人才,但中国的大学和国际上最好的大学在这个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也是最不容易缩小的。
  最简单的,就以师生比来说,包括中山大学在内,中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生师比是18至20比1,国内最好大学的这个数字大概是13或14比1,而在欧美的许多一流大学,包括哈佛、牛津这样的学校,他们的生师比是8或9比1。更直白地说,我们因为学生多、教师少,大学授课的方式与真正意义上的“小班教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而小班授课是教育界公认的、在高等教育领域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每个教学班控制在30人左右,一些专门的课程甚至是15人以下。在这样的安排之下,老师才有可能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
  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声誉还不够好,这可以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我们大学招收的国际学生,学业成绩还不够好,学术潜质也还不够高。在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国际学生通常会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即使不能说国际学生的学业水平通常会略高于本国学生的平均水准,但起码也不会比本国学生差。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大学还做不到这一点。
  我們会与国际学生开座谈会,留学生们常常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学业跟不上中国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面对着通过高考才“拼杀”进入中山大学的中国同学,他们的感觉有点像“一只绵羊进入了狼群”。
  作为教育者,我们自然有责任为这些自称为“绵羊”的外国孩子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但反过来想,为什么我们吸引来的大多是“绵羊”,而不是一大群“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学术声誉还不够好,对“狼群”的吸引力不够强。结果,为了所谓“国际化”的指标,就只能到境外圈一群乖乖的“绵羊”来培育。
  在这个方面,近年中山大学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提高国际学生的质量。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国际学生入学考核程序,严格规定不准通过招生中介接收国际学生,同时适度增加国际学生招生数量,逐步提高学历国际学生比例。
  从2017年开始,我们每年面向东盟10国最好的若干所中学,经中学校长推荐,招收他们最好的毕业生,这是提高国际学生生源质量的一个有效尝试,而且还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
  另外一个短板是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及运作机制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大学的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基本都是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对应。比如,教育部有研究生司、高教司、科技司、社科司、国际司,各个高校也就相应地设立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和留学生处。但实际上,在世界一流大学里,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是不会分开管理的。我们的学生出国留学,一定是与所在国家的学生用同一个课程表的。   又如,本科生教学归教务处管、研究生教学归研究生院管,基本上也是中国大学独有的制度安排。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要实现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这样的架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
  “过分地强调专业对口,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中山大学有没有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陈春声:中大近三年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就是重新建构一个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与现代大学制度更加适应的内部行政管理架构。例如,我们把原来的教务处、医学教务处、研究生院培养处、留学生办公室和本科生招生办公室整合在一起,组建了教务部,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务、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教务统一管理起来,都放到教务部里。
  这样的做法,比较符合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惯例,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实行课程安排的多重编码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我们还将科技处、医科处和社科处三个分管不同学科门类的科研管理机构整合起来,成立统一的科学研究院,以期推进学术研究的交叉交融,推进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这“三大建设”。
  类似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还包括了学校内部学科、院系与专业的调整和整合。经过三年的调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比如,由于学院和学科整合,2016年至2018年,中山大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国内排名,在QS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榜上,两年间进步了13名。
  在内部管理架构综合改革中,我们也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党委系统的组织架构保持稳定,且力量得以充实加强。
  中国新闻周刊:这两年,中山大学在本科的学科设置方面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讨论。改动的初衷是什么?
  陈春声:我们对于本科招生专业的整合确实引起过一些议论,也有一些人不理解,包括校内的部分师生。现在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共识。


  过去许多年间,由于那个社会发展阶段大学在扩招、就业遇到的一些壓力,我们增设了一大批直接面向就业的口径偏窄的应用性专业,也出现了若干以一个或几个应用型专业单独组建一个学院的的情况。过去中山大学本科专业的数量与国内第一方阵的其他高校相比,确实是偏多的。
  另外,也存在部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之类的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讨论认识到,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这类更像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方式,对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来说,确实是不合适的,所以才下决心进行专业的整合。
  我们更多考虑的还有同学们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问题。目前中山大学在几乎所有省份都招收前1%的高考考生,同学们非常优秀,应该期望他们不是本科毕业了就马上就业,而是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长时间、更高层次的教育,起码是硕士毕业。
  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努力地在提高本科生的深造率,目标是最终有80%的学生可以得到硕士以上学位。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再按照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去设置专业,就显得没有价值了。也就是说,我们是按照7年左右一个周期来做人才培养安排的。学生们一入校,我们就告诉他们,本科不是你的终点。
  这样做也是为国家和社会珍惜优秀人才——毕竟考进中大的都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只接受四年的高等教育,真的太可惜了。我们会继续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努力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继续深造的学位,也鼓励毕业学生到其他好大学继续读书。
  去年,我们学校本科生的继续深造比例是55%,我们希望今年能超过60%,四五年内能达到80%。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会继续整合一些本科专业。本科生招生时尽量“宽口径”“大专业”,让孩子未来争取继续深造的时候,考研究生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入校一两年之后,可能适当细分专业,到读研期间,再进行专门化培养。
  总而言之,对于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来说,过分强调专门职业技能的培养,或者过分地强调专业对口,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也只有这样,我们对国际上的优秀青年学生,自然也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要改变标准,先要赢得话语权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的一些大学存在专业设置大而全的问题,你认为,一流大学是否有可能走小而美的路线?
  陈春声:这里存在着一个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标准问题。目前通行的各种世界大学排行榜,所采用的标准都是综合性的,入选前20名或前100名大学大多也都是综合性的,这些学校一般都设有很多学科,有较大的规模。我们确实看到,国际上有不少很好、很有特色的学校没能进入20或者前100名,不是学校办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学科设置不够多,“综合性”不够。
  我们对于目前通行的这些标准不见得百分之百认可。但是我个人以为,对于中山大学这样的学校来说,如果我们试图要去改变这个标准,最好能首先在现行的标准上做得比别人更好。
  也就是说,等到有朝一日,中国有若干所大学依据既有标准稳居世界前20名,自然就会有话语权,自然可能成为标准制定者。否则,就算对现行的标准提出质疑,人家也不见得会接受,搞不好还被以为是为了一己之私。
  我还以为,前面提到的中山大学关于一流大学必须“三个首先想到”的共识,可能更加切合高等教育的实际。若按照这样的标准,则一流大学也有可能走小而美的路线。说到底,我们这个国家很大,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多姿多彩,“大而全”的大学无疑是国家和社会所必需,但“小而美”的学校同样也是必不可少。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的民办幼儿园、中小学都大有赶超公立学校的态势,你认为,中国的民办大学是否有可能与百年历史的公办大学并驾齐驱?
  陈春声:私立大学或者说民办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民办大学要想争取到与一流的公立大学同样的优质生源,会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高考制度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公平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尽管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高考制度有诸多批评,但我们还是可以预期,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的。
  但对于民办大学的发展来说,高考制度的存在恰恰构成了某种本质性的制约。考生们参加高考的目的,就是要争取上好大学,试想一下,成绩优秀的高考生在经过多年拼搏和层层选拔之后,为什么要“冒险”选择一所有较多不确定性的民办高校,而不是“从众”选择就读公认是优秀的、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办大学?
  所以,只要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生源质量问题就会一直是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而没有同样优秀的学生,就很难“并驾齐驱”。所以,相信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努力目标,应该还是“各具特色”或“各有千秋”。
  中国新闻周刊:几个月前,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未来五年引进约5万名博士和博士后。对于中山大学来说,引进人才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陈春声:很具体地讲,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还是引进人才的安居问题。广东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政府对于住房的计划调控空间比较小,人才安居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
  现在学校每年有几百名编制内的新教师到校工作,教师的住房压力持续不绝。我们已经建成并计划再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同时还在研究更加长期稳定的人才安居计划。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上海浦东新区就定下全年GDP过万亿的目标,引起巨大关注。  早在2006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10296.97亿元,成为中国内地最早突破GDP万亿门槛的城市。据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截至2017年底,进入中国GDP“万亿俱乐部”的内地城市共有14个,如果浦东新区的目标实现,将成为进入GDP万亿俱乐部新的一员。  定下这样的目标,浦东新区是有底气的,因为2017年的增长已经超过预期。早在2
期刊
75岁老人高大妈在高处看水库全景,曾经的家园已成水库库区,故土已无处可寻。  81岁的老人胡梅琴,即将搬离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家中的东西已经被搬空了,只留下了一张床。那是她当年结婚时的婚床,不便搬往新家。她最终决定卖掉这张床,在床即将被搬走的前一天,胡梅琴专程回了趟家,在那张婚床前反复打量,迟迟不肯离开。  来自浙江台州的摄影师王小红在村子走访,恰逢这一幕。“挺心疼的。”81岁的胡梅琴摸着那张床
期刊
眼下,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混乱状态,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已解职)在其上个月的中东之旅中时刻关注着叙利亚冲突——他的担子不轻。美国外交在中东毫无存在感,而国务院似乎对于由谁来当领导者没有任何概念,更重要的是,也没有资金支持。如果美国真想解决叙利亚日益无解的危机,就需要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为代理人提供资金支持。  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各国的驾驭能力。迅速变化
期刊
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推动高质量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在两会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他表示,如果说“中国速度”已经享誉世界,那么高质量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使“中国质量”同样享誉世界。从“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就是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将会面临高速增长阶段未
期刊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有一句名言:“参与第一,比赛第二。”上个月,朝鲜参加在韩国平昌举行的冬奥会的举动,对这句话进行了新的注解。  从历史上来看,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在世界舞台上起着建设性的政治作用。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位美国选手搭错了中国队的大巴,结果开启了日后的“乒乓外交”。不久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历史性访问
期刊
2018年初,浙江省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受到全国高度关注。  这项被称为“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旨在以深化“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以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轉型升级、提质增效。  中共十九大为高质量发展定调后,全国各地都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思路。“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浙江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  海宁试点  “亩均论英雄”在浙江全面推广之前,已经在嘉兴探
期刊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教师出身的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明年此时他将辞去董事局主席职务投身教育事业,主席职位交由现任首席执行官(CEO)张勇担任。  相比外向的马云,张勇在大众心中的形象要低调得多,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张勇2007年入职阿里担任淘宝网首席财务官,后曾任淘宝商城首席运营官、阿里集团首席运营官等职务。2015年起擔任阿里集团CEO。“双11”推手  张勇毕业于上海财
期刊
伊尔库茨克的街道有些冷清。随意坐上一辆有轨电车,车子老旧,年代感十足,空荡荡的车厢里只有我和两位中年大叔。老城区里电车轨道密布,坐在摇摇晃晃的电车里,就可将整个老城逛完。  道路两侧,形态各异的木结构小别墅比比皆是。走不了几步,就会有一座可爱的老建筑让你迈不开步子,忍不住要摸几下那些年久沧桑的木板。苏联时期火柴盒式的居民楼间杂在这些洋葱顶中,让人有混搭之感。  这几年,伊尔库茨克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期刊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式在泸州挂牌。  川南临港片区作为泸州市乃至整个川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按照“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的定位,着力建成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最终建成内陆自由贸易港。  一条铁路直接开进了港口  站在泸
期刊
雄安新区正在成为河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长许勤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北团开放日上表示,未来雄安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必将对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河北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  在当天的会议上,许勤还表示,河北省当前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爬坡过卡的关键期,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障碍,靠的就是高质量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