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BL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与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深入学习的起点是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不容否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存在着较严重的“四无”问题,即学生无学科基础、无积极的态度、无问题意识、教师无成就感。运用“问题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一、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无学科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认为语文是最容易学的科目,往往是他们中考分数最高的一门课,但语文基础却不容乐观,他们甚至连基本的字词都掌握不准,错别字泛滥;无法用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作文中结构混乱,错字连篇,不知所云;很多学生宁愿让时间白白流逝,也不愿坚持读完一本名著。
  (二)学生无积极的态度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成绩差、纪律差、素养差等多种原因,一直遭受同学老师的歧视,长期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内心自卑失落,学习缺乏动力,缺乏积极性。这种消极心态使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混张毕业证书。
  (三)学生无问题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较差,学生无问题意识,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定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弱。
  (四)教师无成就感
  从学段层面来讲,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管理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综合考评中,对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要求较宽松;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科评价层面而言,对文化科基础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低。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动力,使之不愿从教育教学中获取成就感。
  二、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称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生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问题教学法的程序
  笔者尝试着将“问题教学法”课堂分成三步走(见下图):
  ■
  (一)生成问题。
  在“生成问题”环节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诸多问题,结合教学目的,确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生成问题”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定向问题。
  (二)探索问题。
  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定向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方案;对假设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
  在“探索问题”环节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教师只需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发展问题。
  教授《口语交际“拜访”》一课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宽度。巧妙地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感;超越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生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PBL法”课堂的策略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需要如下“四要”:
  (一)要鼓励学生生成问题
  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的批判意识与精神,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出个人见解。
  (二)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生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欲提升学生生成问题的层次性、生成高质量的“创造性”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
  比如,如何选定文章思考点?可以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对说明文着重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掌握上下功夫;对小说则通过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来把握作品主题;对议论文则紧扣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及论证方法进行教学;对散文着重分析立意和灵活的表现手法等,不必纠缠文章的细枝末节。
  (三)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着眼点,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发问的时间与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问与求答。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亲历知识形成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人。
  (四)要强化反馈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在中国上的夏天降雨的可变性与一个新参数用 EOFprocedure 被分析(也就是,模式驻扎变化百分比) 基于 1951-2000 夏天降雨,从 160 的数据在中国驻扎。与模式变化磨擦相比,模式驻
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无论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教师均以教育理念传承者形式和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实施者形式产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执行人。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和最终教学效果。基于此,成功语文教师务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和职业素质,从实际角度出发,在教学完善和自我完善中强化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要点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高中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年轻的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人生理想和人生信仰。从而使学生的三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更加健康的人格。因此,本文尝试从高中生的角度,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他们能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审美教育的效果。  一、教师要改变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limate system. Investigating the response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o changing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
“文体”分为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其中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本”这里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如通常说的一篇文章。“文本”除了应具有“文体”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着无法复制的个性,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文体共性,对文本个性视而不见,以致“千文一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程序化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的
公路行业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行业.公路部门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深圳是口岸城市,公
这研究在在西南中国在降水在稳定同位素上影响控制因素的机制的不同高度,和潜力与温度,气压和湿度在降水分析稳定同位素的关系。在有在在摘要的时间的 Mengzi, Simao 和 Tengcho
我们使用JT血细胞分析仪测定门诊急诊血常规标本时,遇到部分标本单核细胞分类计数偏高,复查后结果又正常.经对56例单核细胞分类假性增高标本研究发现此现象与标本采集后放置
磁分离酶免仪的使用,对于激素、肿瘤标志物及微量物质定量测定,避免常规放免分析所带来的放射物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微量、快速的准确方法,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高浓度CEA
学语文为什么要出声诵读,为什么要熟读成诵,在此笔者试图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为何要出声读  1.出声读能够掌握书面语符号  语文,按照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的学习固然必须动口,书面语的学习也需要动口。书面的载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自然可以突破口头语只能即时即地交流的时空限制来交流思想感情,但是,一套“活”的书面语符号系统——文字的存在,其前提必定是与之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