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斗牛”?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7日,深企东鹏饮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锣声上市,成为中国功能饮料A股第一股。东鹏饮料(605499.SH),发行价为46.27元/股。当天9时30分开盘,开盘价为55.52元/股,截至发稿时间上涨44%至66.63元/股。
  2016年,中国红牛陷入了与泰国天丝长达多年的商标归属权之争,期间,赛道内其他各品牌开始不断发力,掀起了一场围剿红牛的抢滩登陆,企图“趁虚而入”进而取代红牛,功能性饮料市场“硝烟四起”。
  虽然,红牛的市场地位依然强势,但在行业洗牌中,“跟随者”——东鹏饮料依靠模仿“红牛”强势崛起,目前稳居行业第二。
  近期,東鹏饮料又试图发起对功能性饮料市场龙头的最强冲击。5月17日,东鹏饮料开启申购,申购价46.27元,发行市盈率为22.99倍,募资约17.32亿元,预估市值将达到约149亿,上市第二天,强势封停,市值293亿。
  在国内上市公司中,依靠强势单品崛起的饮料公司,不乏将单品类做到极致的公司,如承德露露(000848.SZ)(主打品类为核桃露,市值70.72亿)、维维豆奶(ST维维(600300.SH)主打品类为豆奶,市值66.55亿)、元气森林(主打低糖汽水,估值140亿元)。
  在此之前,一直被诟病“山寨饮料”的东鹏连广告词都被指从红牛复制而来,它如何支撑起这么高的市值?头顶“功能饮料第一股”的光环,东鹏饮料能否弯道“超牛”?

什么是“功能性饮料”?


  根据2016年实施《饮料通则》中对功能饮料的严苛规定,其中包括运动饮料、能量饮料、营养素饮料、电解质饮料等多个类别。而功能性饮料主要指能量饮料,即指含有一定能量并添加适量营养成分或其它特定成分,包括各种维生素、赖氨酸、牛磺酸、肌醇以及咖啡因等,因此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能为机体补充能量或加速能量释放和吸收的饮料制品。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能量饮料销售额从2014年的234.9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47.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35%,在软饮料行业细分赛道位居第二,2020年能量饮料在我国饮料销售总额中的占比已达7.8%。



  市场高增背后是行业的“暴利”驱动,根据东鹏饮料的招股书显示,其能量饮料业务的毛利率维持在49%左右,如果根据这点反推红牛高端罐装产品,毛利率可能更高。正因为这种高增长率、高毛利、低门槛的细分饮料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产业的进入。
  在能量饮料这一细分赛道;2013年,达利食品推出了乐虎;2014年,“魔爪”被可口可乐收购后,进入中国;2017年,华彬推出了“战马”;2018年,伊利推出“唤醒源”,各大厂商齐聚,争抢市场。
  据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能量饮料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1%的品牌共有6家,分别为红牛(57%)、东鹏饮料(15%)、乐虎(10%)、体质能量(6%)、XS(5%)、战马(4%)。其中,东鹏饮料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红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随着行业竞争白热化和同质化,新旧势力并行。而已经上市的东鹏饮料在争夺能量饮料这块肥肉上领先于其他进入者。
  细数消费行业的成功,离不开营销模式。
  以东鹏饮料首先抢占的东莞市场为例,类似“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2012年东莞的销量额突破1亿元,这成为了公司在三、四线城市营销的模板。



  随后,从2013年开始,东鹏开启品牌营销攻势,一方面邀请明星代言,另一方面逐渐加大在各公共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视剧中植入了带有和剧情相关对话的“创可贴”式广告形式的最早发起者就是东鹏。
  疯狂投入营销令东鹏进入了高速的成长期,2013年东鹏的饮用人数突破了9亿人次,2017年“东鹏特饮”推出了金罐产品,全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2018年,“东鹏特饮”全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业绩进一步提升。

三问东鹏饮料


  经销商居然是股东?
  根据公司2020年报披露,公司前五大经销商,合计贡献销售收入的8.32%,明细如左图。
  根据公司前十大股东的第三大股东——深圳市鲲鹏投资发展合伙企业的股东情况可以看出,公司第二大经销商“东莞市金愉食品”的实控人林景照持有鲲鹏4.5%股份,即间接持股东鹏饮料;
  第三大经销商“安尔雅供应链”实控人郑细强,持有鲲鹏1.8%的股份。
  这样的结构,不可避免的会让公司受到市场的质疑,销售数据是否会出现不实?我们大胆猜测: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上市公司为了业绩好看,通过提供经销商股权的方式向下游出货,以提高公司销售额,而经销商也不以是否可以全数销售为目的,单纯为了通过公司上市而获得股权进行套现。
  若按此操作,一方面东鹏可以获得业绩增量,而经销商可以从中获得股权增值,实现双赢。
  与此同时,东鹏研发投入占比较少。



  虽然消费领域对研发投入不那么看重,但功能饮料作为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消费品,研发投入也能看出公司对产品更迭的重视程度,从研发费用上来看,公司战略是重营销,轻研发。
  研发投入少可能带来的就是过度依赖单一产品,2018-2020年,东鹏饮料营收为30.37亿元、42.09亿元、49.59亿元,而主导产品分别贡献收入28.85亿元、40.03亿元及46.55亿元,营收占比均在九成以上。虽然公司也曾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公司也曾推出陈皮特饮、由柑柠檬茶等产品,但整体销售规模不及5%,市场一直反响平平。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科技部在国家863计划中设立“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拉开我国车路协同产业发展的序幕。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畴,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被纳入“新基建”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在各级政府的积极主导和产业相关方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的车路协同产业站在新一轮高速发展的起点上,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车路协同产业的加速落地,以车路协同产业为着力点的“蓝海”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这个市场有多大?有哪些相关方能在其
-天晚上,錢抬头望着节满星星的夜空,只见星星们闪闪发光,好似一颗颗耀眼的钻石,撒落在天鹅绒一般的夜空中,连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星河。小树不禁陶醉在这美丽的夜空中。突然,他脑子里有个念头一闪而过:要是我能得到一颗星星,那该多好啊!
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决定操作系统能否持续迭代发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关键。在操作系统巨头高度垄断的今天,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能否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取决于基于该操作系统的商业模式是否足以支撑该系统形成的产业生态持续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是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的关键,也是中国移动深化改革、微观搞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移动全面深入开展基层网格化运营改革,推进运营一线“强能力、聚合力、激活力”。企业改革每前进一步,党的建设也要同步对接。中国移动浙江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移动”)根据集团公司“质量达标和格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统一部署,积极探索网格化运营改革过程中基层党建的工作对接机制,创新开展党员亲情网格和生产经营网格“两网”建设,实现责任田、责任制、责任人的“两网”融合与工作对接,为国有企业提高基层党的建设质
绩效是企业经营的目标和成果,是衡量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经营运转情况好坏的重要指标。内部控制质量和经营风险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以2015~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内部控制、经营风险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提高,企业绩效也会随之提高,但在房地产行业,实证结果不明显;经营风险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呈现出行业差异;制造业和建筑业内部控制质量降低,经营风险会有所增加;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
以廉价易得的醇作为碳源、以摩尔分数10%的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发展了2-巯基吡啶与醇的催化脱水取代反应新方法,用于2-吡啶硫醚化合物的高效、绿色合成,产率高达95%.该方法只需要使用廉价的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无需溶剂,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类型杂芳基硫醚的绿色合成.
走进振华重工的陈列厅,上海洋山四期动态展示模型、国之重器“天鲲号”模型等映入了眼帘。上海洋山四期是目前全球单体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化码头,“天鲲号”是我国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而它们的建造者正是振华重工。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振华重工的产品已进入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其数字化实践参与了全球70%以上的自动化、智能化码头建设。在国资
近日,兆易创新(603986.SH)发布了2020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44.97亿元,同比增长40.4%;实现归母净利润8.81亿元,同比增长45.11%,在一众已披露年报的半导体上市公司中处于中游水平。  不过,受思立微未达成业绩承诺的影响,兆易创新2020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仅为5.55亿元,同比下降1.79%。同时,传感器业务也因思立微卷入价格战而下滑,毛利率从2019年的50%降至2020年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提高消毒灭菌工作质量,科学指导医院消毒,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依据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15-2019年通过现场采样及实验检测,对位于成都市的16所省直医疗机构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消毒效果监测评价。对监测结果的合格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2015-2019年共采样5002件,总合格率99.00%,2015-2019年度合格率分别是99.51%,99.14%,99.04%,98.84%和99.26%。不
4月8日晚顺丰控股(002352.SZ)公告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计亏损9亿-1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预计亏损10亿-12亿元,而2020年同期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则分别盈利9.07亿元和8.32亿元。  4月9日开盘,顺丰控股开盘跌停,当天出逃资金16亿;4月12日继续低开低走,收盘下跌9.38%,交易量超过100亿。自4月6日至12日5个交易日,顺丰控股累计下跌逾20%。从今年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