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地沙坦预防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坎地沙坦是否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4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坎地沙坦干预组.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后两组高胆固醇(1%胆同醇)喂养,一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坎地沙坦组于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前2 d给予坎地沙坦(0.5 mg·kg~(-1)·d~(-1))干预.12周末对模型组和干预组行药物诱发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巨噬细胞、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Western blot法测定主动脉斑块内MMP-9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9个主动脉血管标本中有7个标本共12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干预组10个标本中有2个标本3处发生斑块破裂,两组斑块破裂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干预组斑块内MMP-9面积比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2.35%±4.28%比32.58%±9.16%,P<0.05);干预组斑块内巨噬细胞面积比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3.87%±4.91%比23.8%±7.45%,P<0.05);干预组斑块内胶原面积比较模型组显著增加(30.27%±11.36%比4.18%±1.28%,P<0.01);干预组斑块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坎地沙坦具有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坎地沙坦降低粥样斑块内MMP-9的表达、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聚集和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

其他文献
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同及普遍应用,100余位世界各地病理学家、血液病学家及肿瘤学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几年的一些新知识及新观点,推出了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
期刊
人体内多数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某些蛋白质表达量的改变,新的肿瘤特异性蛋白质的出现等.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为发现新的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及探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1])。
期刊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年中,伴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病理学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回首诊断病理学的发展轨迹,解放初期仅在少数高等医学院校的病理学教研室和大型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学诊断,之后一些大中型医院逐渐组建了病理科,走过了15年的缓慢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诊断病理学经历了一段艰辛和曲折的时期;1978年以后的30余年,诊断病理学进入了稳步的发展阶段,包括二级医院在内的许多综合医院和专科
期刊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八届全国细胞病理学学术会议于2009年3月27-3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10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细胞病理学工作者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期刊
恶性肿瘤如不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会不断恶化进展,最终导致死亡。
期刊
例1男,26岁.眩晕、呕吐、共济失调10多天于2008年7月入院.入院时不能独立行走.MRI显示第四脑室区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直径2 cm,T1、12加权信号不均匀,有囊性变。
期刊
患者男,44岁.因间断性发热4个月于2006年6月20日入院治疗.无咳嗽、咳痰及咯血等症状.体检:体温37.2~38.6℃,双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肝脾未触及肿大.薄层靶扫CT表现:左肺下叶外侧基底段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邻近支气管血管束呈推压移位改变,未见确切侵袭征象。
期刊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年会学术交流内容反映了我国病理界的新动向和新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摆在每一个病理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期刊
患者男,58岁.因胃部不适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食管下段近贲门处有一0.4 cm×0.3 cm大小的暗红色突起,表面稍糜烂,行胃镜下钳取送活检。
期刊
1.病例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住本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近1周症状逐渐加重,下床活动疼痛明显,卧床后可缓解,在外院就诊,行相关辅助检查后发现T12椎体病变,随后来我院住院诊治.胸椎CT检查:T12,椎体病变:右侧横突、双侧椎板、棘突等可见骨质破坏(图1).骨扫描:T12椎体异常浓聚.遂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T11右侧附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