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三个支点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构 离生最近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因此,学校提出了“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支点。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试作探讨。
  一、突出“素养课堂”
  “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等;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如认真、细心、规范、严谨、专注、勤奋以及善于自主学习、善于研究探索等;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如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品德。
  这里重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启发引导
  师 (出示图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 6+2+3+8+3+10=32(厘米)。
  生 可以用平移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图形的周长。先算6+10=16(厘米),再算16×2=32(厘米)。
  起初碰到这样的题目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知道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把每条线的长度求出来,就可以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做法是最容易想到的,但是错误率比较高。一方面,不规则图形的边比较多,容易数漏;另一方面,数字越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放弃第一种方法,选择第二种方法。
  【环节2】 修改例题
  师 (出示图2)这个图形,你还能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不是每条边的长度都知道。
  师 那怎么办?
  生 把它平移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周长就可以了。
  只是几个数据的改动,学生便主动优化了算法,这肯定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用平移法效果好得多。
  【环节3】 问题挑战
  师 (出示图3)同学们请看,这个图形还可以用平移法来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因为还多几条边没法平移。
  生 我认为可以,先平移变成长方形,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再把多出来的几条边长度加上来:8+11=19(米),19×2=38(米);4×5=20(米),20+38=58(米)。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一个难点。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上述教学基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和数学思维。这里的数学感觉是对图形周长的感觉;数学思维是转化,即通过平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来處理。这样的课堂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初显“素养课堂”的模样。
  二、注重“自我建构”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为本,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必然表现为让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学生依靠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获得的自我建构的知识,才是内化的知识。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训练也许能提高学生一时的熟练程度,但是会影响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和抵触。”
  例如,解决“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周长各是多少”一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 你知道可以怎样拼吗?
  生 可以把12个正方形拼成一排,这样的长方形长12厘米、宽1厘米。
  生 也可以拼成2排,每排6个。
  生 拼成3排,每排4个。
  生 拼成4排,每排3个。
  生 不可以拼成4排,因为和第三种方法重复了。
  师 那可以拼成6排吗?
  生 不用,拼成6排和拼成2排其实是一样的。
  师 那么,它们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自己算一算。
  (学生算。)
  师 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哪一种拼法周长最长?
  生 第一种。
  师 哪一种拼法周长最短?
  生 第三种。
  师 你们知道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长,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短吗?
  生 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时候,有的边会消失,所以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边越少,周长越长。
  师 谁能总结一下这个规律?
  生 拼的排数越少,周长越长;拼的排数越多,周长越短。
  师 很好!注意要在排数小于每排个数的情况下哦!
  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既要根据题目画出不重复、不遗漏的图形,又要根据画出的图形计算周长,还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建构所学知识,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其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要掌握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与时机。上述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三、倡导“离生最近”   “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同主张。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
  杜威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本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越贴近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教学效果便越好。学生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学习、思考,总是在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概念”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想一想,学一学
  出示图4,让学生完成如下习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2)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3)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出示图5,让学生认一认分数的构成。
  【环节2】 看一看,写一写
  出示图6,让学生填写分数及其大小关系。
  【环节3】 折一折,议一议
  分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请学生每人拿一张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请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展示各人所得的四分之一图形(如图7)。
  上述“分数概念”的教学,由“分蛋糕”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由于学生十分熟悉“一半”的含义,所以由“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很容易建立起二分之一这一分数概念。接下来,在看图写分数时,通过类比认识其他分数。最后,再由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正六边形,折出多种形式的四分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建立了分数的概念,体现了“离生最近”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严必友.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J].精品,2017(3).
  [2] 章建跃.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7).
  [3] 史寧中.应对核心素养,校长和教师该做些什么[J].师资建设,2016(5).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首先确立单元知识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具整体性,思路更加清晰。为了展现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结构确立的方式,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编排、单元整体四个方面略作阐述。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教材编排图形的运动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以每节课作为基本单位:课与课之间
期刊
摘要: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有“规定性”的,教学内容随意、学科知识零碎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单元知识结构的确立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定位教学,可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考量。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立足单元知识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做到瞻前顾后,整体构建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知识结构课标教材  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无可
期刊
摘要:对《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一课进行课堂观察,以莫利四级分类体系为标准,对教学提问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得出这样的教学提问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从集体回答的问题数量、独自回答的学生数量、独自回答的学生的思维水平等角度,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思维难度的问题。由此,提炼出数学教师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基于学生的认
期刊
摘要:“认识公顷”的教学通常以复习导入,但从数学内部知识结构(联系)出发引出公顷概念,会显得比较枯燥,也无法凸显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认识公顷”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验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根据1公顷的表象,推算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最终指向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不是运用公顷的数学定义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
期刊
摘要:先后两次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都有关于“圆的特征与规律”的学生探索。通过对收集到的课堂学习证据的对比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开放性的任务、有效的教师巡视、充分的学生交流,以及激励性的话语、适时的追问、肯定的眼神等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圆的认识探究性学习课堂观察对比分析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数学课堂上,
期刊
摘要: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寓言文本和寓言的“语文”价值,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故事+道理”的独特魅力,教出寓言别样的美。在对故事的理性审视中探究思维之美,在对基本特点的精准把握中探寻形象之美,在對言语形式的比较辨析中发现表达之美,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寓言故事的美,感悟到寓言故事的理。  关键词:寓言教学思维之美形象之美表达之美  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寓言往往在“可笑而又发人
期刊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素材,有效地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从而方便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实验资源(比如自制教具实验、改进传统实验),创设现实情境(比如生活、生产、科技情境),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图片、动画、视频),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展
期刊
一、两次教学尝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形象地体现出了蝴蝶灵动的神态。课后练习也特意将这句话挑出来让学生品读,旨在让他们体会动词的恰当运用。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将原句改为“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
期刊
摘要: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首先利用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常见的几何体,由此引出重点学习的棱柱和棱锥,并且尝试表述其特征,定义其内涵;其次再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提炼出点、线、面元素,由此引出棱柱和棱锥的构成要素,并且进一步认识棱柱和棱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总结性分类,加深认识;最后,通过基础练习的过渡,设计两个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操作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几何体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规定性。单元知识结构强调“单元内”和“单元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确定单元知识结构能够帮助教师从纵向和横向上准确把握本单元应该教什么,整体构建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标要求、学科知识、教材体系、单元整体四个方面来确立。  关键词: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单元整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材内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