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互动参与——让想象引发创造
案例 “圆锥的认识”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发现了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课堂上我们测量的都是较小的圆锥的高,但如果有一座圆锥形的山,我们怎么来测量它的高呢?(问题一出,众生哗然)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的办法。
生2:我认为可以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和山一样高,然后从飞机上垂下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帮助测量。
生3:我觉得可以竖起一根很长的竿子,然后另外一个同学爬到山顶看一看,让竿的上端与山顶一样高,然后再测出竿子的长。
生4: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你来测量一座几千米高的山,你有那么长的绳子吗?
生5:我觉得可以用一根绳子从山脚拉到山顶,然后只要测出这根绳子的长也就是山的高了。(其他学生先是若有所晤,继而纷纷举手表示反对)
生6: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这条线的长应该远远大于这座山的高度(边说边拿起手中的模型比划)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对于如何测量像山这样的圆锥的高,同学们的想象可谓大胆。我们只要仔细地回味一下他们的想法,无一不体现了其想象的合理性,基本与课堂上学到的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是吻合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另一位同学提出的从山脚拉一根绳子到山顶的方法,则暴露了学生中间对圆锥高的理解所存在的问题,这就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建立正确、清晰的圆锥体高的概念创造了机会。特别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等我们以后学习了物理,将会了解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拓展境界。
二、善于捕捉信息——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敏锐的捕捉和恰当的处理错误的资源。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思维,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三、顺应需求——让预设走向生成
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长方体有12条棱,这些棱还有什么特点?
生1: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三组,即上下站立的为一组,左右方向的为一组,前后方向的为一组,用尺子量可知,每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2:根本不要用尺子量,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3: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相互平行。
生4: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例如前面下方这条棱与后面上方这条棱是相对的(用手指着长方体的这条棱)可是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怎么能说他们相互平行呢?
生5:(搔了搔头)这两条棱是不在同一平面,可是我感觉他们好象是互相平行的。
师: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举起长方体框架,边说边用手对着这两条棱斜着比划了两下。)
学生都感到很惊奇,陷入了沉思。
生6:这好办!(边说边举起手中用土豆切成的长方体)只要从这个长方体后面上方这条棱,斜着向前面下方这条棱切开,这条棱不就在同一平面了吗?(同时演示切开后的面)切出的面正好是长方形,这两条棱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对边,所以他们一定平行。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这一刀把本来不在同一平面的棱转化在同一平面了。同学们,这可是高中立体几何才学到的知识,你们竟然能提出并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本案例中。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互相平行”,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而这位教师能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一句“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含着期待与鼓励,同时又给学生以思维方向。正是由于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精彩的“一刀”,才得以解决立体几何才涉及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预设并不等于封闭,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1、节外生枝——让教学拓展延伸。
捕捉学生中的“节外生枝”,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而且还可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及时调整,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我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生成,我们要能及时利用生成性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面对课堂上常常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我们更应该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灵活调控、以学定教,从而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圆锥的认识”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发现了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课堂上我们测量的都是较小的圆锥的高,但如果有一座圆锥形的山,我们怎么来测量它的高呢?(问题一出,众生哗然)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挑战性,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你的办法。
生2:我认为可以坐着直升飞机,飞到和山一样高,然后从飞机上垂下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帮助测量。
生3:我觉得可以竖起一根很长的竿子,然后另外一个同学爬到山顶看一看,让竿的上端与山顶一样高,然后再测出竿子的长。
生4: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你来测量一座几千米高的山,你有那么长的绳子吗?
生5:我觉得可以用一根绳子从山脚拉到山顶,然后只要测出这根绳子的长也就是山的高了。(其他学生先是若有所晤,继而纷纷举手表示反对)
生6: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这条线的长应该远远大于这座山的高度(边说边拿起手中的模型比划)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对于如何测量像山这样的圆锥的高,同学们的想象可谓大胆。我们只要仔细地回味一下他们的想法,无一不体现了其想象的合理性,基本与课堂上学到的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是吻合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另一位同学提出的从山脚拉一根绳子到山顶的方法,则暴露了学生中间对圆锥高的理解所存在的问题,这就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建立正确、清晰的圆锥体高的概念创造了机会。特别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等我们以后学习了物理,将会了解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拓展境界。
二、善于捕捉信息——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敏锐的捕捉和恰当的处理错误的资源。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作出及时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声音,错误的认知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资源。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开阔了思维,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三、顺应需求——让预设走向生成
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长方体有12条棱,这些棱还有什么特点?
生1: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三组,即上下站立的为一组,左右方向的为一组,前后方向的为一组,用尺子量可知,每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2:根本不要用尺子量,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3: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相互平行。
生4: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例如前面下方这条棱与后面上方这条棱是相对的(用手指着长方体的这条棱)可是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怎么能说他们相互平行呢?
生5:(搔了搔头)这两条棱是不在同一平面,可是我感觉他们好象是互相平行的。
师: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举起长方体框架,边说边用手对着这两条棱斜着比划了两下。)
学生都感到很惊奇,陷入了沉思。
生6:这好办!(边说边举起手中用土豆切成的长方体)只要从这个长方体后面上方这条棱,斜着向前面下方这条棱切开,这条棱不就在同一平面了吗?(同时演示切开后的面)切出的面正好是长方形,这两条棱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对边,所以他们一定平行。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这一刀把本来不在同一平面的棱转化在同一平面了。同学们,这可是高中立体几何才学到的知识,你们竟然能提出并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本案例中。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互相平行”,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而这位教师能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一句“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要是能想办法使这两条棱在同一平面该多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含着期待与鼓励,同时又给学生以思维方向。正是由于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精彩的“一刀”,才得以解决立体几何才涉及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预设并不等于封闭,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1、节外生枝——让教学拓展延伸。
捕捉学生中的“节外生枝”,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而且还可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及时调整,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我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生成,我们要能及时利用生成性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面对课堂上常常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我们更应该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灵活调控、以学定教,从而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